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大学什么意思?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是几本?

 2025-01-13 07:36:01  阅读 203  评论 0

摘要: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因而独立学院学费是公立大学的三到四倍。独立大学不是私人学院,是民办大学,属于三本(对于三本取消的省份,即只有一本二本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因而独立学院学费是公立大学的三到四倍。

独立大学不是私人学院,是民办大学,属于三本(对于三本取消的省份,即只有一本二本录取批次,是二本录取)。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依法享有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各项奖励与扶持政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独立学院工作。截至2017年12月25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0所。

独立大学什么意思?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是几本?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是独立学院,属于三本批次录取(对于三本取消的省份,即只有一本二本录取批次,是二本录取)截至2017年3月,学院有商学、法学、文学、设计艺术、理学、工学6个分院和公共基础部,开设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41个专业。

扩展资料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3月,学院有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建设项目500余项,其中获批浙江省级立项30项;浙江省级精品课程3门、浙江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有实习实践教育基地151个,浙江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4项教育部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2016年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 。

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应用化学

浙江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浙江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生产运营管理等

浙江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浙中大学生综合实训基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独立学院

百度百科-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厨师行业的数字行话

说到相声行话,一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相声专业术语,比如逗哏、捧哏、腻缝、包袱、垫话、贯口、柳活、一头沉、子母哏之类的,这种术语是可以放到台上对着观众说的,观众明白最好,不明白也没事。估计现在只要经常听相声的观众,对这些术语也没有不懂的,笔者也就不多聊了。

还有一种是不适合观众知道的行话,也就是切口、黑话,一般称之为“春典”,这个可以多聊聊。

一、春典的由来

春典的名字由来有多种说法,有“唇典”的说法,也有“北春南典”的说法,当然,相声行业也管自己叫“春”,相声的行话可不就是“春典”了嘛。

实际上,春典的由来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这玩意本来就是隐秘性的东西,口口相传还密不外露,没法追究最初的由来,肯定是江湖黑话转化来的,这是没跑的。所以你不用纠结春典到底是怎么来的,总之一句话,这玩意来自于江湖的角落,是江湖上最隐秘的东西之一。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春典并不是相声行业所独有的东西,基本上各个古老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经常跑码头的那帮生意人都会这个,比如卖药的、算卦的、变戏法的、练把式卖艺的、说评书的、唱戏的甚至于招摇撞骗偷东西的,他们都会春典,虽然在说法上会略有不同(口口相传没有统一教材),但整体上是互通的。

据说理发行业骂人喜欢说“月百中”(音译),这就是春典,翻译过来是“二百五”的意思。

不过,春典之外,也有一些地方性的黑话和土话,有些用词和春典类似,有些则不同。比如东北土匪黑话和春典就不太一样,像杨子荣在威虎山里说的那些好像就“正晌午时说话”和春典类似,其他的什么“么哈么哈”之类的应该是东北当地胡子黑话。如果到了南方比如西南云贵川一带,袍哥之间的黑话又和北方流行的春典不同。

有些北京土话,有时候也会被当成春典,比如“套瓷”“挑费”之类的。有些北京土话则和春典类似或者干脆是从春典用过来的,比如北京摇滚圈儿里流行的“果食”“库果”“苍果”“尖果”“盘儿”之类的,这些其实都是春典,后来被当成北京土话了。

二、为什么会产生春典?

一方面是为了避讳一些词语,比如生意人比较忌讳的“八大快”(梦、桥、虎、龙、蛇、兔、塔、牙),这几个字每天午时前不能说,但紧急时刻不说不行怎么办呢?比如牙疼找郎中,你怎么说呢?这时候就可以用春典代替,牙就是“柴”,卖药的郎中(挑柴吊汉的)也是江湖中人,一听就明白。

第二是江湖隐秘交流使用,不让外行人知道。比如这边正在棚子里说相声,外边下雨了,同行过来通报当然不能直接说下雨,那样观众就开闸(全跑)了,你就可以用“摆金”代替,下雪就叫“摆银”,刮风叫“摆丢了”,打雷叫“鞭轰儿”。

总之,春典最大的用处就是避讳外行,尤其是避讳观众或顾客,不能让外行和顾客听见行业内的秘密。比如相声讲究“把点开春”,有时候逗哏一看台下的观众心中就有数今天说哪一段儿,但不能明着告诉捧哏,这时候就该用相声行话了,比如《黄鹤楼》叫“楼腿子”,《地理图》叫“跑梁子”等。

当然,在生活中有些不雅词汇也可以用春典代替,比如“抛山”,你猜这是啥意思?

