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是一所以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其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汇融了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和海门师范学校三支主要源流。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日渐深重。尤其是在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更是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掠夺土地,国家、民族的命运到了存亡危机的紧要关头。这时候,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出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呼声,他们开始创办实业,提倡和创设新式教育。在这种历史潮流之中,南通地方以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其兄张詧以及梁孝熊、顾中一、沈书生为代表的开明、进步士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实业、教育富强之本”,于是在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他们在南通地方倡导并建设起一个包括师范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他们最先创办师范教育,因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师范为教育之母”。 一、南通师范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正月,张謇向清两江总督刘坤一提议在南通地方创办公立师范学堂,但他的提议却遭到一些官僚的阻挠、反对,于是他召集范当世、沙元炳等地方士绅讨论,毅然决定自办师范学校。三月,张謇以通州(今南通)城东南千佛寺废址为基础,把自己办大生纱厂应得的酬劳拿出来作为建校资金,建筑校舍。五月,刘坤一正式批复学校“准予立案”。学校初名“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张謇亲任总理(民国后称校长)。
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与南洋公学附设师范院、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斋一同被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头,因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一( 1903 年 4 月 27 日 ),学校正式开学。当天,张謇在校内揭示《总理开校演说词》,后来他把其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八字作为校训,要求师范生学会为“经师”、为“人师”。
建校时,学校占地 41 亩,校舍 500 余间。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两年制简易科和一年制讲习科,培养不同层次的师资人才,以适应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为造就各种地方建设人才,学校曾先后附设测绘科、农科、土木工科、蚕科,为南通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学校先后聘请 8 名日籍教师和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绘画大师陈师曾、教育家江谦为代表的一流师资到校任教。为辅助各科教学,配合学生学习知识, 1905 年学校建成附属博物苑(今南通博物苑前身),供博物、历史和理化课教学之用, 1906 年学校建成附属小学,供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
1912 年民国创立,因学校“开全国之先河”,“规模宏大,成绩昭著”,江苏省公署改其为“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即代用为省立师范)。 1921 年,改称“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期间,由于办学经费由江苏省补助,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校学生由几十人发展到四、五百人。 1922 年,为研究和试验乡村教育,学校在南通县近海创设附属垦牧乡高等小学(第二附属小学)。 1923 年 8 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及初中。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江、浙地区试行“大学区制”,取消“代用”,并规定师范不得单设。学校遂恢复私立,改称“私立张謇中学”,招收初中及高中师范科学生,同时组织校董会,决策学校办学, 1929 年又改称“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1938 年 3 月,日寇登陆南通,学校被毁。为保持民族气节,维系教育命脉,广大师生迁往位于东南沿海的第二附属小学坚持敌后办学,至 1946 年迁回南通城,这一时期习称“侨校”。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在张季直先生手创教养事业复兴委员会和大生纱厂支持之下,学校在惨遭日寇践踏、破坏的旧校址重新兴建校舍,完成了复校重建工作。
1949 年 2 月,南通城解放,从此学校获得了新生,办学规模和层次都获得质的飞跃。 1952 年学校改为公立,并作为江苏省重点配备的学校之一,专向发展师范教育,初中部并入南通商益中学(即今南通市启秀中学),校名改称“苏北南通师范学校”。 1953 年,江苏建省,遂改称“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 1958 年,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先后增设简师、初师、幼师和音乐、体育专业。
1966 年后文革十年期间,学校正常教育受到破坏,领导、教师横遭迫害,校舍被占用,校名曾改为“南通市师范学校”,一度只办初、高中及工农兵学员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办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学校秉承“勇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成为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1984 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通师范学校在全国最早创设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五年制师范教育,并且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构等方面,于中等师范教育领域之中,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其改革成果为我国中等师范学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丰富师范教育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校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受到有关方面的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曾多次报道学校的改革成果, 1986 年学校的教育录像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典型在第 40 届国际教育大会上交流放映。 1988 年 6 月受到国家教委的首批表彰, 1991 年至今一直是“江苏省文明单位”,此外还曾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和“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等光荣称号。 1995 年春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在观看了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能力汇报后,十分高兴地发表即席讲话,称赞学生“后生可喜”,并希望南通师范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
二、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十二月,本着“女子教育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尤须有母”的认识,由张詧私人捐资购买南通城东柳家巷陈氏老宅,张謇及地方乡绅集资捐助,共同创办起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学校由张詧任总理,张謇任协理,并聘请近代著名女诗人姚蕴素(范当世的夫人)担任校长。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三月,刊布校章,招生开学。十一月,学校改为“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和初、高两等附属小学。
