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

 2025-01-13 08:09:01  阅读 635  评论 0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是教育部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口腔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

截至2020年12月,学院现拥有重庆南路、闵行两个校区;共有24个学院(系),有13所附属医院;

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8个本科专业。

学院有教职医务员工39575名,专任教师752名,在职高级职称421人,博士生导师940人、硕士生导师1203人,院士40位;学院在校学生9007名,其中本科生3098名,研究生5608名,留学生301名。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三级)1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8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9个;“211工程”一期重点学科9个,“211工程”二期重点学科10个。

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4个。

截至2017年12月底,在ESI全球医学学科排名中,医学院共有7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4个学科跻身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0.2‰。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的法科特别班(三三制)

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国家级特等奖(3项)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1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王大中 张文修 叶取源 陈皓明 刘惠琴 清华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2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 越 韩 力 沈伯弘 赵显利 俞 信 胡克旺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3 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 王玉凤 成正维 杨 苏 薛菊梅 赵 雁 北京交通大学 国家级一等奖(59项)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1 《电磁学》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赵凯华 陈秉乾 王稼军 陈熙谋 舒幼生 北京大学 2 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专业课程训练为核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北京大学 3 生命科学创新型基础人才的培养与理科基地建设的实践 许崇任 郝福英 柴 真 苏都莫日根 赵进东 北京大学 4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 杨芙清 陈 钟 苏渭珍 北京大学 5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 王 杉 周庆环 刘 帆 李 红 徐 燚 姜可伟 北京大学 6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 迟惠生 关海庭 牛大勇 金顶兵 宋 鑫 北京大学 7 中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工程 曾宪义 张文显 李 龙 吴汉东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8 市场营销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纪宝成 吕一林 苗 杰 李先国 江 林 中国人民大学 9 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改革 孙宏斌 孙元章 陈永亭 姜齐荣 童陆园 清华大学 10 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钱 易 郝吉明 顾国维 张晓健 陈 文 清华大学

(第三届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 刘美珣 艾四林 蔡乐苏 吴 倬 刘书林 清华大学 12 创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 提升教学质量 汪劲松 汪 蕙 张文雪 张 佐 宗俊峰 清华大学 13 探索英语网络教学新模式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刘 芳 闫达远 叶云屏 宫 力 杨 敏 北京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14 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研究及实践 李 未 马殿富 刘旭东 张 莉 曹庆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 森林资源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尹伟伦 韩海荣 孟宪宇 叶建仁 胡庭兴 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16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钟秉林 张 健 张斌贤 刘欣尚 丛立新 北京师范大学 17 励耘实验班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葛岳静 管 靖 何丽平 李艳玲 张 健 北京师范大学 18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王广谦 张亦春 姜波克 陈雨露 史建平 中央财经大学 厦门大学

复旦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19 联合作战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张玉良 郁树胜 张怀璧 姚洪喜 纪荣仁 国防大学 20 政治经济学(教材) 逄锦聚 吴树青 洪银兴 林 岗 刘 伟 南开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21 高等化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程 鹏 车云霞 高占先 张新祥 刘志广 叶汝强 李炳瑞 马玉龙 沈文霞 李士雨 陈六平 裴伟伟 孙宏伟 张宝申等 南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武汉大学

南京大学 天津大学

中山大学等 22 构建学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袁满雪 程 鹏 刁虎欣 张开显 金柏江 南开大学 23 独立办学,紧密合作,创新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单 平 侯自新 逄锦聚 郁道银 葛宝臻 沈亚平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并列) 24 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 余国琮 李士雨 张凤宝 徐佩若 张泽廷 匡国柱 黄少烈 姚善泾 梁 斌 赵 洪 余宝乐 王保国 乐清华 陈 砺 陈纪忠 天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25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 孟庆国 张兴会 黄银忠 王健民 崔世钢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26 新形势下复合型人才因材施教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杜彦良 王锡朝 金 龙 林雅青 杜立杰 石家庄铁道学院 27 军队工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米 东 李向荣 张培林 李国璋 马海霞 军械工程学院 28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娄成武 孙 萍 司晓悦 隋永强 杜宝贵 东北大学 29 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孙宝志 于晓松 路振富 乔 敏 张君邦 中国医科大学 30 创新型IT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温 涛 张 伟 马 君 刘文涛 张 韬 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31 复旦大学哲学系课程体系改革 俞吾金 孙承叔 王德峰 陈学明 刘放桐 复旦大学 32 开拓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物理学与偏微分方程》课程与教材建设 李大潜 秦铁虎 复旦大学 33 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创建基于天地网的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申瑞民 郑庆华 陈德人 王燕昌 刘庆慧 徐乃庄 于德弘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宁夏大学

