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办学渊源,可追溯至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1952年2月组建贵州省兴义师范学校后,开启了黔西南地区现代师范教育的历史。1975年名为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1978年改称兴义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改名黔西南民族师专,1993年又更名为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开始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本科学生。2005年,兴义师范学校、安龙民族师范学校并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2009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系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2016年12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经贵州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列为贵州省第二批应用型发展转型试点高校,2019年,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招生。两百年来,学校持续办学、未断文绪,而今,更是秉承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校训,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近4万人,为黔西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地理位置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地处珠江上游和南昆铁路中段,属左右江革命老区"。学校位于黔西南州州府所在地兴义市。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1118亩,已投入使用校舍建筑总面积30.4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14.1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9.73万平方米;图书馆2.7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86.08万册,电子图书100.18万册,数字资源1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168.05万元。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12个二级教学学院,4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学校获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现有5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 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课程30门,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一流培育教学团队1个;有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西南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10个校内科研机构(中心)。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745人,其中正高职称74人,副高职称247人,引进和培养博士101 人、硕士406 人,省管专家和享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各1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4人、省级教学金师2人。
人才培养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2213人,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013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31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本专科毕业去向落实率达80.13%,其中本科毕业去向落实率达80.13%。
科研成果 升本以来,获国家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地厅级科研项目620余项;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获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地厅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2项、三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黔西南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教师共发表论文近4300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共700余篇,SCI、EI、ISSHP等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200余部;建有贵州省黔西南特色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地旅游教育与推广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厅级重点实验室5个。
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宁波大学、云南大学、华侨大学、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高校,以及美国、英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澳门、台湾地区40余所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科研合作、资源共享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合作与交流。利用贵州省千人海外留学计划"等平台,选派5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成功举办黔台大学生电商助农创新创业研学营"、中韩大学生语伴活动等师生交流活动;邀请英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及澳门、台湾地区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自2016年起连续七年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论坛、中国-东盟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讨会、疫情时代下的云上教育"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文化艺术教育发展论坛、中国-东盟数学教育论坛等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对外合作交流层次提升,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什么大学】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