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和师范学校是近代教育史上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而至 1907 年清王朝颁布《奏定女学堂章程》之前,公开创办女学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创办可谓是开风气之先。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二月,因学校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使用,张詧又筹款购买南通城北珠媚园旧址建筑新校舍,宣统二年( 1910 年)二月迁入。
民国成立后, 1912 年 5 月,改通州为南通县, 11 月,县议会决定将学校改归县立, 除原有经常费外,其他开支有南通县公署在教育经费中划拨,遂改称“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1913 年 8 月,张謇出资在校内附设女工传习所,聘请近代刺绣大师沈寿任主任,培养出一批刺绣人才,发扬了中国刺绣艺术。 1914 年 10 月, 张杨 夫人捐资 在校内建成附属幼稚园。 1920 年 5 月,因附属小学办学规模扩大,张謇、张詧出资在南通城南段家坝购地建筑校舍, 1921 年 2 月师范部迁入,珠媚园校舍归附属小学使用。 1923 年 8 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和初中。 1924 年 7 月,经南通县教育局同意,将北土山小学划为附属小学分校,供师范毕业生从事乡村教育实习。 1926 年 4 月,为纪念创校二十周年,学校毕业校友捐资在段家坝校址旁创办纪念小学一所,赠送母校。学校仿美国乡村小学样式,重点研究小学单级教学,以使参与实习的师范生毕业后能适应乡村教学需要。
1938 年日寇占领南通城后,学校坚持敌后办学,辗转大江南北,先后迁金沙、上海、如东丰利和四安县办学。 1943 年 5 月,因日寇清乡大扫荡,学校疏散停办。同时, 1942 年 5 月以后,日伪占领下的南通在珠媚园校址续办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以解决失学在家的学生就学问题。抗战胜利后,由南通县政府接收,恢复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办学。
1949 年南通解放后,学校改称“苏北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53 年改称“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52 年 9 月,为适应小学、幼儿园师资需要,增设师范速成班和幼儿师范科,同时初中部与南通崇英中学合并组建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即南通市第一中学)。 1958 年 5 月,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合并,原附属小学,改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三、海门师范学校
清朝末年,康梁变法,废科举、兴洋务、办学校。为推广“癸卯学制”,适应教育变革,地方政府和开明乡绅开始着手创办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海门直隶厅同知(县长)梁孝熊在县治茅镇东首的文庙(即孔庙)内厅举办“县立师范传习所”,学制 8 个月~ 1 年。同年,海门乡绅顾中一在县署东文昌宫创办“民立师范学校”,聘请地方新知人士沈书生担任校长。这两所师资培训机构的创办成为海门进行师资培养的先声。
1912 年民国成立后,地方知名人士、国会议员茅祖权等在孔庙续办“师范讲习所”,次年,收归县立,改为“海门县甲乙种师范讲习所”,学制 1 ~ 2 年。 1917 年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单级师范学校”,培养适应乡村教育的复式教学师资,一年后学校停办, 1920 年又复办。至 1922 年,学校改为“海门县立师范学校”,学制三年, 1930 年再改为“海门县乡村师范学校”。 1934 年起再度停办。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从“县立师范传习所”到“乡村师范”,学校多次停办,实际办学时间不足 28 年,但仍然为祟明、海门、启东等地培养了 600 多名师资。许多毕业生在中国***的领导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1949 年海门解放,人民政府接收了旧学校,废除了旧教育制度。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文教事业形势, 1951 年 8 月,海门县人民政府决定,并由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报请苏北行政公署批准,正式创办新的师范学校,取名为“苏北海门初级师范学校”,承担启、海、通、如、祟(祟明) 5 县小学师资的培养任务。初师阶段,学校为 5 县培养了 1100 多名师资。 1956 年 5 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将学校由初级师范学校升格为中等师范学校, 8 月,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 年。 1960 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单位。 1962 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学校奉命停办。
1972 年,南通地区革命委员会为解决南通地方农村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决定报请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批准复办海门师范学校,学校隶属南通地区。 1979 年 5 月,学校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为省属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 年。除普师专业外, 1976 年 9 月起,学校增办音乐、体育、美术 3 个专业。 1996 年 9 月起,学校试办五年制大专班, 1999 年起,全面启动五年制大专学历教育。 2000 年,学校创办了以海门师范早期***、第一个中共海门支部创立者张冠今的名字命名的附属中学——南通市冠今中学。 2003 年,学校设立非师范五年制高职专业, 9 月,首批招收办公自动化、商务英语、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建国后,海门师范学校为南通地区及周边的崇明、沙州(现张家港)等地大量基础教育师资,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集体,成为江海地区培养园丁的摇篮。 三所师范绵延流长,百年历史满溢芬芳。一百多年来,学校历经时代变迁,数历劫难而始终办学不辍,且代有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改革中不断奋进,教育教学和事业规模都获得巨大的发展。一百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校坚持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构等方面为中国当代中等师范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百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在这里曾诞生了南通和海门地区最早的***组织,革命的火种从这里遍撒在江海大地。
为更好的发扬学校百年的优良传统,积极应对二十一世纪教师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办学层次, 2005 年 5 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由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和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同时增挂江苏教育学院南通分院的牌子。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组建是学校办学跃上高等教育序列的新的发展平台,学校将秉承百年的文化积淀和办学传统,肩负服务南通基础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历史使命,以建设一所兼顾本科的中等规模的师范类专科院校为目标稳步发展。 2014年1月12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是继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2015年2月3日,经南通市人民政府同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办学。
广西师范大学院校代号即代码为10602。简称“广西师大(GXNU)”,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由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靖江王城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及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化教育中心,是一所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历史沿革
