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中称谓规范问题研究

 2025-01-13 13:12:01  阅读 241  评论 0

摘要:? 摘? 要 :道德源于对秩序的需要,规范着社会共同体活动,对实现社会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称谓的失环为实例,对称谓缺环作出理论思考和分析,为新时代师生称谓拟定规范准则,发挥学术精英阶层的德治引领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称谓;德

? 摘? 要 :道德源于对秩序的需要,规范着社会共同体活动,对实现社会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称谓的失环为实例,对称谓缺环作出理论思考和分析,为新时代师生称谓拟定规范准则,发挥学术精英阶层的德治引领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关键词 :称谓;德治;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研究生教育

? 称谓语指人们依据亲属、性别、身份、职业等关系形成的特定称呼,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称谓语缺位现象更加突出,研究生教育中称谓语缺位问题已渐显现并成为影响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分析澄清研究生教育中称谓的伦理规则,为新时代师生称谓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充分发挥学术精英阶层的德治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生教育中称谓规范问题研究

? 一、称谓蕴含的伦理意蕴——社会秩序的维系

? 语言与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休息相关。“每个语言体系中的称谓系统的确立,都是同其道德伦理密切相连的。”[1]称谓语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发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人本特性和社会秩序观。

? 社会秩序,即社会运行的模式。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在社会行动的范畴中,某些实际上的规律性可被观察到,那就是:同一个行动者或许多人的行动过程会在一种典型的相似的主观意义引导之下重复地发生。”[2]足见社会秩序本质上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范式或原则。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说,道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3] “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准则,直接目的就是在于维护人际行为秩序,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4]。德治即通过制定道德规范构建社会秩序,是从价值维度对社会治理的纠偏。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指出,伦理治理的重点群体为社会精英阶层,尤其是学术精英阶层,没有他们的觉醒就没有伦理治理。[5]研究生教育中相关方正是伦理规约之担大任者。

? 二、伦理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完备的道德规范体系,是调控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侵蚀,我国社会失序风险增加,映照着道德秩序的紊乱,主要表现如下。

? 1.价值理性的衰微。现代化将人们推入“风险社会”。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看来,现代性预示着“工具理性”的胜利,价值理性的光辉被遮蔽殆尽。[6]诚然,工具理性过度膨胀,对价值理性构成强劲冲击,其负面影响暴露无遗,造成人性扭曲和“异化”。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Willis Harman)所说:“我们在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方面相当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糊涂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谁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7]工具理性导致人沦为工具,沦为器物存在。人的主体性被漠视和悬置,人的价值被归结为物的价值。

? 2.道德规则的破碎。道德在公共领域退隐,呈荒漠化趋势。道德失范令人疑虑,同时也使原本坚持道德底线的人开始踌躇甚至放弃已有道德准则,甚至“反道德主义”开始滋生蔓延,道德主体以及道德自身呈“碎片化”趋势。正如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所指:“后现代社会的道德已经成为碎片,整个的道德体系就是道德碎片的拼接。”[8]这里的碎片化,既指道德主体的分解,更指道德本身整体性的瓦解。道德碎片化不仅重创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踏,导致“道德追求失向,道德行为失范,道德心理失衡,道德评价失准。”[9]我们必须奋力挽救日益破碎的道德现状。

? 3.社会公德的缺位。公德是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近年来,传统道德受到强劲挑战,其中以社会公德缺失最为显著。公德观念日趋淡化,对不义之举和道德恶行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麻木地对待传统美德的沦丧。人们日益感到焦虑与纠结,陷入不可自拔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冲突,甚至道德“越轨”频发。同时,公德缺位还表现为无视他人失德行为,失德是道德冷漠最显著特征,由于道德教育和文化修养不够,对身边失德行为无原则的“宽容”。

? 由于受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的影响,大学德育滞后及学生素养水平等导致大学德育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德性培养与制度规约互动不强,研究生教育中不断涌现的称谓难题就是最直接的表针,必须要引起警惕和重视。

? 三、研究生教育中的称谓困境

? 工业文明使人从神圣世界脱域,片面依靠技术,不断远离自然,人与人之间很难达于对话与理解。胡塞尔(Edmund Husserl)讲“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10]即预示着重视人的“对话”时代即将诞生。“话语得体不得体,是否切当,还与社会的道德观念、伦理关系有关。”[11]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呈现新的变化,师生称谓缺环现象更加凸显,从某种意义上已影响到师生顺畅交际。