此外,有些相声艺人骂人也用春典,比如“念攒儿”(缺心眼或傻子),“念招点”(盲人),还有“空子”(外行)之类的。

总之,春典的诞生一方面和行业保护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欺骗顾客关联,所以长期以来在江湖行业内是一种心照不宣不能示人的东西,属于江湖的隐秘角落。

三、现代 社会 中春典的运用

在现代 社会 ,春典已经基本丧失了原始的作用,越来越变成一种调侃的工具,对于春典,有些相声艺人非常反感,比如孟凡贵就说年轻人不应该学这种“炉灰渣子”。但也有些相声艺人反而喜欢“吊坎儿”,不回避也不宣传,就当一种口语化表达了。

比如马志明曾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来了一句“台下尽是瓢把儿跟翅子”,郭德纲在综艺节目上也整一句“顶不顶”和“磨蔓儿”之类的,如果放在旧 社会 ,他们的师父看他们在外人面前“吊坎儿”一定会收拾他们的,因为江湖行业有规矩,春典是不能在外人面前显摆的。但现在没有人管这个,相声艺人们也就不管不顾了。

刘文步去世的时候,曹云金发了一个社交动态说“相声界最尖局的双簧没了”,“尖局”就是典型的春典,当然他没有师父,更没有人管他。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么春典慢慢地也就变成一种日常交流用语了,比如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的“火了”、“大腕儿(大蔓儿)”、“盘儿亮”(漂亮)、“夹磨”(训练)、“蹿稀”(害怕)、“雷子”(警察叔叔)、“耳目”(打听事儿)、“柳儿”(唱)、“墨刻”(教条)等等。

最后,来一个比较经典的春典吧,天津曲艺团孙福海的名段儿,他给下乡演出的相声演员们开会,就说了十二个字:勤走穴,嗨治杵,撅搬山,念戏果。

如此言简意赅,堪称春典的使用典范。

相声表演中的行话,俗称相声的专业用语,主要有以下几个行话:

一,贯口,就是快速清晰地语言表演很多段,如报菜名,地理图等

二,扑盲子,就看似不挨着,天一脚地一句说,但有看不出破绽,有点像本山徒弟周云鹏的表演等

三,摆知,就拜师收徒弟。

四,柳活儿,歌柳活和戏柳活

五,倒口,模仿各地方言

六,刨底,就是悬念和包袱,这需要智慧的配合。

七,空码,就是指没有师承的演员。

其他双簧,垫场话,荤话等等 很多行话都在现代演绎中淘汰了。必定用发展的眼光看,创新才是唯一而持续发展的出路,但愿相声的发展给广大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快乐。

第一节 “参军戏”的由来

提到“参军戏”的起源,经常引用的是《乐府杂录》和《赵书》。《乐府杂录》载云:

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

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云“韶州参军”,盖由此也。

《太平御览》引《赵书》载云:

石勒参军周延,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下狱,以八议宥之。后每大会,使俳优着介帻,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在我辈中!”曰:“我本为馆陶令。”斗数单衣,曰:“正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为笑。