西藏大学 34 坚持特色、适应发展、依托优势、充实内涵——纺织工程大专业的深化改革与实践 郁崇文 郭建生 王府梅 靳向煜 晏 雄 东华大学 35 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蒋永生 邱洪兴 陈以一 郭正兴 黄晓明 单 建 何敏娟 东南大学 同济大学 36 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吴晓明 姚文兵 徐晓媛 朱庆振 陆 涛 中国药科大学 37 工程图学特色平台的探索实践与教学基地辐射 谭建荣 陆国栋 张树有 施岳定 盛奎川 浙江大学 38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潘云鹤 路甬祥 韩祯祥 吕维雪 吴 健 浙江大学 39 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沈明山 庄总来 陈 美 彭宣宪 陈小麟 厦门大学 40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黄汉升 杨贵仁 季克异 许红峰 梅雪雄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部 41 创建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教育实战新体系 王 勇 倪 强 王 翔 林廉锐 庄 海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42 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董树亭 陈雨海 邢金亮 赵延兵 高东升 山东农业大学 43 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创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新体系 高 俊 王家耀 刘振尧 孙 群 游 雄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44 高职高专教育试点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刘太宇 郭长华 樊树民 王春明 王曙雅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45 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 杨叔子 李培根 吴昌林 戴 同 张福润 华中科技大学 46 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傅廷栋 曹凑贵 张献龙 关桓达 孙东发 华中农业大学 4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创新建设与实践 杨学军 王志英 窦文华 宁 洪 戴 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48 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管天球 刘平娥 刘子秀 冯惠先 李国春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49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俞仲文 刘守义 朱方来 谭属春 李建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50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实施 万学红 张肇达 李甘地 周同甫 邓 洪 四川大学 51 整合优质资源,实施精品化战略,建设高水平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吴鹿鸣 高 明 卢存光 费从荣 田怀文 西南交通大学 52 依托重点实验室建立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周仲荣 蒋葛夫 朱旻昊 张文桂 刘启跃 西南交通大学 53 校企合作,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陈传伟 曹 凤 张世凭 朱晋蜀 刘 平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54 新世纪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席酉民 王洪涛 赵西萍 梁 磊 万迪昉等 西安交通大学 55 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宋保维 崔景元 徐德民 孙进才 张 静 西北工业大学 56 改革基础力学,建设一流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 矫桂琼 支希哲 苟文选 张大成 刘小洋 西北工业大学 57 《中国历史》(六卷本)教材 张岂之 刘宝才 钱 逊 周苏平 王子今 方光华 张国刚 杨树森 郭成康 王天有 成崇德 陈振江 江 沛 杨先材 西北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58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袁有望 朱松山 刘光斌 张中元 韩怀仁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59 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 李吉均 王乃昂 伍光和 周尚哲 张建明 兰州大学 国家级二等奖(537项,略)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法科特别班(三三制)

为推动新形势下的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探索在法学领域贯彻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精神,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在季卫东院长的主持下,经过长期的调研论证,决定自2010年起试办法学本科背景的全日制法律硕士特班(以下简称“法科特班”),为法学本科背景的法律硕士教育的专精化探索新的模式。

一、试办法科特班的背景和基本定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法学本科、法律硕士(非法学本科和法学本科)、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的多层次的法科人才培养体系。但同时,法科人才培养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一方面,法科人才总体上供过于求,法科毕业生就业率非常低,甚至排在文科各专业的末位,已经就职的多数人从事着与法律无关的工作;另一方面,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又十分短缺,尤其是国际型高端法律人才严重匮乏。这种尴尬的局面呼唤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试办法科特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法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旨在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办好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建立高层次法学学术人才与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其中,针对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着力推动本硕贯通培养机制,其切入点是创办特班,选择优秀生源从法学本科四年级开始,提前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法律职业课程学习,接受较为长期的、体系化的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