? (一)学生对导师及配偶的称谓困境

? 1.“传统称谓缺环”型

? 汉语称谓的缺环问题由来已久,如男性导师的配偶,可称“师母”、“师娘”,而女性导师的配偶,则没有对应合适的称谓,若称之为“师公”(“师公”是师傅的师傅)则不适宜。女性导师的配偶如何称呼确实亟待解决。

? 2.“师生婚恋”型

? 中国自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情怀,师生关系具有拟亲人性质,其中沉淀的伦理意蕴不言而喻。从师生关系转变为夫妻关系或从夫妻关系转变成师生关系,其他同学如何称呼昔日的老师及配偶,这存在伦理上的困惑,称谓上的纠结。

? 3.“跨代夫妻”型

? 随着婚恋观念变化,跨代夫妻已习以为常,但称谓上却面临诸多问题,如杨振宁的学生怎么称呼翁帆,正如杨振宁怎样称呼翁帆的父母一样犯难,若直接称呼“师娘”或“师母”可能对部分学生并不贴切。

? 4.“晚辈老师”型

? 受中国“幺房出老辈”历史事实及伦理思想的影响,师生辈分与年岁的矛盾不可避免,亲属称谓与社会称谓在师生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再有,昔日的同学、学生成了自己的硕导、博导,这种新型关系该如何称呼。

? (二)导师对学生的称谓困境

? 1.“长辈学生”型

? 中国有“幺房出老辈”的现象。师生之间,由于亲缘或地缘因素,导师可能是学生的晚辈,这就决定了导师必须考量师生间社会关系,否则会受地方伦理责难。“幺房出老辈”终将伴随一夫一妻制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退出历史舞台,然目前导师对“长辈学生”的称谓仍面临抉择。

? 2.“大龄学生”型

?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秉持长幼有序,长者为尊,体现在称谓上则是有关长辈的称谓语齐全丰富,而有关晚辈的称谓则明显缺位。当遇到年龄与自己父辈相仿的学生时,如何称呼为妥。

? (三)同门之间的称谓困境

? 德国学者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d Tonnies)指出:“共同体是基于情缘关系和邻里关系的人的自然群体,他们有着共享的文化和社会习俗。”[12]若共同体各成员的功能和位置指称模糊,那么交往就会出现混乱,进而威胁到共同体自身存在。同门之间的称谓,根据入门先后为序,一般没有异议。然而随着“大龄”研究生的增加,父子之间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师生。师兄的爱人,成为同学或者“学妹”,如何称呼?导师的爱人,成为同学或者“学姐”、“学妹”,如何称呼?成为同门硕士师兄的博士生,如何称呼昔日的师兄?同学之间的官员或者企业家等,如何称呼?

? 四、研究生教育中称谓困境的原因

? 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富勒(Lon L. Fuller)认为在共同体中“道德主体按照其道德规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追求共同利益过程中得到发展。”[13]共同体成员必须使用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媒介,否则就有失去成员资格的可能。伦理作为人际关系的法则,“它必然体现在以对世界的符号化为形态的语言结构体系上面。因此,语言符号中那些代表社会角色的语词,实际上是伦理角色的符号形态。”[14]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角色符号缺失,造成称谓困境使得师生交往存在不适感,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 (一)称谓语自身的特点

? 语言符号同客观世界并非一一对应。称谓语的选择受价值观念制约,价值观念体系又难于达成一致,所以称谓缺环便成为必然。祝克彭讲:“缺位现象是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观念改变,称谓语系统中出现的或系统不对称,或与人们身份、地位、交际语境不切合,从而影响到系统性和交际效果的语言现象”。[15]由于受古代“男尊女卑”历史文化的影响,女性社会泛称缺位及其配偶称谓缺环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有“师娘”没有“师父”,有“军嫂”没有“军夫”,这使得交际常常不畅,反映出我国当前语言内部一些结构性缺损与新旧伦理观念的冲突,即“新的欲立没有完全立,旧的欲废未能彻底废”。[16]

? (二)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

? 新时代高等教育年龄结构呈现新趋势。

①法律未对高考考生年龄做限制,所以不断有高龄考生见诸报端,如2015年南京86岁高考考生汪侠;

