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名校与一般大学的差距,不是毕业后收入不同,而是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
高考出成绩后,我收到一些来信,都是高三学生,信中说:“我高考成绩一般只能上二本,但当年你也是二本毕业的,你觉得我毕业时候能跟你一样好吗?”
不是,你等等,听说我。我是二本毕业的,可能你觉得我现在还挺好的,但我依然觉得我跟那些名校的同学有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毕业后的薪水,也不是学业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一直没法清楚地描述这种差距,直到我最近看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述得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学习时的感受。在北大,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学校里到处都是叼着面包奔跑的人。
每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地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在我眼里,他们永远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睁眼就忙得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得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不断激发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也经常做不到,但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
我的大学是二本学校,也有一些二本学校的网友给我写信说一些现状。比如自己努力学习就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同学们都抱怨老师不好天天在宿舍睡觉,学习氛围很差只有考试时候才努力学习等等。而个别一些稍微努力点的同学(比如我),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正的世界,就会觉得自己相当不错了,或者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学排斥孤立,可能是自己的错。
其实每一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其实就是《精进》里的这几句话:“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
为什么名企喜欢要名校的学生?非名校表示不服。当年我也觉得不服气,非名校的同学也有努力的,为什么要一棒子都打死呢?进入社会久了我才明白,其实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GPA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
就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一文中描述的:“那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依然选择为了工作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每天都为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感到振奋,非常积极。他们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为百万年薪。辛苦是他们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的实现使他无穷快乐。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的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
是不是感觉逼格老高老高了?
可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
上班稍微努力点就开始讲究公平,自己不得志就开始抱怨公司和领导,下班后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辛苦上几天就觉得自己要赶紧去享受一下生活了,加几天班就担心自己会过劳死。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郁郁寡欢,仿佛遇到了天大的人生难题磨磨唧唧解决不清。看见牛逼的人也会心生羡慕,但总也突破不了努力却总不得要领魔咒。
当然,这话不能说死,名校也不一定100%牛逼,非名校也有出类拔萃的英才,但就大范围来讲,一个人受环境的影响会非常之大,《精进》里还说了一句话:“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以名校学生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我把这句话发给一个大学老师,她跟我讲:“太难了,我就这么要求我的学生,但层次的差异太大了,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也许毕业后才会理解吧。”
不过,毕业后估计也很难理解。在学校都对自己没要求,进入社会环境更嘈杂以后就更难了,所以,努力的人总显得那么不合群。
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
过年回老家,我姐问我,你觉得北京跟二三线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说:“北京不用跟二三线城市比,北京自己都有不同层次的人群。我总结就是几个字:‘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朋友来找我商量点事儿。她还有50天生孩子,怀着双胞胎。姐们儿已经财务自由很多年了,在怀孕期间又开了两家公司,要创建一个女性理财平台(经常看到她神采奕奕的跟很多白富美在一起,摔啊!)。你可能会问:“这都什么人啊?”这就是普通人啊,那些已经财务自由的、有钱的、能干的普通人。
进入社会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名气和基础学历教育的差异渐渐就不明显了,更多的是个人经验,经历以及社会化程度的较量。有的人的生活越过越好,有的人越过越找不着北,甚至日子越来越惨。
而造成这一切的差异,最主要的来自人的精神内核。简单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你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还是一个爱抱怨懒散怠惰的人,直接决定了你之后的全部生活。
此时此刻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半来自于进入社会后对自身的要求和改变,一半来自于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与生活习惯。前者改变的几率非常大,但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很多大学一般,但进入社会很优秀的精英都来自于此,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与历练,重塑了一个进入社会后的自己。
而另一部分人,他们出自名校的氛围,一直以来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层次和圈子当中,同学同事都是样的人。你会发现,在领导人或者名企当中,他们都手拉手一样成批存在着。
但无论这些人他们多有钱,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努力、特别勤奋。这种勤奋不仅仅在自己身上,还在自己的伴侣,以及自己的孩子身上。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是一个社会知名人士,老公是知名摄影师,有一个五岁左右的女孩。她跟我提起等我孩子大一点,就要上很多培训班了等等,她列举了自己女儿上的比如舞蹈,钢琴,马术,跆拳道等五项。
也许你会说,孩子太苦逼了,她会快乐吗?答案是她女儿超级快乐,每天都过着小公主一般的日子,幼儿园一放学就着急的去各种培训班里,还经常主动提出来要学这学那,她妈妈看她实在没时间只能哄她长大点再去。
你觉得苦逼,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学习和生活很苦逼,才会觉一个小孩子学那么多更苦逼。而在这些人的生活里,好奇心强,努力勤奋,积极向上就是常态,也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我们很难明确而苛刻的讲,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毕业后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上来看,名校所带给人的自律,进去,积极,勇敢所带给人的影响可以是一生,甚至是几代人。
金钱很难传承很多代,但精神却可以永远流传。即便是那些非名校但依然在社会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们也拥有同样的精神与气质,这些通过自我变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后重塑起来的优秀者,他们和那些名校出身的优秀人才一起,活跃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自己的荣光。
当然,那么非名校的,还没什么荣光的我们该怎么办?就像文中的那句话,普通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没能成为特别棒的那一个,那也一定好过现在的我们自己。
我在《新东方精神》里读到过一句话:“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了真正的牛人。”
所以各位同学,该努力学习的时候就要珍惜机会,不要留下遗憾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仅说985高校和普通双非院校差距,那可以直接从师资力量、分数线、科研成果等有实际数据的成分探讨,但当讨论是学校里的人时,就往往多了很多不确定,因为人往往拥有创造奇迹的力量,且从不能被轻易定义。
那么,难道说985/211同学和普通一本学生就没差距了吗?不尽然,只是这种差距是从均值而非个人来看会比较鲜明。
但凡以偏概全说985就是比普本怎么怎么样的言论都属于一竿子打翻一条船的片面之词。
因为特殊的个体最容易找到,毕竟被大众熟知的前提就是该人的某些行为超出常理,比如某名校XX的刑事案件、某普通院校也有XX取得惊人科研成果的正面新闻,不是吗?