具体说来,“法科特班”是指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从第三学年结束后开始分流,依据学生前三学年的成绩积点排名的顺位以及学生的自愿报名情况,通过免试推荐和综合素质测试,择优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生源,从本科四年级开始提前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以本硕贯通培养的方式让学生接受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以包括本科阶段合计六年的连续时间获得法律硕士学位以及更好的就职前景。因此,上海交大法科特班的基本定位是主要面向司法和涉外法务方向的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

相对于体制内较为便捷的“4+2”模式,“3+3”模式的法科特班避免了法学专业本科生第四年的粗放式实习等的时间浪费,使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在时间上更好地得到衔接,在内容上更精深、更充实,并为实务训练以及海外名校留学或研修提供体系化的合理安排。这样的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限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出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新形势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

二、试办法科特班的主要制度设计和举措

试办法科特班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以下是其主要的制度设计和举措:

(一)关于法科特班学生的来源、选拔方式与录取类别

选拔到符合要求的优秀生源是试办法科特班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法科特班是以法学本科专业为背景的,并且实行“3+3”的模式,因此无法通过在每年一月举行的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来进行选拔,而只能通过免试推荐的方式在本科三年级结束时进行选拔。在试办阶段,法科特班的学生限于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的优秀法学本科生,即法学本科生三年级结束后,凯原法学院依据学生前三年的成绩积点排名和综合素质测试,选拔一定数量(首批为15名)的学生进入特班,提前接受侧重于司法和涉外法务方向的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

本来,本科生的正常推免工作要到四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后才能开始启动,为保证法科特班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初的正常入学学习,凯原法学院经与学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协商,将推免和综合素质测试工作提前到三年级第二学期考试结束后、暑假前期(7月中旬)进行。鉴于法科特班教育的基本定位以及新的法律硕士(法学)类型的设立等因素,上海交大法科特班纳入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的招生类别和学制框架内。

(二)关于法科特班的教师配备和培养要求

法科特班的授课主要由凯原法学院内专业知识渊博、富有实务经验、职业教育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某些课程可邀请校外一定数量的知名专家担任,特别是司法机关的学者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担任。特班实行双导师制,除本院的教师担任导师外,还挑选一定数量的相关实务部门的专家担任导师,并成建制地安排到法院、检察院、高端律所和跨国公司法务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一对一指导的专业实习。此外,还适度安排与境内外名校之间的交换培养,或者提供到世界一流法学院留学的机会。

法科特班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对主要专业课程采取专题研究、比较分析、逐步深化法律思维的教学方式,并加强对话式教育、判例研究、分组攻读切磋以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务训练,充分调动自主钻研和比赛绩效的积极性,着重于基本法律理论知识的提升和实务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上有更好的规范化要求,每门课的授课教师都按照统一的格式撰写课程概要(主要包括讲义要旨、授课内容、教科书和参考书、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面谈时间、给学生的赠言等)和编制教学资料。

(三)关于法科特班的课程设置

在经过法学本科三年比较系统的基础课程学习后,法科特班的课程设置比较独特。其要点是:

1.缩减概说性的或者纯理论性的课程,一些已经在本科阶段开设、与实务关联不大的课程在硕士阶段就不再涉及,相应地增设法律操作技巧课程和法学前沿领域课程;

2.选修课结合上海交大的通选课改革,学生可以跨专业、年级修课,部分采用外语授课的专业课和研讨课可以与国际班学生共同开班;

3.不分设专业,如果学生特别对某一艰深领域感兴趣,可以采取由导师单独指导,跨院系选修课程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或者在论文写作阶段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予以解决;

4.课程教学的整体学分控制,为学生留下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阅读、思考、讨论、预习和复习以及在特定专业方向上拓展自我发展空间;

5.专业实习为期6个月,主要去法院、检察院、高端律所和跨国公司法务部门,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对主要的法律业务都有涉及;

6.在模块课程的定位上,民法、刑法、诉讼法构成课程设置的核心,经济法、商法强调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强调学生法律人格的完善、对法律运行的总体把握和法律思维方式的训练、熏陶,法律职业技能课程强调全面性、实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我职业规划。

(四)关于法科特班的综合素质测试

法科特班学生的选拔实行在法学本科前三年成绩排名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素质测试的办法,秉承“严进严出”的原则,适度提高入学测试的难度,挑选最优秀的人才。通过测试着重考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论证能力、中英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法律基本知识等。综合素质测试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定于每年的7月中旬。