2017年一对父女考上同一大学同一专业。

②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年龄限制被取消。伴随着众多“大龄”学生跻身研究生教育行列,研究生教育中师生称谓语短缺现象日趋凸显,交际不畅或已成为新常态。

? (三)西方文化的影响

? 称谓语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特点的客观反映,是社会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展示。西方文化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对亲疏、长幼、甚至性别皆可以忽略。英语国家直呼其名,以示交际效率。传统伦理道德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已大大淡化。学生渴求导师尊重,对等交流,导师也开始与学生讲民主、讲平等,使得师生关系正逐渐演变成一种简单的称谓。

? 五、研究生教育中的称谓原则

? 称谓规范是对言语交际进行价值引导,“使言语与言语主体和言语接受者的伦理角色及角色关系相适应,使词语与它所本应该代指的对象相适应”。[17]唯有“认识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确立一种道德化的制度体系”[18]方能有效实现道德秩序供给,使师生观念上认可,情感上接纳,从而形成高度自觉。本文拟提出如下建议:

? (一)首识原则

? 首识原则:即称谓以两个人初识结交时确立的关系为基准,并作为相对恒定的称谓。

? 1.老师、同事、朋友和亲戚成自己的同学或“师妹”,不改变称谓;若自己处于权势上位,则可遵从情感原则,以示亲善。

? 2.师兄的爱人,成为自己的同学、或者“师妹”,仍称嫂子或“王姐”、“张姐”,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妹。

? 3.师姐、同学或师妹,成了导师的妻子,仍按照初识时关系称呼,不宜称师娘或XX老师。

? 4.导师的妻子成为自己的同学或者“师妹”,仍称师娘或XX老师,当导师妻子与自己年龄相仿或比自己小时,称XX老师为宜,而不宜称师娘。

? 5.老师、长辈成为自己的学生,仍称老师、长辈,不宜姓名称。

? 6.学生成为自己的导师,当众称老师,私下可姓名称。

? (二)等差原则

? 等差原则:即称谓讲究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称谓语系统也讲究辈分、等级、地位等伦常关系的区分,……保证人们根据其所在的家庭和社会等级系统中自己的位置和相应的角色合理使用称谓,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19]在日本,群体内部的“名分”具有家族性。部下按长幼亲疏排列有序,毕业年限和入职时间决定排序先后。长者意味着经验和地位,对其尊敬源自对权力的尊重。当长者为尊与官本位为尊碰撞时,称谓语选择,年龄原则往往让位于身份原则。1960年,布朗(Roger Brown)与吉尔曼(Albert Gilman)提出了“权势”与“等同”两种基本语义关系。导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称呼导师应体现其权势。同学间等同关系较为普遍,以姓名称见常,但有时也向权势关系转化,面称以敬称为主。

? 1.成为自己师兄的学生,应称老师,不宜再称师兄。因为师兄原本属于权势上位,自古“长兄如父”,直接改称老师没有障碍。

? 2.成为自己同学或师弟的学生,当众称老师,私下可姓名称。因此时自己处于权势下位。

? 3.称比自己稍小的“师兄”,仍称师兄为宜,如确实小一二十岁,可遵循情感原则。

? 4.称比自己大得多的“师弟”,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应遵循情感原则,称“李兄”、“中华”等。尽管自己处于入学年级的上位,然从人生阅历等方面来讲自己仍处于权势下位。

? 5.导师在批评“大龄”学生时,可以姓名称,而平时则宜遵循情感原则。直接称呼名,如称“建华”、“国庆”,体现导师亲善。

? 6.称同学或师弟中的官员、企业家,应以“姓+官衔”称谓或“张兄”、“王姐”称呼对方,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这里仅限高级职务,对于低级职务不宜使用官衔称谓。

? (三)情感原则

? 情感原则:即称谓注重关系融洽、增进情感交流。“天下一家亲”、“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就是亲属称谓泛化的肇始,表达了人们求亲求近及抑己尊人的心理和倾向。言语者根据需要调节与受众的亲疏关系,以达到特定交际效果。一些情况下,情感原则正在逐渐取代等差原则。

