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和举人地位怎样,有没有985高?

 2025-01-09 03:15:01  阅读 639  评论 0

摘要:举人属于科举体系中的称呼。从社会地位的维度看,还是以学历等比现在比较合适。过去看范进中举,总觉得好像过去的科举出来的不咋的,按人数比例算。其实从秀才开始就挺厉害的了。秀才古代:嘉庆年大约每3年两次院试,每次录取2万,大约每县14/5个。对比现在:985现在每年招17

举人属于科举体系中的称呼。

从社会地位的维度看,还是以学历等比现在比较合适。

过去看范进中举,总觉得好像过去的科举出来的不咋的,按人数比例算。其实从秀才开始就挺厉害的了。

古代秀才和举人地位怎样,有没有985高?

秀才

古代:嘉庆年大约每3年两次院试,每次录取2万,大约每县14/5个。

对比现在:985现在每年招17/8万。秀才大约相当于名次靠前点的985了。

举人

古代:每3年乡试每省100-200人,大约20省,每三年就3/4000人,一年平均1000多点。

对比现在:目前清华北大每年招生7000多。

进士

每3年会试全国录取200多人。每年不到100个。

对比现在:按目前人口比例就基本上是各省前十。

现如今的985大学本科生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是什么级别?

秀才相当于现代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因为考中秀才的难度相当于现在的985大学。举人相当于如今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在古代举人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中举相当于考起了副处级干部。进士在如今就相当于博士生,中进士相当于考取博士的难度,考中进士,相当于考上正处级干部。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扩展资料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

-科举制

秀才与第一学历是985的博士划等号吗!

其实,将秀才、举人、进士这三种科举功名和学位进行对比,并最早给出答案的是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于明朝晚年来到中国,随后在中国生活了28年,他对中国文化和科举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他有很多介绍中国的文章,最终被编入《利玛窦中国札记》。其中就有介绍科举时将秀才、举人、进士视同西方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

利玛窦说:“秀才的学位与我们的学士学位相当。他由皇帝钦点的官员主持,前后需要进行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考试,有时一个地区就有四五千人应试。经过初试、二试淘汰后,所剩一般不超过二百名。他们入选,是因为文章写得好。第三次考试较前两次严格,成绩最好的二十或三十名将被授予秀才功名,这时他们就是学士了”。

关于举人,利玛窦说:“中国士大夫第二种学位叫举人,可与我们的硕士相比,这种学位在各大省份以很庄重的仪式授予,但只是每三年在八月举行。只有取得秀才功名者,才能参加考试。硕士学位要比学士学位高出许多,随之也就更加尊贵,而且有更引人注目的特权。取得硕士学位的人,一般认为,他们只要继续学习,进一步取得博士学位。”可见,在利玛窦看来,举人相当于西方的硕士。

关于进士,利玛窦说:“中国人的第三种学位叫进士,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这个学位也是三年授予一次,但只是在北京地区。授博士学位,总是在硕士学位之后的第二年,全国每次授予学位的不超过三百名。任何省份获得硕士学位的人,都可以参加这一考试,随便考多少次。在这次考试中取为第一、第二、第三名的被赋予殊荣,他们一生可确保高级公职,他们享有相应于我们国家的公爵或侯爵的地位,但其头衔却不世袭。”

应该说,利玛窦的这种对比还是比较靠谱的,因为在17世纪的西方,学士、硕士和博士也是很难考取的,即便难度没有中国科举这么大,但至少偏差不会太大。而要是将这种对比引用到现今中国,那恐怕就差之千里了。

以清代而言,按《清光绪会典》记载,全国共有府185个,直隶厅34个,散厅87个,属州145个,县1314个。秀才的录取比例以每地平均50个来算,那么全国共88250个。显然,这个数字远远少于高考一本、二本的录取人数。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录取基本和秀才的人数相当。也就是说,只有进入排名前十大学的本科生才能勉强算得上秀才,而至于39所985大学的本科生,大多数都不够格。

事实上,将科举考试和现今学历进行对比也只有秀才这个级别,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以举人为例,举人录取的比列更少,按照乾隆时期的标准,全国省份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大省为200名,中省为150名,小省为100名。

即便全部以大省计,清代一科乡试录取的人数不过3600人。放在现今,还有什么考试的录取比例比这更少,2018年报考研究生大的人数为238万,就算是五个取一个,那也有40大几万,博士录取人数也不会少于30万。况且,乡试正常情况下是三年举行一次,和硕士、博士毫无可比性。进士就更别提了,清代每科录取的人数基本维持在200人左右,平均下来每年才有60多个进士,以这个录取率来说,恐怕只有两院院士才可以对比了。

古代时期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不能啊。秀才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在乡,县,府举行的考试中,通过了第一次是童生,第二次才是秀才,第三次通过了就是举人了。秀才是不能有任职科厂官员的,只有通过了举人就可以出士当官。这样子的看的话,秀才是不能比拟985博士。

秀才,原意是指才之秀者,最早出现关于秀才记载的书籍是《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最早拥有秀才这个称谓的人是春秋时期的贾谊,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早期的秀才并不是一种学历,而是在选拔人才时候对优秀被选拔者的一种称呼。汉武帝时期,为了改革官员的选拔方式,汉武帝下令地方官府每年都要推荐一名人才,而这名被推荐的人才便被称为“秀才”,在东汉时期,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讳,将“秀才”改为了“茂才”。

到了南北朝时期,对于秀才的选拔除了地方推荐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策问,根据《晋令》记载“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隋朝的时候创建了科举制度,秀才的选拔也不再使用原来的推荐制,而是可以自己报名参加,于是更多的人有了考取秀才的机会,慢慢的秀才开始变得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学历。

在古代,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一点家底是没有办法让家中的孩子去读书的。而读书之后也不是马上就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考试的,想要参加科举考试,首先需要过了童生试,在没有通过童生试之前,这些读书人都被称为“文童”、“生童”。只有通过了县、府两级的考试之后,才可以被称为“童生”。

虽然这时可以被称为“童生”,但也不是说就具有了童生的资格,要想完全具有童生资格,还需要参加院试。如果能够考过院试,才可以被称为是秀才。院试的考试包括八股文、诗赋、策论等内容,要想顺利通过,最起码需要你熟读四书五经,并能够灵活运用。据统计,在清朝人口总数为一亿到四亿之间,而童生的数量只有二、三百万,秀才的数量只有四十六万。

很多人考了一辈子,到最后也还只是一个童生,甚至很多我们印象中的名人也在这童生到秀才的考试中“吃尽了苦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考取秀才的时候曾经6次落榜;康有为考了三次才考中;洪秀全和袁世凯都是多次参考,却一直没有考中。

之所以说古代的秀才无法与我们现在的学历相类比,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古代如果能够考中秀才,就相当于你进入了士大夫阶层,从此之后,你得到的不只是一个学历,而是一种身份,可以拥有一定的特权,能够免除差徭,到县衙见到县令可以不跪,并且不能随意对拥有秀才身份的人动刑。

在现代社会,恐怕没有哪一种学历能够让人有这样身份的提高,所以说如果一定要说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的话,只能说在考试难度上看,至少相当于考上了985、211的大学,而从社会名声上来看,无异于考上了985、211大学的研究生。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秀才和举人地位怎样,有没有985高?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古代秀才和举人地位怎样,有没有985高?】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899595.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588秒, 内存占用2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