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介绍

 2025-01-11 15:21:01  阅读 278  评论 0

摘要: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首医大,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

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首医大,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京港大学联盟、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建于1960年,原名北京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首都医学院;1986年,确定为北京市重点院校;1994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介绍

2001年2月12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职工医学院并入学校。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26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全日制在校生15187人,其中研究生6699人,本科生6945人,高专高职生884人,留学生659人;成教生2500人,学校和附属医院现有教师6651人。

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5个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

平台类型

平台名称

国家工程实验室

互联网医疗救治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北京市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医疗信息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脑血管病分中心)、眼科诊疗设备与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内源式预防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创新团队

大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鼻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器械研发创新团队、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研究创新团队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多肽及小分子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脑功能疾病调控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牙再生与口腔组织功能重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乙型肝炎与肝癌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艾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帕金森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癫痫病临床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耐药结核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糖尿病研究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老年认知障碍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脑肿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高血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毒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临床生物力学应用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肿瘤治疗性疫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脏保护与再生调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肿瘤侵袭和转移机制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头颈部分子病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移植耐受与器官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络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神经电刺激研究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慢性肾脏病与血液净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肺脑复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传染病相关疾病生物标志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银屑病中医临床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尿液细胞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上气道功能障碍相关心血管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脑可塑性与脑功能重建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针灸神经调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临床合理用药生物特征谱学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衰竭与人工肝治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遗传性出生缺陷精准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冠心病精准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神经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工听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心脑血管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免疫试剂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儿童外科矫形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大血管外科植入式人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经系统3D打印临床医学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肝炎与肝癌精准医疗及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

北京市科研院所

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校本部)、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宣武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同仁医院)、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朝阳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友谊医院)、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友谊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儿童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天坛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安贞医院)、北京口腔医学研究所(口腔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医医院)

校级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脑功能影像研究中心(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所(公卫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公卫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药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力学研究中心(生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生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学院)

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眩晕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宫腔粘连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急性胰腺炎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呼吸系感染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眼部肿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儿童血液肿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儿童肝脏移植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结直肠肿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主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耳鸣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儿童上气道阻塞性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冠心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抑郁症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口腔颅颌面畸形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慢性鼻炎和鼻窦炎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帕金森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神经变性病与记忆障碍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青光眼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结核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垂体腺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少见、罕见肝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艾滋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地坛医院)

艾滋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佑安医院)

消化道早期癌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心脑联合病变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脑血管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心律失常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OSAHS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322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976项),累计科研经费32.27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15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含合报)、北京市科技奖3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0项、吴阶平系列医学药学奖4项、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3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奖4项、何梁何利科技奖4项、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3项、华夏医学科技奖49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北京市优秀调查成果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5511项。

首都医科大学于2000年至2020间累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3项。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000年以来)

奖项

项目

第一完成人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王拥军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耳科影像学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

王振常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

吉训明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脑胶质瘤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江涛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王拥军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王宁利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诊治应用研究

贾建平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王宁利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眼耳鼻咽喉疾病CT 和MR 技术创新与应用

王振常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马长生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王松灵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颅脑手术中脑认知功能保护的微创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赵继宗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和诊治

韩德民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

王辰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耳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韩德民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脊髓血管病畸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凌锋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ILS)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王辰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出血机制的研究

赵继宗

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宫腔镜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

夏恩兰

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腮腺慢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王松灵

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的基础研究

王忠诚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

韩德民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胡大一

参考资料:

首都医科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9年7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总量84.91万余册(件),纸质期刊杂志2280种;学校附属教学医院图书馆馆藏书籍52.2879万余册。学校图书馆拥有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电子图书235万余种,形成了以医学文献为主体,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可访问86种数据库资源,建设了网上选书系统、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学术资源门户网站metalib/sfx、研究生学位论文库、中医古籍库与解剖资源库等特色平台和数据库。

学术期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

学报主要刊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设有专家述评、专题报道、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病例报告、短篇论著、综述、学科简介和名师访谈等栏目。

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及其《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网络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

首都医科大学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6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先后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学校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院校。留学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除交流访问外,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选派师生参加有关学习项目和学术会议。

首都医科大学文化传统

首都医科大学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为中心华表圆形。中心为华表图案和学校建校时间“1956”,用华表作为校徽中心图案,一方面表明学校地处首都北京;另一方面因华表形似代表医学职业精神的红十字“╋”,寓意首医人承担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使命与责任。外圈为中英文校名“首都医科大学”和“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校色

校色为宝石蓝色,称之为首医蓝。

校旗

校旗由旗色、旗标和旗字构成。主校旗旗色为首医蓝,旗标为校徽,旗字为彭真体校名;校徽色为蓝白相间,校字为白色。辅校旗可为红底黄字、白底红字和蓝白相间,旗标与旗字色调一致。

首都医科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扶伤”出自毛泽东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济世”出自医学典故“悬壶济世”。

“敬德”、“修业”出自《中庸》“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周易》“君子进德修业”。

扶伤济世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敬德修业是实现扶伤济世的基础。

以“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要求,追求“德、业”境界,履行“济世”义务;体现了首医大办学的理念。

校歌

《首医之歌》

词:首医人

曲:吕远

美丽校园,医学殿堂,哺育着我们幸福成长。

团结友爱,手足情长,处处飘洒着杏林芬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的责任在我身上,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首医精神给我无穷的力量。

啊,首医,白衣天使的摇篮,人民健康的希望。

载着民族和恩师的重托,我们扬帆远航,扬帆远航,扬帆远航!

歌词:歌颂了母校之情,倡导着同学之义,强调着医学天职,体现着校训理念,寄托着学校希望,昭示着学校未来。于情中有理,在理中叙情。

曲调:著名作曲家吕远作曲,G调4/4拍,曲调抒情而不缓,节奏有力而不快,正是首医稳步发展的绝好体现。

校风

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救死扶伤,严谨求实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甘于奉献,勇于奉献。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全部的心智和才学。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发扬建校的光荣传统推动学校建设发展。

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维护圣洁,履行天职。以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实现医药卫生事业的神圣使命。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强调诚信,注重细节。用老实作人踏实做事的境界面对社会。

学风

学风:勤学、博思、求精、创新

勤学——目标明确,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在书中学,在做中学,在事中学。

博思——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因学而思,以思而进,勤思而智。

求精——学求其精,思求其精,做求其精;以实求精,以慎求精,精益求精。

创新——勇于批判,善于探索,敢于实践;注重前沿,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首都医科大学学校领导

首都医科大学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呼文亮

校长

饶毅

党委副书记

孙力光

张健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黄京红

党委常委、副校长

徐良

吴兵

张晨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历任领导

姓名

职务

任期

吴阶平

院长(终身名誉校长)

1960年至1970年

陈化

党支部书记

1960年4月至1963年初

冯佩之

党委书记

1963年至1965年

王新春

党委书记

1965年至1985年10月

戴士铭

代理院长

1978年4月至1980年8月

陈应谦

院长

1980年8月至1984年4月

李光弼

院长

1984年4月至1985年10月

杜金香

党委书记

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

徐群渊

校长

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

史炳忠

党委书记(兼)

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

杜金香

校长

2002年3月至2004年11月

吕兆丰

党委书记

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

校长

2004年10月至2016年4月

尚永丰

校长

2016年至2019年6月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首都医科大学介绍】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935583.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408秒, 内存占用2.02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