? 1.称呼长辈学生,当众称XX同学,如张兵同学、树林同学,私下可遵循等差原则。

? 2.先前认识的同事、亲戚、朋友成为同门,遵循首识原则,此时,处于权势上位的同学可以使用情感原则称谓处于权势下位的同学,以示亲和。

? 3.处于权势上位的官员、企业家称下位的师兄,仍称师兄,称比自己年长的同学和师弟,宜称“张兄”、“王姐”,不宜姓名称或称师弟。

? 由上述情感原则和等差原则的特点不难得出二者构成了一个称谓悖论,为语言交际造成了困惑,所以需要新的称谓规范予以关照。

? (四)模糊原则

? 模糊原则:即面临称谓语选择困难时,可以采取泛称或零称谓等方式模糊处理,使交际顺畅和谐。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为,主体可以通过对语言行为的相互理解、沟通、协调克服主体间冲突。[20]

? 1.用泛称应对称谓语缺环。如导师的配偶,称“老师”更为恰当,这适用于称呼女导师配偶。笔者不同意陈建民先生的观点,“如果对方没文化,称他‘老师’也不合适。事先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道,更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文化程度。”[21]因为“老师”称谓语义泛化,早已突破常规语域限制。对方文化水准高低,在此已无实质意义,称谓语泛化能促进交往的通畅性。正如姚亚平所言:“称谓语发展的第一趋势就是称谓系统趋向平等化”。[22]

? 2.年龄差距过大的情况,如翁帆父母可称杨振宁为杨教授,杨振宁可称他们翁先生、翁太太;杨振宁的学生,根据年龄可称翁帆为翁老师或翁女士,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年龄差距过大产生的称谓尴尬。

? 3.美女、帅哥、亲等称谓语也能解决部分称谓困境。但使用时须考虑权势与等同关系,这类称谓语只适用于等同关系之间或由权势上位方使用,若由权势下位方使用,会显得不尊敬导师、学长,引起他人不适。

? 4.零称谓即交际时直接招呼,不使用称谓语。如“请问、您好、打扰一下”等。显然零称谓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 结论 :

?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主张“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水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目标,而学者们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到达的道德的最高水平”。[23]称谓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需要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学术精英尤其应成为德治头雁,这对于传承中华文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称谓语描述探讨主要采用列举归纳法,分析中难免存在主观性,是否准确、可行还有待在语言发展中进一步检验。

? 参考文献 :

? [1]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8.P2.

? [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

?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99.

? [4]赵野田.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14.

? [5]柴艳萍.当前中国伦理治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中国伦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州学刊,2013(11).99.

? [6]鲍宗豪,赵晓红.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社会秩序重建[J].社会科学,2014(5).87.

? [7][美]威利斯·哈曼.徐元译.未来启示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3.

? [8]方环非.碎片的道德——后现代伦理透视[J].云南社会科学,2011(6).26.

? [9]康镇麟.当前我国社会舆论与社会公德协同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125.

? [10]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

? [11]石华.语言得体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18.

? [12][美]赫尔曼·E.达利,小约翰·B.柯布.王俊,韩东筠译.21世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75.

? [13]李亚美.论富勒道德共同体的构成要素[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

? [14]方菊华.从称谓语视角对比中西方语言伦理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0(4).77.

? [15]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J].修辞学习,2004(1).27.

? [16]葛舒菲.汉语称谓语的新变化[D].南京大学,2014.43.

? [17]陈汝东.语言论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

? [18]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94.

? [19]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8.2.

? [20]王作亮.从“分离”走向“对话”:共同体的价值诉求[J].学术探索,2011.139.

? [21]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22.

? [22]李晓文.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28.

? [23][德]费希特著.梁志学等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4.

高考成绩 2015年,江苏省海门中学本一上线率达73.30%;本二上线率达98.12%,理科400分以上达11人,3人进入省前20名,列全省第一,7人进入省前70名,占全省1/10。

