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
当今社会注重科学发展观,主张科技兴国,因此,科学素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发展中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及如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1 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运用科学方法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好的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发挥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科技发展水平,如果大学生能形成好的科学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探索做出解答,将有利于他们在大学时期这个思维活跃阶段养成好的科学素养水平。
2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科学素养由三个方面组成: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严格来说,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由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公民的综合科学素养普遍低下,甚至素质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科学素养水平较其他国家同龄人员相比仍处于逊色。当代大学生在科学素养培育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培养模式上不科学、高等院校不重视等。造成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我国学校教育本质欠缺
学校开设的课程以专业理论课为主,即使有选修课,也是走马观花,学生不能深入期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需要。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由于我国几千年科举制度的影响,学校和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过于单一化,教学方式过于落后,多以讲授为主,学生的思想和创新意思得不到体现。学校缺乏创新氛围。
2.2 学生主观原因
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即使学生有创新想法,他们因得不到支持,再加上创新本身的困难,以及学校对科学创新能力的忽视,使他们缺少动力。主动性得不到支持。此外,学生本身对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因此缺少主观意识,易随波逐流,投身实践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欠缺。大学时期学生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思想较为懒散,即使有一些好的想法,也不会付诸实施,因此错过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机会。
3 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对策
要想大学生能形成高水平科学素养,首先应从根本改革,即改变我国的教育体质。转变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客观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老师起一个辅助或者指引学生思考的地位。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1)大学应打破传统的老师讲授式上课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科举制度的影响,使人才评价因素多样化。不要让成绩成为评价成功的唯一因素。
(2)高校要注重校园科学素养氛围的营造。高校要从可持续发展观和科技兴国理念出发,注重校园科学素养氛围的营造。高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抓起,高度重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完善大学生科研活动,将大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建设,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要从科研经费与时间上予以支持。此外,政府也可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建设作为一项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校要切实落实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要抓实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社团活动鼓励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课余创新科研活动。
(3)大学生本身要注重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要充分意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要意识到自己担负的重大使命。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这就允许了大学生有足够的自我时间,为他们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基础,因此大学生要合理利用时间,将科学素养培养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参加创新活动。
(4)完善课程安排。因我国实行文理分科学制,导致学生的偏科现象严重,尤其是文科学生过于重视文字,导致科学素养水平较低,因此大学要弥补这种不足,大学要合理安排课程,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学习科学史。
4 结语
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潜在实力,大学是学生思维活跃阶段,因此我们应重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营造科学的教育环境及完善教育制度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大学生自身应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最重要基础之一。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意识的综合表现。科学素质通常包括:能够理解基本科学技术术语、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读懂报纸和刊物上有关科学技术的报道和文章;运用科学信息和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意识、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良好的科学素质要有对人类和社会的爱心和使命感。
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四者的关系来看,它们都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它们从不同侧面构成人的科学素质。作为人的基本素质的一部分,科学素质的提高必须是全面、均衡、协调的,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1、高校要注重校园科学素养氛围的营造。高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将大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课余开展科研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要将大学的科学素养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出来,使大学生在浓郁的科学素养氛围中受到熏陶、培养和锻炼。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合理利用高校这一宽松的学习环境,自觉将科学素养的锻炼与提高纳入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安排当中,不仅要在课堂上汲取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在专题网站、各类媒体宣传上猎取科学知识,并在生活中注重锻炼和实践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唯如此,才能将学校教育活动当中各种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提高的外部可能性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成为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这一现实。
3、要完善高校考试制度。要充分、科学发挥高校考试制度对高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导向作用,通过对考试内容、考试方式、方法的有针对性的改革,切实将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要改革高校传统的考试内容,有意识地将能休现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考查的内容渗透到学科知识的考查中去。二是要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不仅要在书面考核题型的设置上体现出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而且要在传统的局面考查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考核形式,采取任务设计、模拟问题情境、对话等多样化的形式工,从不同侧面开展对大学生素养的考查与了解。通过全方位的考核,将对高校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一种合理的引导作用。
4、加强高校教材建设。教材不仅应该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实践性。目前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在使用教材时不便将其与实际相结合,客观上导致了学与用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二是教材内容过多阐述“是什么”,而没有从“为什么”的角度给学生以详细解读,使得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只能按教材内容逐一死记硬背,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变,那么在学生接受科学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上,我们的教育工作将会事倍功半。
以上就是关于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