广西有高等教育,自清光绪戊戌始,堂址在桂林文昌门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巡抚黄槐森奏建体用学堂,1902年由巡抚丁振铎重修改体用学堂为广西大学堂。
师大史略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32年)
1932年春,广西省政府以“促进乡村教育,培养更多师资”为由,决定创办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桂林设立筹备处;
6、月7日发出《广西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招生简章》;
8、月进行招生考试;10月1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36年6月底,广西省政府下令广西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并入国立广西大学,改称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省立医学院并入成立广西大学医学院,学校理、工两学院合并成立广西大学理工学院。
国立茁壮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
1941年1月,教育部同意将国立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改为法商学院;10月,广西省政府决定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1月,借桂林市东灵街广西教育研究所所址(今七星公园月牙楼斜对面)成立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12月新生入学。
1942年2月,师专从桂林市东灵街迁至东江六合路;
4、月1日,广西省政府同意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和广西教育研究所合并,改称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
1943年8月1日,学院奉教育部命令,改省立桂林师范学院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直属教育部,是当时全国仅有的6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并将广西大学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史地、数理化三个专修科并归学院。抗战时期全国共有38所国立大学和学院。广西大学和桂林师范学院名列其中。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与国立西南师范学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集聚了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以及曾作忠、张云莹、谢厚藩、陈伯康、林焕平等一批名家曾在学校任教。
1944年6月,桂林开始紧急疏散,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奉教育部之令迁移,先后迁至柳州长安镇、贵州平越等地。
1945年11月,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向广西省政府申请迁至王城(省政府旧址)办学并获准。 1946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发渝高字第一三八四一号训令,命国立桂林师院(含附中)迁往南宁,并将国立桂林师院改名为国立南宁师院。
1950年2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奉广西省人民政府之命令,并入广西大学,暂时保留师范学院的建制,成为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同年下半年,广西大学对院系作调整,广西大学师范学院的建制撤销,成立文教学院。
再续文脉
广西师范学院(1953年)
1953年7月,中南区院系调整委员会桂林分会以广西大学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五个专科为基础筹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0月,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办)改为广西师范学院(筹办);11月,奉中央教育部通知,学校校名定为“广西师范学院”。25日,中共中央就决定将广西师院校舍与坐落于王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特科学校校舍对调。
1954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暨广西省教师进修学院(今南宁师范大学)由将军桥迁入市内旧皇城办学,8月2日迁校工作结束。
1976年,学校在桂林市东郊三里店增设分部(今育才校区)。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继往开来
广西师范大学(1983年)
1983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广西师范学院改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1986年1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
2005年12月,广西师大在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建设雁山校区。
2006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投入使用。
2009年6月,正式成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是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首家出版集团。
2012年,学校被国家确定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4年,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
2015年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签署关于共建广西师范大学的意见,广西师范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6年,广西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师范大学。
2017年7月,学校被认定为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5月,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大会,重点支持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月,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1月,入选双万计划。10月,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1月,《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一校一策”推进广西师范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8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822人,具有高级职称940人,占51.59%,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561人,占85.67%;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约120人次,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约20人次,国家级各类人才称号已经齐全(包括双聘院士);有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约100人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项目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15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7门,自治区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前教育。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化学。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部分):荒蛮对文明的诗意奉献—广西与唐代诗人。
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方法、职业教育心理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学、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电子商务。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商务英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2个)
