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参考:
通识教育,这个1829年由美国学者正式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从1995年至今,已在中国走过十八年的历程。然而不少教育学者仍感叹中国的素质教育质量差、地位低。中国的通识教育到底能否撼动现有的本科教育体制,形成一整套的成熟模式,它的出路又在哪里?21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2013大学通识教育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为通识教育把脉。
何谓“通识”?存在理解误区
中国通识教育十八年,做过不少尝试,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建国初期苏联模式下的专业教育到现如今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不得不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现今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仍不乐观,不少人都对通识教育存在理解误区。
到底何谓“通识”?不少人的理解是:文理的专业领域都有涉猎,成为“通才”。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庞海芍的看法是: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次才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过分专业化带来的知识割裂,追逐功利等问题,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格健全之人。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林安梧则以台湾高校为例,发表了对通识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大学应“以通识教养为体,以职业养成为用”。孔子提倡“六艺之教”,即礼、乐、射、御、书、数与大学的博雅教养是相通的,所以进一步衍生,“六艺之教”就是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课“内容杂、质量差”
会上,不少专家都提到,现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文理失衡的现象。庞海芍指出,目前大学的通识选修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且没有很好的体现素质理念,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严重失衡。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也表示,文理不相通是现代教育容易犯的一个弊病,尤其是当今的中国,往往在中学阶段就过早地实行文理科分班制度,而在大学阶段又过于偏重专业的教育,未认真实行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科生缺乏基本的科技常识;不少理工科学生缺乏文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缺乏审美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成为梁思成先生所批判的那种“半边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与论坛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必须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模式。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志宏认为,高校应当凝练优质教学资源,巩固成熟教学模式,建设通识类读本和教材,并聘请校外高水平教授开设通识教育讲堂,加强校际合作。
“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过时了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项聪在谈到该校如何改革和探索时,援引了两个学生的话:一个学生认为:“通识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更加多样,不只是停留在老师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参与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可以考虑设置兴趣小组或者研究小组自选研究课题去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另一个学生则认为:“有些老师十分资深,但枯燥的PPT和冗长的理论概念,损失了一大批学生,最后这些老师只能用点名来留住学生,我们其实更喜欢那种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具有较强亲和力的老师。”
“通选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课余爱好以及与所学专业不同的其它方面的素养,这样的通选才是有意义的。”项聪认为,通选课的改革很有必要,要让学生能上到自己喜欢的通选课,并且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大学生需要怎样的通识教育】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