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2009)
首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总决赛于2009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大连理工大学隆重举行,分别来自全国58所高校的代表队参加了首届竞赛。
第二届(2011)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总决赛于2011年6月举行,大赛的主题为“无碳小车”,共有来自全国25个省份地区的79只大学代表队参加了全国总决赛,产生了20个一等奖。
第三届(2013)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总决赛于2013年6月举行,大赛的主题为“无碳小车越障竞赛”。 6月8日上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组委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在我校刘长春体育馆隆重开幕。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申长雨,竞赛组委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郭东明,教育部高教司实验处处长李平,竞赛组委会委员、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朱大勇,竞赛组委会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裁判员以及来自全国25个省区77所高校的101支参赛队伍欢聚一堂,参与了开幕式。开幕式由竞赛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志义主持。
6月9日,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决赛在大连理工大学闭幕。哈尔滨工业大学2队等30支队伍获一等奖。本届比赛共有来自25个省区的101支队伍参加。此项竞赛的特点是竞赛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和管理模式相符合,首次将现场制造成型过程和产品实现等融入比赛,学生完成从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直到运行的整个过程,强调对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大工程”观念。
一、大连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大连理工大学 的双一流学科有化学、工程,该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二、大连理工大学的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 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10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4月设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为 大连理工大学 ;1996年启动实施“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 大连理工大学 ;
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 大连理工大学 ;
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
2012年正式启动领军型大学建设工程。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 大连理工大学 建设盘锦校区,该校区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2017年9月,经国家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4167人,其中专任教师252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的两院院士3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2人、讲座教授6人、青年学者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7人,国家“*”入选者31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6人,国家“”青年项目入选者19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35人;博士生导师846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859人,副高级职称1132人。学校现有博士生4616人,硕士生11113人,本科生25512人。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育人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11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3个专门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开发区校区设有3个学院;盘锦校区设有8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部。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MBA,含EMBA)、公共管理(MPA)、建筑学、金融、应用统计、艺术、翻译、工程管理、新闻与传播、城市规划、汉语国际教育、体育、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等19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还有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等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88个本科专业,5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78个本科专业进行招生,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是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十所试点高校,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十所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的工程学和化学学科领域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优势学科资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重点建设7个学科群,涵盖17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建设20个一级学科。目前有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进入前1‰;10个学科领域进入QS世界学科排名前500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共有32个一级学科参评,7个学科进入A类,19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B+,8个);上海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1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在2016年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得2个A-。
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建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热能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大连理工大学 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 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1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辽宁)培训基地。学校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智能控制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特种加工及微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模塑建材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造管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装备检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7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5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公共技术创新平台,16个校外研究院。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5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6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21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8项。
学校依山傍海,办学条件优良。已形成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35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2.7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347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6.4万余种。学校现有运动场馆面积19.6万平方米。同时,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校园网络体系。
学校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217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校所合作关系;
2015-2018年,获批教育部外国文教专家引智项目60余项,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3163人,资助金额共计3870万元。教师赴海外交流近两年派出近三千人次出国境开展短期交流,同时通过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博士生导师短期出国交流项目等每年派出一百余名教师赴国境外进行长期交流,大力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为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专业水平,学校积极拓展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海外实习等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近两年,每年派出长短期交流学生约两千人次。
面向未来,学校将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发扬大工精神,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践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特色,努力推动学校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一、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大连理工大学 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http://teach.dlut.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大连理工大学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 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大连理工大学 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10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4月设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为 大连理工大学 1996年启动实施“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2012年正式启动领军型大学建设工程。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 大连理工大学 建设盘锦校区,该校区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4321人,其中专任教师265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的两院院士3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2人、青年学者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入选者24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8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3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1人博士生导师726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808人,副高级职称1098人。学校现有本科生25380人,硕士生10537人,博士生4836人。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7个学部【6个管理重心在学部,1个管理重心在学院(含3个正处级建制学院)】,8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3个专门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盘锦校区设有基础教学部和7个学院开发区校区有3个学院。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力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1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现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硕士、工程(博士、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城市规划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体育等13个类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87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的本科专业82个,目前调整为77个本科专业进行招生,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有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是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十所试点学校之一,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的工程学和化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优势学科资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建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大连理工大学 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 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1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辽宁)培训基地。学校有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特种加工及微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20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2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公共技术创新平台,9个技术创新基地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4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90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奖8项、其中金奖1项。目前有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进入全球前1‰12个学科领域进入QS世界学科排名前500名,上榜学科数位列国内高校第17位。
学校依山傍海,办学条件优良。已形成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42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326.8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5.8万余种。学校现有运动场馆面积21.3万平方米。同时,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校园网络体系。
学校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207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校所合作关系学校有留学生1434人2014-2016年,申请了34个聘请外国专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建立了6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共争取国家各类引智经费2528.6万元,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2674人。为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专业水平,学校积极拓展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海外实习等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2014-2016年,共派出长短期交流学生4278人。
目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特色,全力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专业
1、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2、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力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3、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覆盖的二级学科):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环境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管理科学与工程。
4、辽宁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仪器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
学校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坐落于大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主要成员,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百度百科-大连理工大学
以上就是关于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历届竞赛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历届竞赛】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