经济学、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
广西一流本科专业(8个)
科学教育、学前教育、历史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绘画、音乐学、产品设计。
教学成果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含学校参与2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
队伍建设
202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世界史、物理学。
专业博士点:教育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工程学。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在全国高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广西师范大学23个学科参评,有6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6个一级学科排名广西高校第一名,学科上榜数量居广西第二。
国际合作
根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广西师范大学已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学校是广西唯一的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办广西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长期、短期留学生15000余名。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广西师范大学与韩国韩瑞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广西“人文强桂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5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
科研成果
承担项目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共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17项(超出计划完成数26.8%),连续实现多个重大项目突破,包括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等;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22项,科研经费总计4.03亿元。
论文发表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论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1158篇、期刊论文3919篇。化学与药学学院曾明华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2篇入选2005-2015年ESI高引频论文。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欧立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世界物理学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化学与药学学院梁宏教授、杨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药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培文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徐毅教授的学术论文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经济管理学院张海丰老师撰写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00多种学术系列期刊在2011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统计,在全国高等院校学术论文转载量排名中,该校以20篇的转载量列第99名。
科研获奖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39项,其中,获广西科学技术奖17项,其中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8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具有“学科专业涵盖面广、古籍与民国资料丰富、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并存、多媒体与大型数据库齐备”的资源特色。截至2016年9月,该馆纸本图书总量达323.6720万册,电子图书226.2653万册,各类数据库82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
学术期刊
1.《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涉及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体育等学科领域,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和第五版。
2.《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等。1991年,学报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1999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4年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第十七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大会卫星会议—国际药物无机化学研讨会”“第九届国际前沿算法大会”“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组2012年冬季会议”“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药物化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软件与应用学术会议(NASAC2014)”“第三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2年国际学术年会”等在中国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
学校荣誉
2019年8月5日,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8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为“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
2021年8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5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拟确定广西师范大学为第十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拟推荐单位。
校园环境
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靖江王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独秀峰·王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靖江王府是中国历史最长且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清朝时为广西贡院,后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浓缩了桂林自明朝前期起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
靖江王城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和堂室楼榭等代表建筑物。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
而育才路校区则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越南九二学校旧址所在地。