(五)关于其他相关事项

为与现有的研究生招录体制相衔接,法科特班在一年级时按照研究生进行培养,但是仍然按照本科生进行学籍等方面的管理。被法科特班录取的学生在第一年研究生阶段的学分可以累计为其本科学习阶段的学分,在第一年研究生学习结束时获得上海交大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和法学学士学位。

力争把法科特班的经过精心培养和具有充分实习经验的学生重点推荐到相对高层次的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及其他高端法务部门实习和就业。当然,到法院、检察院以及政府法务部门就业的前提是特班学生通过了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

法科特班学生的收费按照教育部对于新增的法律硕士(法学)的收费政策执行,享受普通奖学金,同时,凯原法学院还积极争取为特班学生提供获得专项奖学金的机会。被特班录取学生的学费缴纳和奖学金获得均从特班二年级开始,特班一年级仍然按照其本科四年级的学费标准缴纳全年的学费。到海外名校留学的费用根据有关协议另行确定。

三、试办法科特班在法学教育改革中的意义

凯原法学院试办法科特班秉承了上海交大集中优质资源培养精英人才的传统,呼应了全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2010年是中国的“教育改革年”),旨在建立一个有较长时间和新型教学方法保障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机制,以造就一批具有深厚法律功底、娴熟法律技巧、宽广国际视野的法官、检察官、政府公务员和其他法律精英人才,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尝试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实现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硕士教育在时间上的“无缝对接”以及在体制上与教育部新推出的法律硕士(法学)的“无缝对接”, 既可以展现上海交大在法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后发优势,又在全国的法律教育改革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提供一种新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试办法科特班的意义还远不限于使进入特班学习的少数学生受到了精英化的培养,而且还会引起对法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反思,从而影响到整个的法学教育。例如,它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的定位以及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从目前来看,将法学教育定位为法律职业教育已是共识,但是对于法学本科教育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仍是一个难点,有时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实际上,法学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矛盾,可以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法律职业导向。一方面,优秀的法律职业者不仅需要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还需要十分广泛的相关领域知识,因此对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必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的通识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法学本科教育毕竟是有特定的职业指向的,即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法律职业,而从事法律职业要求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包括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以及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技能。而真正承载比较系统的高层次的法律职业教育则应主要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的后期和硕士研究生阶段。以“3+3”学制设置的法本法硕教育则能较好地实现法学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以及与研究生阶段法律职业教育的衔接,这或许代表了未来法律职业教育的一种基本的发展趋势和模式选择。又如,试办法科特班要求在教学手法上进行大的改革,强调通过对话式教学、判例教学、实务培训、商务谈判、成建制实习以及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的能力、知识整合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这也必然会带动法学本科和其他层次的法律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其成效将具有辐射和扩散效应。

此外,试办法科特班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一个组成部分。2010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2010〕2号),公布了全国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名单,全国64所高校成为试点单位。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法律硕士是上海地区唯一入选全国法律硕士类的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凯原法学院将利用此次试点的契机,在试办法科特班方面作出进一步的探索。

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共获准增列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法学是其中之一。这标志着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的学科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上海交大的法学教育可以上溯到20世纪之初南洋公学时期的政治特班。改革开放后,上海交大于1986年设立了法学教研室,1992年开办法学本科专业,1993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1996年成立法律系,1998年取得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根据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上海交大于2002年6月成立法学院,并投资2500万元进行一期建设,开启了上海交大法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7月,美国廖凯原基金会捐赠3000万美元建设法学院,为上海交大的法学教育发展开创了全新的机遇。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08年4月启动的第二轮第二批学科评估中,上海交大在法学一级学科中排名第十。法学被列入了上海交大未来的优势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社科院系“有选择追求卓越”的亮点之一。

上海交大的法学学科秉持“入主流、创特色”的发展思路,在快速的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确立“高起点、国际化、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的培养理念和目标,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和促进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形成了在理工科优势明显的大学里培养精英化法学人才的特色之路,特别是在分类培养和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2010年,法学本科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律硕士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并且是上海地区唯一入选全国法律硕士类的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法学院自2010年试办“三三制法科特班”,在本院法学专业的本科生中择优选拔15名左右从本科四年级开始(免试取得研究生资格),提前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接受较为长期的、体系化、专精化的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实现本硕贯通培养。

在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后,凯原法学院将结合上海交大“985”三期建设,进一步探索培养高层次法学学术人才的特色之路。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960064.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1170秒, 内存占用2.04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