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今后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给我省高校未来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任务,也指明了科研发展方向,这就是结合科研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因此,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用科研实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高校科研、教学协调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的科研定位,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定位是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定位不准往往事倍功半。高校科研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按照“加强基础、着重应用、强化创新、重在转化”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跨学科联合攻关,集成各种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讲就是:重点研究型高校应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的实施,组织原创性研究和高技术开发,重点培育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研项目;应用性本科院校和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因而科研工作应当突出地方特色,并以教育教学为重点开展实证性与学理性相结合的研究,突出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则应把科研的重点放在技术服务、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上。此外,文科类高校还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在特色研究上下工夫、上水平、出成果。
现代大学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职能,这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而科研始终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许多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办学实践都证明:科研为教学提供了新动力、注入了新活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使学校更有质量、更富内涵。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师的学识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提高;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名师、大师就不可能成就,高水平的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办成。因此,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和水平,使他们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二、明确科研的重点方向,全方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要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发挥自身优势,与政府、企业、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大力构建各种类型、交叉集成的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此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1.重视基础研究,提高知识创新能力
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主要标志,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主要形式,提升学校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工为主的高校特别要重视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以基础研究为引领,全面提升工程技术研究的层次。博士生导师要带头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博士学位的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应成为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主力军,力争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强化“高水平科技论文就是科研成果”的观念,关注论文被引用情况。
2.面向重大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河南省“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和人才集中的科技优势,围绕全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研究,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
3.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因此,高校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调整振兴,推进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推进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政府规划与决策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持。高校还要以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汽车、有色冶金、钢铁、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为重点领域,抓好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创新项目。
三、推进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可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解决企业、高校和产业化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的问题,并为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创新空间,鼓励个人创新研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科研平台
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利于选择科研攻关重点方向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向企业的开放。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利用高校实验条件研发科技产品,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研究中心,实现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的全面合作。高校要积极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建设大学科技园,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通过提供产地、厂房等办法,引入企业兴办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校企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申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项目,努力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培育规模企业,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3.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办学行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加强科技推广转化与社会服务工作。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互动,通过承接横向研究项目、共同申报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在学校科研发展大局中,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至关重要。努力引进、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建设一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是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鼓励他们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争取高级别的获奖成果。要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建设学术队伍,通过科研带头人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和研究生指导团队支持计划、高水平科研项目支持计划,重点培养能代表学校尖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和研究成果。要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团队,以导师制的形式带领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快速参与科研工作,设立校内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青年教师,扩大学术队伍。还要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院系,建立以项目为纽带、课题组长为中心、人才灵活组合的研究团队,促生新的团队和研究方向。
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尤其要选好用好学科带头人。一个优秀的人才可以带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更能带出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在充分发挥老教授科研作用的同时,要舍得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加大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力度,尽快选好、用好、培养好学科带头人。
五、创新机制体制,营造学术优良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运行机制,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创新管理机制
在调整科研管理体制方面要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专业学院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自主权,机关职能转向宏观调控和服务保障;二是实现中心实验室及各类实验室由封闭管理转向开放管理,为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造条件;三是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设立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为主型的三类岗位,确定其岗位职责和合理的工作量标准,三类岗位依据各专业学院的发展状况按不同比例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各居其位。
2.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要遵循不同学科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建立与学科性质、学科领域相适应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按学部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类评价。要坚持以鼓励创新、服务发展为导向,正确处理短期效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量”与“质”的关系、“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的关系,确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和业绩导向,抓好激励与约束机制、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导向明确、指导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组织运行高效的机制。
3.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创新型国家建设为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谐社会建设使高校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因此高校要充分把握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战略机遇,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努力奋斗!
(作者系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一 木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烟台大学校企合作项目】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