导语: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途径,是使新生完成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过渡的重要方法。因此,切实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具有现实的意义,无论是对新生自身发展,还是对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一、开展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开学伊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开始陆续到奋斗已久的大学报到,在一系列的入学手续完成后,学校以及各个院系会对新生召开入学教育,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如形势政策与爱国主义教育、爱校与专业教育、安全知识与校纪法规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等主题进行。这些给新生讲授的教育内容有的是一堂讲座,有的是一次参观,有的甚至贯穿整个学期,这就是新生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大一新生的一个主要问题而提出的,我们称之为“新生综合症”。大一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从一名高中生转变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这期间的转变发生的很快,新生要适应大学校园,会出现如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适应,学习环境、方法等方面的改变,生活环境、方式的变化,复杂人际关系的困境,心理、情绪上的波动,对未来、理想等的迷茫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个年龄,正值学生们的“成年早期”,处于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对世界、社会、人生、价值等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认识。因此,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在学生的整个大学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上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各个高校一直都非常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
二、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内容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集中教育阶段、深入教育阶段和教育结果反馈阶段。集中教育阶段一般从开学至军训结束。深入教育阶段从正式开课至大一第一学期结束,教育结果反馈阶段从大一第一学期后期大二学期前期。
(一)集中教育阶段
1、新生家长座谈会。小学和中学时期,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非常紧密,而到了大学期间,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考上了大学,对孩子的关注也下降,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学生可能之前没有离开家庭,所以进入大学后,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也会出现其他的问题,这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还要需要家长们的配合。
因此,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大学开学报到时间为两天,从多年经验来看,有的学生会提前报到,而大多数学生主要是集中在第一天报到,第二天会有少量学生报到。而且,许多家长在给孩子办理好手续后会立即回家。因此,把新生家长座谈会一般放到报到的第一天下午,通过与新生家长坐下来面对面的'交流,介绍学校、院系的基本情况、专业的设置以及就业前景等,借此机会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达到共同培养学生的目标。
2、院系老师进宿舍:第二天学生基本上都报到完毕后,由院系老师前往宿舍看望学生。通过对新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动态,表达学校对新生的关心。
3、爱校教育:每一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是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而有今天的成就。通过组织新生参观学校的校史博物馆,使学生了解学校的校训、校风和校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爱校情结。
4、新生入学教育大会:召开全体新生参加的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介绍院系的基本情况、专业设置、学籍管理与纪律、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特色、就业前景,以及党团组织等。使学生尽快了解所在院系、所学专业、引导新生进行自我管理。
(二)深入教育阶段
1、校纪法规教育:一般由各班班主任组织新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罚条例等,使学生能了解。
2、学习经验交流会:开展对口专业新老生交流会,邀请专业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高年级学生代表参加,向新生介绍学习、生活、就业经验,解答新生关于大学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如果有条件,可以联系学校或者邀请其他高校、组织前来为学生进行专业的讲授,如组织学生参加以个人成长、团队建设、人际沟通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课程,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3、安全知识教育:组织新生观看安全教育片,通过案例向学生强调个人人身、财产安全。通过与学校保卫处、公寓联系,举办消防知识讲座、应急情况处理等知识。
4、心理健康教育: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开展心理测评活动,组织各班心理委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知识讲座。疏导新生刚刚走进大学校园后形成的各种心理压力,预防并解决新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
5、安全法律教育:邀请法律专业老师讲授基本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学校周边环境、交通、饮食等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及安全防范意识。
6、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各党支部党员、预备党员成立小组,每周定期到新生宿舍与学生交流沟通,就学习、生活上的各方面问题与新生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
(三)教育结果反馈阶段
1、召开主题班会:以如何适应大学环境、班集体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为主题召开班会。学生发言,总结自己在入学以来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变化以及适应情况。广泛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2、征文活动:院系可以开展征文活动,如以“初进象牙塔”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学生以自己初入大学校园的心得体会为内容,文章体裁不限,鼓励学生写作,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新生教育结果。
3、走访学生宿舍: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走访学生宿舍,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动态。
4、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心理咨询中心反馈测评结果,及时处理问题。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如家庭贫困学生、身体有疾病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内向的学生等,及时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与不适,尽早帮他们解决困难,化解他们的疑虑,走出心理误区。
三、总结
实践证明,解决大学新生的“新生综合症”并非易事,需要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学生家长等的共同努力与长期坚持。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快速了解环境、融入校园的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新生将会又快又好地适应大学新的生活,身心全面发展,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为自立自强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历史】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