关于“参军戏”的起源,颇多争议,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

一是汉代是否有“参军”这个官职?王国维《古剧脚色考》注云:“或谓后汉未有参军官,故段说不足信。案司马彪《续汉志》虽无参军一官,然《宋书·百官志》则谓‘参军后汉官,孙坚为车骑参军事是也’。则和帝时或已有此官,亦未可知。”《宋书·百官志》的记载近似孤证,所以不少人对后汉有无参军这个官职仍持怀疑态度。其实,作为官职的“参军”和作为艺术的“参军戏”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不能互相取代,混为一谈。也就是说,即使后汉有“参军”这个官职,也不见得就有“参军戏”。二是“参军戏”究竟始于何时?从上面引的史料来看,一是后汉,一是《赵书》说。《乐府杂录》中说的“后为参军,误也”,当指“参军戏”,而不是“参军”这个官职。意思是说:如果把后汉石耽受伶人戏弄当作“参军戏”,那就错了。周贻白《中国戏剧史》指出:“《乐府杂录》‘起于后汉’实误。其所主张‘开元中李仙鹤授同正参军’一说,较为有据。《赵书》虽不知撰于何时,但石勒称帝在公元三百三十年,唐开元为公元七百十三年至七百三十三年,相距近四百年,《赵书》之撰作,似不至在开元之后,故‘参军戏’这一形式的来源,宁从周延一说。”这种见解是有代表性的。

“参军戏”在唐代盛极一时,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兹引数端如下:

赵璘《因话录》载云:

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

范摅《云溪友议》载云:

(元稹)廉问浙东……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

姚宽《西溪丛语》引《吴史》载云:

徐知训怙威骄淫,调谑王,无敬长之心。尝登楼狎戏,荷衣木简,自称参军,令王髽髻鹑衣,为苍头以从。

《新五代史·吴世家》载云:

徐氏之专政也,(杨)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尝饮酒楼上,命优人高贵卿侍酒,知训为参军,隆演鹑衣髽髻为苍鹘。

《北齐书·尉景传》载云:

(尉景)转冀州刺史,又大纳贿,发夫猎,死者三百人。厍狄干与景在神武坐,请作御史中尉。神武曰:“何意下求卑官?”干曰:“欲捉尉景!”神武大笑,令优者石董桶戏之。董桶剥景衣,曰:“公剥百姓,董桶何为不剥公?”神武诫景曰:“可以无贪也。”

《乐府杂录》载云:

武宗朝有曹叔度、刘泉水,“咸淡”最妙。咸通以来,即有范传泰、上官唐卿、吕敬迁等三人“弄假妇人”。

上述记载可见“参军戏”盛况之一斑。

黄幡绰、张野狐、李仙鹤是唐代著名的“参军戏”艺人。任半塘《唐戏弄》中载云:

黄幡绰——幡绰优名也。才艺品德为盛唐第一优人,宜亦唐五代优伶中之第一人!开元间,善弄参军戏,每寓匡谏。玄宗悦之,曾假以绯衣。平日侍从,亦常假戏谑,警悟其主,往往解纷救祸,世称“滑稽之雄”!与庄宗时诸伶之妒贤害能、罪恶滔天者,适成反比。安禄山叛,陷京。玄宗自蜀返,宥之。死葬昆山,或即其乡里欤?传优语十四条,又轶闻十二条,均见编末附载。按据附载传说,黄曾在河中府逍遥楼上书《霓裳》谱,或疑黄是河中人。

张野狐——野狐亦优名。与幡绰同时,善弄参军戏,又擅长觱篥及箜篌。曾从玄宗入蜀,受《雨淋铃》曲;返,于望京楼下奏之……据此,野狐或原名徽。《陈书》一八七以野狐为“俳优之善者”。

李仙鹤——仙鹤亦优名。开元中,善弄参军戏,玄宗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陆羽所撰参军戏本中,有云“韶州参军”,盖由此。崔记曲名内有《仙鹤子》,疑即仙鹤所作;不然,或为仙鹤而作。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参军戏”艺人具有如下特点:一、常常活动于宫廷之上,献艺于帝王面前。

二、内容以嘲讽为主,属于“优谏”之列,有时能起到一般人难以起到的微妙作用。

三、形式灵活,富有幽默感。

相声专用术语

1.“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呢,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4.“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5.“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6.“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 搞笑 效果。

8.“贯口”——就是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9.“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10.“怯口活儿”——又作“切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先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1.“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2.“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4.“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15.“荤口”——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16.“发托卖像”——双簧术语。背后的说唱,前脸的学其动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18.“倒口”——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拟方言,也称“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20.“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22.“铺网”—— 即后来发展的“垫话”。

