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高国家科技技术奖看,清华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中,金怡濂是中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了“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吴征镒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而北大的王选是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忠诚是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于敏是中国“氢弹之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等。
2001年获奖名单
特等奖 一项
1. 单分子的扫描隧道显微术
侯建国 王海千 杨金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一等奖 八项
1. 毛细管电色谱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邹汉法 叶明亮 刘震 吴仁安 倪建毅 张玉奎
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
2. 有机锡化合物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江桂斌 周群芳 刘稷燕 何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3. 复杂基体中痕量阴、阳离子,过渡金属及镧系元素的离子色谱法分析研究
牟世芬 丁晓静 黄源 吕海涛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 非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
常文保 慈云祥 李元宗 张新祥 郭振泉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5. 分子光谱的基础研究及应用
翁诗甫 徐怡庄 徐端夫 吴瑾光 李维红 赵莹 杨展澜 胡先波 王笃金 刘学新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
6. 硅基纳米半导体发光材料的Raman散射研究
吴兴龙 萧季驹 陈强 鲍希茂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7. 振动样品磁强计在氧化物巨磁电阻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张裕恒 朱弘 刘先明 田明亮 谭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8. 化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杨海鹰 沈彤 郑博 王征 吕桂芳 陆婉珍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二等奖 十项
1.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
刘咸德 虞统 李瑞琴 董树屏 李玉武 狄一安 张增全 张烃 祁辉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2. 化学衍生-气相色谱法研究糖缀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徐桂芸 常理文 余兆楼 郭京力 刘叶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 生物质谱法在蛋白质及糖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盛龙生 彭建和 韩俊 周红华 相秉仁 安登魁
中国药科大学分析计算中心
4. 毛细管电泳在中草药分析中的应用
刘虎威 黎艳 李奕 纪秀红 阎玉凝 李家实 苏晓丹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5. 用XPS法分析稀土复杂氧化物的电子结构
赵良仲 刘芬 张琳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6. 第三液相及其联用技术
王海舟 李小佳 田玲 刘正 邵光玓 陈玉红 赵进 赵树荣
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
7. X射线粉末衍射全谱拟合技术及其应用
马礼敦 吴宏翔 倪玉华 施国顺 康立涛 沈孝良 朱江海
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8. X射线衍射貌相技术在宝石学中的应用
田亮光 黄文慧 程佑法 刘化峰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9. 新型纳米氧化物膜电极和溶胶凝胶酶电极的构置及应用
罗国安 王义明 李清文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10.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研究高分子的热性能
金熹高 黄俐研 史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三等奖 十二项
1. 有机元素微量分析仪在煤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刘力 李柏龄 李保庆 贵国庆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2. 原子吸收法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
田笠卿 王吉德 蒋玉琴 李荣林 邵明诚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3. 应用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细胞和组织的有机结构及其变化机理
宋占军 姜厚理 段耀奎 沈世杰 聂松青 刘炳玉 马溪 魏开华 郑永红 孙曼霁 邓振华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4. 核酸荧光探针的研究与应用
宋功武 方光荣
湖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5. 流式细胞仪在细胞增殖及凋亡研究中的应用
周春喜 李宾 梁学颍 李楠 廖杰 辛宏 魏日胞 李瑛 吴荣谦 谭端军 吴晓雄
解放军总医院测试中心
6. 稀土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
刘文华 杨萍 江红 童坚 刘鹏宇
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测试中心
7.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多维离子色谱柱同时分析阴阳离子
丁明玉 田中一彦 胡文志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8. 核磁共振对新材料的动力学、弱作用力及相组成的研究
