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动物遗传资源研究、动物生殖生理与调控。
本学科立足西北地区固有畜禽品种资源,利用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分子标记和分子设计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以培育和改良适合西北地区的具有优质、高产、抗逆等特性的畜禽品种为目标,系统地开展了现代遗传育种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的奠基者之一王栋教授执教我校,在国内率先讲授“家畜饲养学”课程,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奠定了本学科的历史基础。20世纪70年代,王和民、金公亮、卢得仁、霍启光教授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1983年,在金公亮、卢得仁教授主持下,获准设立我国第一批饲料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和2003年分别设立饲料科学和草业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起招收营养生理博士研究生,2006年起招收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研究生。
经过多年建设与积累,本学科点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并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本学科点现有研究人员17名,其中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4名,8人已具有博士学位。每年培养28-35名硕士研究生和7-10名博士研究生。
本学科点以反刍动物(奶山羊、秦川牛、奶牛)、家禽(蛋鸡、肉鸡)为重点研究对象,始终围绕着动物营养原理与方法、分子营养、免疫营养与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四个方向开展长期系统地研究。其中在山羊消化生理及奶山羊营养需要、营养免疫与代谢调控、畜禽高效饲喂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饲料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2008年成立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所,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并为加强学科点的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平台,实现产学研学科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课题35项,年均科研经费32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推广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论文25篇);主编或副主编出版著作20部。
本学科点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思路。迄今已有245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9人获得博士学位,现有在读硕士85名、在读博士15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36名在外校或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多数已成为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国内外著名农牧企业的技术骨干。
草业科学
现有科教人员11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3名。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学位者5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牧草遗传资源与利用、旱区草地生态、牧草栽培与加工
从上世纪40年代始,该学科围绕家畜粗饲料的加工调制,牧草品种培育,天然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草坪建植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历经60余年的学科积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3个学科方向:牧草遗传资源与利用、旱区草地生态、牧草栽培与加工。在牧草生物技术与育种和黄土区草地生态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牧草天然产物提取利用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现有科教人员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1人。
目前主研究方向有种质资源与利用、蚕(桑)病理与病原微生物、特种经济动物营养调控。
该学科为2006年新设立的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该学科在家蚕基础品种选育和桑树育种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北方旱区蚕种育种的明显特色与优势。另外,在鸵鸟、家兔、狐狸、鹿等经济动物引种与选育,高效繁殖与饲养技术,饲料与营养等方面有一定学科积累。
动物学
现有科教人员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人。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动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理调控、动物遗传资源。
本学科目前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2篇,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8部,申请和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4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录取名单:网页链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陕西杨凌示范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陵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5657亩,下设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74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职工4300多人,专职院士4人;全日制本科生近2.1万人,博、硕研究生9600多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0%以上。在校生368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57人,本科生233人,少数民族预科生87人。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立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十二五”期间,获“宝钢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主持教改项目3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部级教材10余部;组织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0余项;组织指导大学生数学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400余人,就业率均在90%以上。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十二五”期间,主持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92篇(一区SCI论文16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学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理念,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积极开展数理基础研究及其与农林学科交叉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把学院建设成在全国农林院校具有引领作用的理学院而努力奋斗!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学科建设】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