23.“唱哏”——即”柳活”。

24.“脏哏”——即“荤口”。旧相声中陈旧卑*庸俗的语言。

25.“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26.“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27.“档”——有一些名气的相声演员组合搭档,用相声界的行话说,叫做几个“档”,如张寿臣一档,常宝堃一档,戴少甫就一档,侯宝林一档,我马三立也算是一档。

“挑笼子”——与唱戏的角儿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样。“跟包”背着角儿的行头靴包,拿着包头用具的提盒子、饮场的壶碗等等,是专门侍候角儿的,后台扮戏,台上饮场,都是“跟包”的活。“挑笼子”的虽然也提一个提盒,里面放上说相声的道具折扇、手绢,唱太平歌词的竹板,还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壶碗等等,但是无须侍候扮装及饮场。“挑笼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杂活,如打扫场地、摆凳子、打水、敛钱等,还要为师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师父说累了的时侯“垫场”,说个笑话,来个单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词。

28.“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

30.“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31.“掌旋”——旧时相声场子掌权的那种人叫“掌旋”,这是行话。跑江湖的人到处转,叫做“旋”,北京话音念做“学”。

32.“抠溜”——即数来宝。

33.“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34.“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35.“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36.“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37.“活”——段子

38.一块"活"——一个段子

39."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40."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关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码前”——快一点

47.“码后”——慢一点

48.“格念”——别说了

49.“杵头”——钱

50.“抛杵”——给钱

51.“杵门子”——要钱

52.“对托”——正合适

53.“黄调”——不搭调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头”——嗓子

57.“圆粘”——招徕观众

58."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蛊”——发生问题

61.“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62.“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63.“攒儿亮”——心里明白

64.“对儿春”——对口相声

65.“单春”——单口相声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买卖”——挣钱多

69.“册子”——台词本子

70.“醒攒儿”——觉悟了

71.“稀溜纲”——逗趣的话

72.“疃春”——相声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观众走了

76.“盘儿尖”——面孔漂亮

77.“撇苏儿”——哭

78.“瓤”——饿

79.“念啃”——没吃饭

评书里的行话术语,你只知晓几个?

厨师行业的行话:

站炉子:指灶上的厨师,有的也称为上灶、抱炉子、抱锅、掌锅、掌勺、炉子活。

站案子:即配菜。有头把刀、二把刀、三把刀之分,或分为主案、帮案。

毛活:原料初加工,杀鸡、择菜等。

红案:炒菜、烧菜成品以红色见多,故名。

白案:面食、点心等以面粉为主料,白色居多,故称白案。

水案:专职负责干货涨发全过程。

生案:半成品、热菜、大菜配制间。

熟案:成品直接装盘间。

天灶:指炉子、炒菜、烧菜专用炉灶。

地灶:又称地锅。大锅汤、菜或蒸笼专用灶。

勤行:指餐饮服务员、厨师、干厨行必须勤行、洁净。徐州又有人称作“秦行”:称汉代秦忠奉彭祖为祖师爷,善烹调,在烹界自称一派,故称秦行。

门里出身:由父母、叔亲自传授技艺,故有:“门里同身,不会懂三分”之说。

开宰:屠户,杀猪、狗、牛羊等专业户。

打杂:料理厨房内外一切杂务。

大趟席:流传徐州一带,又称长趟席,即红白喜事筵席,大多是普通席面,规模有大有小。

鸿席:又称红席,婚宴中较高档次的宴席。

喜酒:指嫁娶宴席、酒席,喝喜酒。

隔手:同行中技艺隔行,不晓通。

倒个:指病死的猪牛羊、鸡鸭鹅等,又称闷头,行业黑话便于交易。

水闷子:指死在水里的鱼,表面完好无损,用手按无弹力,有腥臭味。

焖锅菜:用大火烧开,微火焖至熟烂的肉类。

浸汤菜:肉类品煮至熟烂时,浸入事先准备的冷汤内浸泡数小时,即为水菜、浸汤菜,目的是,以水充料,增加重量。此菜不易久存。

连锅汤:连续卤煮肉类的老汤,亦有祖辈相传的隔世汤。沛县狗肉据说就是千年老汤。

焖火:又称驻火,把燃烧的煤火用覆盖物压住。

起锅:在菜肴成熟时把锅端下来装盘,又称起笼、起菜。

顺菜:把所需要的原料整理好,烹饪前准备工作。

码菜:装盘,整形,砌装。

打沫:撇浮沫,去污物。

打水:向沸开的锅内加水。

打刀:切、改刀、打花刀、打豆腐。

走刀:改刀失手,误伤手指。

卯:焯水,把肉放锅里卯一下。

拔凉:冲冻,放入冷水内迅速降低温度。

捂:遮盖、保温,把食品捂起来,免得凉了。

几样菜:指几个菜肴品种,又称几道有。

炒碗:即炒菜,旧时盛菜多用碗做盛器,源于民间。

小炒:指简单的炒菜。

炒盘子:意同炒碗,用盘子盛装菜肴。

配头:配菜,各种荤菜中加入的辅料。

撬(qiào)头:素菜中加入的肉类。

毛菜:指普通素菜类。

荤头:肉类。

大杂烩:各种荤菜原料集于一锅烹制。

打包:把本桌吃剩的菜包装好带回家食用。

气气:过头,指变质有异味的食品。

鲜亮:色泽鲜艳、美观。

相信有不少朋友们都很喜欢听评书吧!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

这评书流传至今还有那么多人喜爱,跟它的特色是分不开的。而这其中让口才君感兴趣的,就是它的行话,那是非常有意思的。

不信?你且看!

评书行话术语

使短家伙的——说评书

串花——《济公传》

丘山——《精忠传》

浑水子——《于公案》

丑官儿——《施公案》

神册子——《封神榜》

黑脸——《三侠五义》

黄脸儿——《隋唐演义》

钻天儿——《西游记》

大瓦刀——《永庆升平全传》

黄杨儿——《三侠剑》

明册子——《明英烈》

图片来自ZCOOL站酷 成都插画师SIYICHEN

汉册子——《西汉演义》、《东汉演义》

汪册子——《三国演义》

彭册子——《彭公案》

滚纲——说书人将书中人名说错。

黏箔——开书馆的人。

询家——听书的人。

提搂把子——书馆伙计。

择毛儿——观众为说书人指正。

浑碟子——外省人用乡音说书。

抽签儿——演出中,陆续走掉一些观众。

起堂——演出中,一大批观众离去。

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的梗概。

柁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大关节和高潮处。

扣子——评书及鼓书故事中的悬念。

书道儿——评书或鼓书的内容大纲。

蔓子活——长篇大书。

图片来自ZCOOL站酷 成都插画师SIYICHEN

拧蔓儿——说完一部书又换另一部书。

蹚蔓儿——按提纲口头加工编说新书。

蔓子海(hāi)——书越说越长。

纂弄蔓子——艺人自己编书。

驳了口儿——说评书散了,书不说了。

贴身靠儿——说书艺人与观众套交情。

挖点——说书艺人设法骗听书人的钱。

鼓了夯儿——嗓子坏了。

海青腿儿——没拜过师的艺人。

墨刻儿——书局出售的话本。

道儿活——按所继承的前辈艺人的说书提纲敷衍而成的评书。

八大棍儿——中篇评书或中篇单口相声的俗称。

片子活——短篇评书。

图片来自ZCOOL站酷 成都插画师SIYICHEN

驳口——说书中小段落截止处。通常用几句话打住。

开脸儿——对书中人物的外形描绘。

诗赋赞——说书中写人、状物、绘景、形声的韵文。

扦关儿——说书中的接榫处。

笔法——说书中结构故事的方法。

拉典——说书中引入典故讲述。

使挂子——说书中用扇子等模拟开打动作。

放汤——说书中使扣子失当,未能使听众入扣。

袍带书——讲史和英雄传奇类书目。

短打书——武侠、公案类书目。

书胆——评书中主人公。

书筋——评书中正面诙谐人物。

摆砌末——讲述故事场景所用。

以上就是关于独立大学什么意思?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是几本?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独立大学什么意思?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是几本?】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959736.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447秒, 内存占用2.04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