唐亚林 徐广智 金熹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 电子显微镜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洪健 高其康
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10. 俄歇电子能谱在金刚石金属化研究中的应用
朱永法 姚文清 叶小燕 曹立礼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11. 聚合物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周贵恩 贾云波 石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12. 饲料氨基酸检测技术研究
常碧影 张瑜 闫惠文 张明 李建凡 李静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2002年获奖名单
2002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评审工作
2002年的“CAIA奖”评审工作是在“CAIA奖”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审查、登记,正式定名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后进行的。由于该奖项成为分析测试领域唯一的、国家正式承认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所以这次评审工作受到了协会和会员单位的充分重视。2002年共有24个会员单位申报了53个项目,24个申报单位中有:国家级中心7个;部委中心5个;省、市中心3个;大学中心8个;企业1个。经过专家小组的予评、初评和“CAIA奖”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定,评出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共计28项,现已经协会办公会讨论通过,公布如下:
一等奖(9项)
1.高效分离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用于急性肿瘤早诊、治疗有效性监控及其复发预测的方法学研究
许国旺郑育芳孔宏伟吕申路鑫杨军
张玉奎卢佩章
国家色谱分析研究中心
2.生化物质的高灵敏度检测
上官棣华熊少祥赵睿马明生党福全韩慧婉
陈义刘国诠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时间分辨光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潘利华张佩环杜继贤李华成廉君秀
陈洋藻张思远
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
4.环境中硒的形态分析方法
王子健彭安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金的新技术
周维金吴瑾光高宏成施鼐姜健准翁诗甫
吴永慧陈景陶家洵徐光宪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6.表面分析新方法─变角XPS(VAXPS)、表面扩展电子能量损失精细结构谱(SEELFS)和同步辐射(SR)等在单层和自组装纳米薄膜等表面过程和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吴念祖黄惠忠黄小华于小峰徐维明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7.X射线衍射在集成铁电学(铁电薄膜)研究中心的应用
李爱东朱育平吴迪叶宇达麦炽良刘治国
闵乃本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8.色谱模拟蒸馏列方法的研究与专用软件开发及应用
金珂沈彤由源鹤杨海鹰陆婉珍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9.生命起源过程模拟和产物的GC分析
陈乾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二等奖(11项)
1.新型手性固定相的研制及应用
陈小明邹汉法张强封顺
国家色谱分析研究中心
2.重组人体蛋白FKBP12与新型神经生长促进剂形成非共价键复合物的电喷雾质谱(ESI─MS)研究
王红霞杨松成张学敏肖军海聂爱华
赵丽琴李松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应用
李娜赵凤林李克安童沈阳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4.系列快速水质分析盒
冯建章邓光黄咏春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5.原位在线表征sol-gel过程及扩散动力学的研究
徐坚章献民陈强关英翁丽惠周贤菊张小莉
中科院化学所
6.荧光光谱用于研究光电功能材料的激发态性质
杨俊林蔺洪振贺庆国张月平白凤莲
中科院化学所
7.俄歇电子能谱在薄膜催化剂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朱永法姚文清叶小燕曹立礼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8.X射线衍射在磁性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李山东朱育平唐少龙王敦辉叶宇达章建荣
都有为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9.MALD─TOF质谱在内嵌金属富勒烯研究中的应用
施祖进贺晓然孙宝云廉永福顾镇南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10.自组装仿生膜电极的购置及应用
罗国安王义明高宏李清文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11.发光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分子识别功能研究
童爱军李隆第吴应光董赫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三等奖(8项)
1.GC-NCIMS/SIM法检测中药中农药残留量
孙秀燕王素娟裴明湖华会明
沈阳药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2.蛋白质光谱的研究与分析应用
宋功武方光荣刘立明李玲
湖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3.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分子识别性质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刘锋李克安童沈阳陈文张铁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4.天然气中汞污染的研究
宋薇汪正范吴坚丁辉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5.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
刘东艳张园力刘力贵国庆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6.自旋电子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
