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古代的小孩子们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刚开始认字的时候就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是政府规定要普遍使用的启蒙读物,这些背完了就要开始学习古代的传统经典了。
一般的顺序是先学孝经,大学中庸建立基本的人生观,在学论语,孟子理解更深度的价值观,如果你认为这只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几本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根据中国历史一文中的统计,四书中最基本的论语就有11,705字,孟子有34,685字,其他必读的如书经中有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有99,010字,而左传更是有196,845字,这合计就已经40多万字了,全部都要熟读背诵,并且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古代的读书人还要看几倍数量的注释,比如朱熹的四书张具集注,以及其他非读不可的盛典、史书,还有文学书籍,到了差不多十七八的年纪,这些童生们就要发奋图强去考秀才了。
之所以称他们为童生,是按照明史选取之一中,至此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的说法,意思就是还没有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只有通过县试,院试的入学资格考试,未来才能到官办的学校读书,以后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即使通过了考试考上了秀才,也不能说就平步青云了,秀才虽然获得了一些政治经济身份上的特权,比如说秀才们可以免除徭役,但是秀才还是当不了官,要想拥有官员的身份,一定要参加八月份举行的乡试,如果能在乡试中考上举人就有资格做官了。
但是这举人一般只能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如果想要做更高级别的官员,还得继续参加每三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试,能来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省的举人,虽然他们已经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通过不了会试。以清朝为例,最多的一次会试录取了406名,而最少的一次仅仅录取了96名,这恐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浪淘沙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这些学子们即使能在无边无际的书海中游到尽头,还得在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当中挣扎起伏,由此来看,古代普通的书生读书科考的道路确实是非常艰辛。
不需要这样,心理防线被击溃了,但是最后你还是会继续看书准备考试的。而且你背的你记的都是你自己的,专业课无论怎么变,它的大体是不会变的,所以你背的东西并不是完全没有用。不要否认自己的努力,无论是什么你只管往前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楼主,跟你分享下我大学考试时备考的经验,我们大三时课程特别多,考试却集中在那么几天,而且都是重要的专业课,我记得有一次考国际经济学,下午1:30,头天还准备别的课程,没时间,怎么办?后来我只用了考试的一个上午把这门课所有的重点全背完了,而且考的还很不错。后来我又参加了考研,额,你知道的,有多少东西要背?后来我就慢慢总结,找到了个好办法,就是关联记忆。举个最小的例子,比如说我要记一个东西,我就会联想到跟他有关的东西上,在这些有关的东西中毕竟有一样是自己比较容易接受或者经常能想到、用到,总之就是跟自己比较“熟”的,这样我就在记这个东西时,附加上记一下跟他有关联并且自己容易辨别的“代码”,这样在平时我要是遇到这个“代码”的话,我就很自然的反映到我要记得那个词,而且越来越熟。不知我这样说楼主是否能明白?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具体的操作还得因人而已。此外,我感触很深的就是背东西一定不要死记硬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多读几遍,然后脑子里细细的思考、理解,等你理解透了,然后在用脑子思考着背,一边心里想一边背,这样才是背东西的最好办法。额,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希望能帮到楼主! 祝 好运!O(∩_∩)O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书生想要科考,至少要十年寒窗苦读,你知道他们要背多少书?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古代书生想要科考,至少要十年寒窗苦读,你知道他们要背多少书?】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