这如果是一场辩论赛,双方已有素材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以更多的是只能谈论均值,比较简单粗暴的,就是全国类考试成绩,这里说的不是高考分数线,而是进了大学以后的考试,比如四六级,在普本院校大多数人低分飘过就非常满足的时候,985院校均分都快高出及格线200了。
可能会有争议这个四六级算不算学校差异而非学生差异(虽然还有雅思托福、专四专八各种难度的考试,但只有四六级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要考的内容),个人认为毕竟大学并不会设置专门的课堂复习这个,基本是学生自行备考,所以算学生差距比较合理。
这是智商差距吗?显然不是,天才固然有,但这显然不算主因。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清北出来的,就想当然觉得这人肯定实力不错,这就是学府底蕴深厚的既定印象。
有人想当然认为985学生肯定是连手机都不会玩、一定是天天埋头苦学,这跟刻板印象认为学霸肯定是书智力障碍者的人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985里属于优秀的学生反而接触到的生活更加丰富,当然能拿到的机会也会更多。
虽然一直反对唯学历论(之前也分享了不少学历VS能力的干货),但不可否认学历本身就是一块被不少企业限定好的敲门砖。
从某种来说,当机会足够多并且摆在眼前时,大多数同学往往会因此更早地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也就会对未来的规划有了算得上充分的准备。
比较实在的差距就在于院校可提供给学生的机会以及学生本身所处环境的资源,前者指学校本身的活动窗口足以让同学以便利、直接的方式参与进去;后者指同学身处环境的周边人或事的层次和优秀程度所带来的感染力,毕竟人以群分,大环境很容易促使你和身边人无限接近。
如果止步于探讨“985、211同学和普通一本学生差距在哪”,显然这个问题就没什么意思了,只会演变成极端例子互吵,比如清北博士工地板砖VS普本成知名企业家月入千万,骂来骂去也就看着一乐而已。
很多时候,认清差距不是为了颓废、自卑、低人一等,而是为了正视差距、从而改变和超越自身局限(没错是自己而非旁人)。
因为大学更像是一个辅助工具,它尽可能公平地给予每个学子技能学习和培养的机会,但是每个同学本身能学到或者到达什么水准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同样大学也并不会决定学生本身的走向和未来,人们往往会因为某个人的成功去追溯和探讨TA的成长环境,但每个成功者的环境都没什么重叠性,真正相似的是他们的某些想法和思考点,那想法来自哪里,来自他们的眼界和所学所思,不是吗?
眼界有什么用呢?大概就是以前父母看到电脑就说这是垃圾、是毒,却不知道电竞选手这个职业,也不知道研发人员本身就是这类父母梦寐以求的别人家孩子……
不过眼界高低和与人相处时处处想压别人一等没什么关系,尤其那种明明同龄却要装得自己懂更多、争着表现自己、认为自己说了算、别人都得听话这种,顶多叫不自知。
毕竟经典语录常看常新:人越无知越狂妄,越有识越谦逊。
人往往因为看得更远而有敬畏之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捧高踩低、不媒上欺下,平等谦逊方良性相处之道。
最后以一句老生常谈结尾,自我学习能力强的人,向来不必去争论所谓外在定义的差距,因为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适应市场新需求来调整自己技能、懂得积累自己价值的人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攀爬在自己人生的顶峰,纵览风景。
其实没有那么夸张,我本科也是985,其实很多同学也很混…,毕竟很多人不是很追求特好的工作,也不想读研,所以其实混一点挺正常的,考过就好,当然毕竟考上985而且环境在那里,学习能力和眼界还是强一点,但我觉得985大学和一般大学学生最大的差距在于其优秀学生的差距,985大学里优秀的大学生本科可以发表sci论文,参加国家级竞赛,参与老师科研工作,这个甚至是不少985大学生的常态,对个人素质提高是很大的,而且往往越是这种人他越是从早到晚的学,而且学的很有效率和方法,一些人本科毕业其毕设甚至超过一些学校的硕士水准,985大学的平台能给想学的学生很高的上限,这个是一般大学远远比不了的。
以上就是关于985和一般大学的最重要差距,到底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985和一般大学的最重要差距,到底是什么?】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