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1、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2、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 、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3、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 复姓。 何氏先祖——何瑊公 据《浈阳水木记》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韩王安时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安不一致而退隐韩原。秦灭韩国,韩王安被劫掳,国破家亡 ,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而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其姓氏, 适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吏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说姓氏当从人。吏离开,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 免刀锯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据《浈阳水木记》载:“初祖瑊公与妣姜夫人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之原,后代培附冢埠垒,后世因名何坟岗墓。此墓宋时犹存,庄间李公光过览诗曰:何坟岗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 应灰火灼,吕螟那得误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里归鹤鸣。淮土不随涵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在2000年第七届世界何氏恳亲大会召开前夕,安徽庐江何氏宗亲总会发起海内外何氏募捐建设了何氏始祖陵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何氏宗亲会,曾陆续派出寻根访问团到庐江考察,庐江县侨办于1993年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走访何氏家庭,查阅何氏宗谱等有关资料,进一步证 实了庐江何氏始祖发源地,已为世界所公认。1994年5月,安徽省编审何鹏先生来庐进行多次考察,拍下何氏宅基地和何家坟园照片,写下近万字的调查报告。北京电视台《中华姓氏》摄制组千里迢迢到 庐江拍摄了《何氏起源在庐江》专题片,广为宣传。同时,海内外宗亲捐款投资200万元,其中用于陵园建设130万元,征地12.13亩,从2000年6月开始修建,至11月27日竣工,历时半年完成陵园重建任 务。陵园内用砂石提高数米,正中是墓冢,呈三国型,外园用岳西生产的花岗岩砌成,高大雄伟,中间(墓冢)用怀远圆型花岗岩建成,内圆即冢内用红砖圈成,中间真空,立地通天,地下放有吉祥物 ,象征世代祥和。墓前竖立高大宽厚的瑊公墓碑,碑前放着雕刻典雅的香炉。北侧建有“庐江堂”。堂内高大宽敞,瑊公灵位端正敬放在正中,古朴庄重。左边墙上排列海内外宗亲为园林建设所作贡献 的瓷像。右边墙壁上排列着海外宗亲捐的壁画。东侧设纪念室,室内存放海内外何氏宗谱,何氏名人录,历届何氏宗亲大会会刊,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长官何厚铧的题词,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玮题写的 牌匾,安徽省副省长田维谦、巢湖市市长王启敏、庐江县县长彭蓬等领导的题词等。 2000年11月28日上午,海内外62个何氏宗亲代表团,1000余名宗亲代表先后到达庐江。庐江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欢迎仪式。上午10时到达何氏陵园,代表们寻根问祖,饮水思源,心情十分 激动。 何氏太始祖陵园,已成为海内外何氏寻根竭祖的圣地。每年清明前后均有海内外何氏纷纷组团前来祭祖观光。 郡望堂号 1、郡望 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七个: 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何氏具体在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境内 。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幽州刺史、廷尉何桢是史籍中出现的庐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桢以下至南朝宋齐梁朝的300年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文 献记载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们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机要,手握权柄。 陈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 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4代11人。该家族的奠基者是东汉末年的何夔。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影响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门最负盛 名,另外两支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 (今安徽省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省)汉吏何并。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2、堂号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 族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 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 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此外,何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学海堂”、“敬享堂”、“忠义堂”、“仁义堂”、“务本堂”、“庐江堂”、“广右堂”、“缵续堂”、“赐策堂”、“义门堂”、“慈荫堂”、“世德堂”、“ 三桂堂”、“咏梅堂”、“抚逸堂”等。 迁徙、分布 何姓发源应当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及及邻省山东、河南境内何姓人家也很多。其后,在山东的东海,安徽的庐江、合肥,河南的淮阳及四川的郫县,何姓均为当地望族。何 姓在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区。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我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在这一时期,何姓逐 渐繁衍壮大,且形成了庐江、陈郡、东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与文化上出现大量高官与名人,终使何姓成为名门望族,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由于“永嘉之乱”,何姓在晋代开始 南迁,成为“入闽八姓”之一。在隋唐时期,何姓在我国南北地区均得以巨大发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在此时期,何姓族人在各个领域均出现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时也显示出其聪明才智。同 时,何姓在唐朝中期再次大举入迁福建,使何姓得以继续发展。宋元时期,何姓由于身处南方且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也使其成为当时更大的望族,此间人才辈出,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忠义之士也 屡屡出现,忠义爱国成为何姓当时的历史特色。但到了元朝,何姓有成就的文人逐渐增多,从而文名掩蔽了政声,出现了何姓人一辈子不求闻达显要的现象。明清时代,何姓的发展自北向南大规模快速 推进,且出现了不少钟鸣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缨之族,出现了何姓文化兴盛,专门人才众多,涉及领域广泛之现象,家族逐渐壮大,从而遍布于全国各地。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 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追问: 那么“何”姓的 迁徙 路线是什么啊? 回 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 北地 区。在两汉至 魏晋南北朝 时期,何姓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我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何”姓的来源和分布】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