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智明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主任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9年9月至1994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5年10月至1988年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学系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0年7月至1985年7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3年3月至1985年7月,同时在内蒙古大学外语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1991年10月至1993年10月 国外留学(见留学经历) 2013年1月至现在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9月至2011年11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 任国外大学专职教授(见留学经历)
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11月至2003年11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社会学教研室 主任、教授
1999年11月至2001年10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社会学教研室 主任、副教授
1996年9月至1999年10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 副教授
1996年6月至1996年8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 讲师
1995年12月至1998年9月 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职)
1992年9月至1996年5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讲师
1988年7月至1992年8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助教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 (美国)哈佛大学 哈佛-燕京访问学者
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 (日本)名古屋商科大学综合经营学部教授(专职)
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 (日本)立正大学地球环境科学部客座研究员(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别地区专家)
2000年4月至2001年3月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社会学科(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
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副教授
1991年10月至1993年10月 获日本政府奖学金,赴(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文化科学研究科留学,攻读文化人类学博士课程 2013年5月至现在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3年3月至现在 《世界民族》杂志编委会委员
2012年12月至现在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民族学与文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2012年12月至现在 《世界民族研究》系列丛书编委会副主任、主编
2012年11月至现在 《社会学评论》杂志编委会委员
2012年10月至现在 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评审专家
2012年10月至现在 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2年6月至现在 《中国环境社会学》编委会委员、第一辑主编
2012年5月至现在 《社会学名家讲坛》系列丛书主编
2012年4月至现在 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1年10月至现在 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2011年7月至现在 中国社会学会 常务理事
2011年6月至现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评审专家
2010年10月至现在 中国民族学学会 常务理事
2010年7月至现在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外审专家
2010年7月至现在 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副理事长
2009年5月至现在 国家社科基金 通讯评审专家
2008年12月至现在 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2004年9月至现在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评审专家
2004年8月至2008年8月 中国民族建筑会 副会长
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 中国社会学会 理事
2003年8月至2010年10月 中国民族学学会 理事
2003年5月至现在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 理事
1997年6月至现在 北京市社会学学会 常务理事
1996年6月至现在 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理事
1995年6月至1996年6月 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近代人物
中文名:吴文藻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江阴
出生日期:
1901年(辛丑年)12月20日
逝世日期:
1985年(乙丑年)9月24日
职业:社会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学堂、达特茅斯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社会学 民族学最早倡导者
代表作品:《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中国少数民族情况》
妻子:冰心
(历史lishixinzhi.com)吴文藻人物经历
1917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国留学,进入达特茅斯学院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后又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系,获博士学位,并荣获了校方颁发的“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
1929年6月与冰心(谢婉莹)结婚,任燕京大学教授。 著名学者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陈永龄均曾师从吴文藻先生。
1938年在云南大学任教。1939年创立社会学系,并建立了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合作的实地调查站。
1940年在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室工作。对边疆民族的宗教和教育问题进行研究。1946年,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政治组组长并兼任出席盟国对日委员会中国代表顾问。在此期间,吴文藻广泛考察了日本的全面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藻满怀爱国热忱,于1951年返回祖国。 1953年任民族学院教授、研究部国内少数民族情况教研室主任和历史系民族志教研室主任。1959年后从事编译工作。
197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1980年被聘为第一届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1985年9月24日病逝,根据吴文藻的遗嘱,没有进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经冰心努力,中央民族大学从1996年开始设立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以奖励后进。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学者生涯1919年,吴文藻在清华学堂就学,五四运动的浪潮就激起了吴文藻的爱国热情,吴文藻毅然加入,并积极书写爱国反帝宣传品。五四运动后,吴文藻阅读了大量孙中山、廖仲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从而奠定了吴文藻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吴文藻先生对当时中国贫穷落后和任人欺凌宰割的局面十分痛心,认为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中国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落后,而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首先应该学习西方比较先进的科学与文化。在美国,吴文藻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和研究之中。先后学习了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统计学、人口学、逻辑学、伦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的课程,并且还挤出时间学习了法文和德文。
在吴文藻看来,西方社会的富强与科技进步,正是在于掌握了这些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中国要想强大起来,就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西方先进技术与科学文化的人才。吴文藻关于中国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的思考,在吴文藻的博士论文《见于英国舆论与行动中的中国鸦片问题》里有着深刻的展现。除此之外,吴文藻还认为,中国社会及其改造,尚有大量的问题有待于研究,因此,吴文藻决心选择社会学和民族学为终身专业,想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这两方面研究,提出改变中国社会落后状态的合适方案。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吴文藻在博士学位尚未公布的情况下就回到了祖国。当年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设有“西洋社会思想史”、“家族社会学”、“人类学”三门课,原先采用的都是英文教本。有感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脱节,吴文藻先生到任后,便亲自为每一门课都编了一种汉文教材,并且每年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新得材料加以修改和补充,使之日臻完善。
1933年,吴文藻先生担任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这一职务的获得给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主张的吴先生带来了更多便利。吴文藻认为,社会学要中国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国国情,即通过调查中国各地区的村社和城市的状况,提出改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参考意见。吴文藻先生把此概括为“社区研究”。吴文藻说,“社区研究”,就是对中国的国情“大家用同一区位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区研究”,“民族学家考察边疆的部落或社区,或殖民社区;农村社会学家则考察内地的农村社区,或移民社区;都市社会学家则考察沿海或沿江的都市社区。或专作模型调查,即静态的社区研究,以了解社会结构;或专作变异调查,即动态的社区研究,以了解社会历程;甚或对于静态与动态两种情况同时并进,以了解社会组织与变迁的整体。”早在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吴文藻先生就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吴先生当年所提出的这一目标仍然没能实现。这当然有着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196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1年获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法学硕士,1983年获美国得克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社会学和人口学硕士,1986年获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社会学和人口学博士。
1986-88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1988-89年任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人口与发展顾问,1990-1998年任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1999-2000年任纽约人口理事会(the Population Council)高级研究员,2001-2004年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秘书长兼国际合作部部长,2005年3-5月应邀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研究学者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包智明的人物介绍】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