2014年,该校本一上线人数652人,本一上线率达76.7 %,其中理科本一上线人数492人,本一上线率达80.3%,文科本一上线人数160人,本一上线率达67.5%;本二上线人数835人,本二上线率达98.2 %,其中理科本二上线人数608人,本二上线率达99.2%,文科本二上线人数227人,本二上线率达95.8%;12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2013年,该校本一上线人数665人,本一上线率达75.06%,本二上线人数864人,本二上线率达97.52%,12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2012年高考,该校清华北大上线人数超过20人,9位同学总分名列全省前100名,,380分以上高分人数名列江苏省前三名。本一上线人数722人,本一上线率达81.34%,本二上线人数877人,本二上线率达97.65%,位居江苏省前列,海门市第一。2014年,本二上线率首次达到98.2%,位列全江苏省第三。 学科竞赛 2015年,在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中,该校高三16班盛朱恒同学入选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江苏代表队,高二16班时向辉同学获得国家证书一等奖 ;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代表江苏参赛的该校高三16班盛朱恒同学获得银牌 ,该校连续10年有选手入选江苏物理奥赛代表队参加全国决赛,共获得了5金10银4铜的好成绩 ;第24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该校学生68人参赛,全部获奖。其中龚圣博同学获得全国一等奖,同时获得201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江苏省代表队选拔资格,22人获得江苏省一等奖,38人获得江苏省二等奖。

2014年,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中,该校92位同学参赛并全部获奖,有23位同学获江苏赛区一等奖,其中4位同学获国家证书一等奖,高三16班杨焕州以全省第3名的成绩入选江苏省物理奥赛代表队。同时该校有119位同学参加201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并全部获奖,有18位同学获江苏赛区一等奖,其中1位同学获国家证书一等奖。 素质成绩 2015年12月,该校学生在南通市中学生法制教育情景剧中的参赛作品《路》、《一念之差》分别获得高中组一等奖、二等奖,两部影片主角吴雨璇同学、陈家龙同学均荣获优秀表演奖。

2015年6月,在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中,该校2支参赛队伍共获得2项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2项单项最佳奖,其中有徐栋宇、黄简誉、郭斯文、龚畅、冯铮浩、顾欣然、郁钧瑾组成高一的木夕队获得技术设计模块:电子类——排雷机器人全国一等奖第一名,艺术设计模块全国二等奖,有杨沈祎、曹彦楠、姜钧译、吴虓杨、施予恩、任建斌、顾洪博组成高二北极光队获得艺术设计模块全国一等奖第一名,技术设计模块:制造类——3D打印机全国二等奖;两支队伍设计的海报获十佳海报。

2014年11月,在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学生健美操比赛中,该校健美操队16名队员取得了团体总分二等奖、单项第七名的成绩。

该校2013届高一(16)班倪梓强连续5年参加了世界脑力锦标赛,总获得了8金3银2铜的好成绩。 2015年,在海门市2015年全市中小学优秀班会课评比中,该校张琳老师荣获高中组特等奖 ;在海门市第三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该校陆帅老师获得特等奖第一名 。

2014年,在江苏省第五届“行知杯”论文评比中,该校生物教研组王丽萍老师的两篇文章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李野菊老师、朱新菊老师、姜云祥老师和张海军老师分别荣获三等奖 ;在海门市教育局举办的2014年海门市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中,该校张兵老师获得特等奖。

2013年,在江苏省“师陶杯”论文竞赛中,该校教师有5篇论文获奖,获奖情况如下: 姓名 论文题目 奖项 顾助东 从发展自觉到自我超越:如何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自觉自为 二等奖 张卫兵 不畏浮云遮望眼 二等奖 潘岳松 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三个角度 二等奖 范振飞 彰显艺术教育功能,突破中学实践困境 三等奖 金 晶 让学生在课堂辩论中成长——把“辩论”引进高中语文课堂 三等奖 活动 江苏省海门中学学生活动丰富,从1989年开始,“体育节”就与“艺术节”、“科学节”就成为了该校学生的三大传统活动节日。高中三年,每年一大节,三年一循环,每节持续一个月,坚持“校园内外联动、竞技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既发展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在2015年11月28日,以“梦想奔跑”为主题的江苏省海门中学第九届体育节开幕,在开幕式上有该校学生的花样跳绳表演、校园足球展示、大型艺术团体操表演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模队的飞行表演。在为期一个月的体育节里,学生们还举办了各类体育活动、比赛,比如拔河比赛、田径运动会、足球绕杆比赛、二十人二十一足跑”活动和颠球比赛等。 社团协会 该校学生还自行组建了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科学协会、演艺社、心理社和影音社等兴趣社团协会。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研究生教育中称谓规范问题研究】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963111.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532秒, 内存占用2.03 MB, 访问数据库27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