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新 武汉大学

 2025-01-06 23:57:01  阅读 869  评论 0

摘要:只有最了解转基因的人才能胜任,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评价。如果连转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整天高呼着禁止转基因来当安委会成员,你觉得这是负责还是扯淡?你还觉得这届安委会成员有不适合的吗?第五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公示名单(76名) 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

只有最了解转基因的人才能胜任,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评价。如果连转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整天高呼着禁止转基因来当安委会成员,你觉得这是负责还是扯淡?你还觉得这届安委会成员有不适合的吗?

第五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公示名单(76名)

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士

邓子新 武汉大学

谢道昕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常智杰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郭 岩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卢宝荣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黄昆仑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

蒋思文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

张大兵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刘 标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所研究员

徐海根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所研究员

徐海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杨晓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卓 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陶爱林 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

魏雪涛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贾旭东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王 雪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食品药品安全评价所研究员

霍 艳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食品药品安全评价所研究员

彭于发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研究员

李新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

李 聪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研究员

傅 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郭安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吴 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研究员

姚 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研究员

金芜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

王志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

林 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

童光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所研究员

崔金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研究员

路兴波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姜 平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朱水芳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植物检疫所研究员

潘良文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研究员

胡 炜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

涂长春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所研究员

金宁一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所研究员/院士

谢华安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士

张改平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院士

沈建忠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院士

陈焕春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院士

张新友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士

朱作言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院士

曹晓风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研究员/院士

康 乐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院士

周 琪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院士

邓子新 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院士

贺 林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教授/院士

欧阳颀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院士

陈 颖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孙秀兰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吴益东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

叶恭银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王宏斌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王长永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所研究员

杨杏芬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

刘兆平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王佑春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路 勇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教授级高工

郭新东 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崔生辉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罗云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李 奎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研究员

张利生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

谢 震 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部研究员

孙加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

王 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郑成超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陈坤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李启云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章桂明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研究员

王 瑛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

高彩霞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研究员

钱 军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所研究员

夏 晴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

?2013年研究生考试已经告一段落,出国留学考研网为14年考生提供华中农业大学介绍相关院校信息及专业简介,帮助考生在复习之初建立明确的目标院校,有针对性的进行后期复习。

学院概况

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48年的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和湖南农学院有关系科合并组建华中农学院土壤农化系。1994年,土壤农化系微生物学科专业整体划入新成立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1997年,土壤农化系更名为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2002年,以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为基础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现设有土壤与植物营养、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信息等3个系,3个实验教学中心, 5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校级研究中心、1个农业信息网站,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挂靠本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继续教育本科专业;拥有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特色学科及“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点。现有在职教职工100人,退休教职工32人,各类在校学生2280人。

学院现任党委书记为冯永平研究员,院长为黄巧云教授,党委副书记为魏鹏,副院长为谭文峰教授、鲁剑巍教授、刘震。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7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27人(硕士生导师4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75人,占97%;具有博士学位的65人,占86%。学院有兼职(客座)教授30人。专职教师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入选者2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及作者各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者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人、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 2人,湖北省“111人才工程”1人,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2人,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

20多人次在国内有关学术机构任正、副主任、理事长、理事,10多人次任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等。一批教授被聘为全国和湖北省测土配方施肥、湖北省水土保持等专家组成员,一大批青年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学院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人(博士1人、硕士2人)。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农学、理学、工学等三个学科门类,涵盖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等3个一级学科的6个二级学科。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农业信息化领域)、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等3个专业学位点;农业资源与环境(含水土保持方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4个普通本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环境工程与管理等2个继续教育本科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2个学科为湖北省特色学科,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为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环境科学专业获准立项创建湖北省品牌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学院已建立起“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普通本科生1217人,全日制研究生493人(硕士生384人,博士生109人),外国留学生9人,专业学位研究生55人,继续教育学生506人。全日制研究生与本科生数量之比1﹕3。

学院近几年主持国家、湖北省、校级的教改及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30多项,《地质地貌学》、《土壤学》获国家精品课程,《土壤学》获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获湖北省精品课程,获湖北省及校级教学奖励20余项,主编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农林院校“十五”及“十一五”规划教材等10余种。1998年以来连续13年获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学院现有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微量元素研究中心、环境生态研究中心、水土保持研究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3个实验教学中心,积极组建农业信息研究中心。实验教学和科研用房5000平米,有气相色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微量热仪、比表面分析仪、原子吸收仪、X-射线衍射仪、流动注射分析仪、TOC自动测定仪、微波消解装置、气体催化反应装置、差分GPS等一批高档实验仪器和软件,固定设备1400余台(套件),总价值1800多万元。在校内有植物生产类教学实习基地、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实习基地。校外有咸宁红壤综合试验站、湖北鄂州实验基地、大冶地质勘探大队、湖南株洲化工集团等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学院领导的大学生绿色协会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湿地使者行动”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环保社团”、“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等称号。我院大学生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湖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二等奖等荣誉。近年来本科生攻读研究生录取率超过35%,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超过94%,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到98%。1952年以来,学院向社会输送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范云六,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等为优秀代表的各类毕业生4000多名。校友为回馈母校、激励在校学子努力学习,捐资设立“校友奖学金”;数家企业捐资助学,设立“企业奖学金”。

科学研究

学院2006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40余项,其中主持“863”、“ 97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等各类项目、课题1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8000多万元。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论文200余篇;主、参编专着2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11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提名奖1项,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15项。主持的“华中农业信息网” 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农业百强网站”。

对外交流

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内一批高校、科研院所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2006年以来,20余人赴海外开展一年以上合作科研,500余人次赴外讲学、交流访问;外籍专家200余人次、国内专家140余人次来院交流访问,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2004年9月、2005年9月、2009年7月,相继举办了第四届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国际动植物硼营养学术讨论会、第十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学院成功举办2010年全国青年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大会。

发展展望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学院建成为质量优良、效益显着、传统优势学科整体实力居国内同类学院前列,新学科专业具有明显特色优势,2-3个学科方向在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

2014考研英语词汇:历年真题短语汇总

? ?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邓子新 武汉大学】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868956.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610秒, 内存占用2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