谭舜刘先明朱弘梁任又杨昭荣张昌锦
君艺童伟张裕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7.不同X射线衍射几何分析多层薄膜的外延与匹配关系
吴文彬黄健洪周贵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8.汽车转向拉杆接头总成形检验新技术研究
李正华陈建华刘兴智赵琦
兵器工业西南地区理化检测中心
2007年获奖名单
一等奖 4项
1.基于DNA分子设计与调控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及应用
樊春海,宋世平,王丽华,张 炯,左小磊,潘 敦,
张兰勇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超痕量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电化学检测
张洪霞,陈庆,胡劲松,万立骏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在线近红外光谱测定MTBE进料中的醇烯比
褚小立,骆献辉,袁洪福,许育鹏,王艳斌,杨玉蕊,
郑国军,华炜,陆婉珍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4半导体纳米晶复合材料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李景虹,李军,王周平
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二等奖 10项
1.体育运动中禁用药物β2-激动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徐友宣,张建丽,秦 旸,王小兵,申利,刘 欣,吴 筠,
张亦农,吴侔天,朱绍棠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兴奋剂检测中心
2.温室气体监测用气体标准物质的研究
李春瑛,韩桥,章恭菲,张新,杜秋芳,刘智勇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3.时间分辨激光光散射及显微镜技术在聚烯烃分相与结晶研究中的应用
韩志超,董侠,Mamoru Okada,姚咏华,胡海青,张晓华,张成贵,孟昆,张若愚,李水强,孙同臣,李俊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西药安全性评价中的
应用
颜贤忠,张琪,赵剑宇,王全军,李伶,董方霆,廖艳,彭双清,廖明阳,陈合兵,吴胜明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5.基于质谱测试技术的新方法、新应用途径研究
再帕尔·阿不力孜,贺玖明,张瑞萍,乔晋萍,李 斌,
阿布拉江·克依木,崔立杰,梁峰,刘永臻
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
6.质谱新方法与解析新技术及其在病原微生物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
魏开华,王杰,王红霞,王鸿丽,刘炳玉,杨松成,张学敏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7.原位XRD在纳米线热膨胀和结构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陈莉,费广涛,徐锡金,王学伟,秦勇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8.紫外光电子能谱-飞行时间质谱在大气瞬态物种探测和反应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葛茂发,姚立,王炜罡,曾小庆,王殿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多壁碳纳米管和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赵汝松,周庆祥,肖军平,王霞,程传格,苑金鹏,江婷,
叶存玲,汪卫东,丁玉杰, 李淑娥,时军波,林云良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河南师范大学
10.电喷雾质谱法研究N-甲基吡咯寡聚酰胺特异性识别HIV-1启动子DNA及碎裂机理
袁谷,李卉卉,周江,刘丹,王军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三等奖 10项
1.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张存林,金万平,沈京玲,郭广平,冯立春,陶宁,李艳红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空材料所
2.血清孕酮含量测定的国际比对研究
徐锐锋,张天娇,王卫华,戴新华,陈文祥,王 抒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研究所
3.特殊生物检材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刘开会,王 坚,季安全,邱宁,常彩琴,郭燕霞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4.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中药化学成分研究
柳仁民,孙爱玲,孔令义,赵汝松,王霞,李爱峰,刘建华,程传格
聊城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5.微波辅助提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快速分析测试的方法
刘春朝,周华英,晏琼,赵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6.基于太赫兹光谱和成像技术的毒品检测方法
沈京玲,张存林,梁来顺,张岩,赵国忠
首都师范大学
7.水和食品中部分农药检测的分子印迹纳米聚合物新型压电生物传感器研究
高志贤,严守雷,房彦军,姚伟,周焕英,宁保安,王红勇,何永红,刘楠,孙思明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8.基于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微波辐照对心肌细胞和视网膜损伤
宋占军,钱焕文,王德文,周游,邓 桦,董方霆,于 水,
刘炳玉,郑永红,吴胜明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9.抗肿瘤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谱学研究
唐亚林,向俊锋,张亚周,孙红霞,杜鸿雁,张虹,徐广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0.激活型H-RasV12介导细胞转化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李爱玲,张学敏,靳宝锋,何昆,王红霞,白 冰,周 涛,
李慧艳,满江红,刘炳玉,巩伟丽,王 杰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清华北大对我国做出过哪些重大贡献?】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