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是公办的。嘉应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备案,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广东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是“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建设高校。
公办大学与民办大学的区别:
公办大学:通常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民办大学:通常是社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的大学,没有国家和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需要自筹资金办学,学费一般比较贵,公办大学采用民办机制举办的独立学院也属于民办大学,但是民办大学是正规大学,受国家认可的,毕业证、学位证等都是在学信网可查的,国家也鼓励民办大学。
简介
嘉应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949年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与广东省省立梅州师范学校(1937年创办)合并组建广东梅州师范学校,1970年更名为梅县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梅县地区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嘉应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与嘉应大学(1924年创办、1985年复办)合并,1990年定名为嘉应大学;
2000年嘉应大学与嘉应教育学院(1980年创办)合并组建嘉应学院。
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07.0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8万多人、成教学生11005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21个二级学院,开设60个本科专业;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
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多人(正高职称140多人、副高职称410多人、博士290多人、硕士800多人)。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培对象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创新拔尖人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2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6人、省级扬帆计划4人。聘请了丘成桐、罗锡文、陈志杰、刘仲华等20多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为荣誉教授,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和中小学名师进校园协同培养人才。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个。
广东省优势重点一级学科:地理学
广东省特色重点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应用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体育学。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其中,小学教育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软件工程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生物科学、园林、信息与计算科学、市场营销、运动训练(足球方向)。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工程、数学与数学应用、小学教育、地理信息科学、物理学、历史学、护理学。
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名单不全):结构化学、电路分析、客家音乐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职业技能、有机化学、植物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体解剖学、植物生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C语言程序设计、混凝土结构、经济法学、数据结构、文字学。
教学成果
2011年6月,嘉应学院获七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立项。截止2021年11月,已有“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和平台;有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600多个。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30万人,其中,培养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国家级足球专业特色人才400多人;近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各类奖项共1812项,其中国家级589项、省级1223项。
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足球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实践中心”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五华三黄鸡科技创新中心”等20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校级研究院:嘉应学院客商研究院。
校级研究所:嘉应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发表客家研究论文10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30多部,承担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与中国国外院校合作课题近20项,参与中国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1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0多项,获得横向科研项目207项;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00余篇,被国际著名自然科学检索系统收录18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109项。获中国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省级政府奖4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8月,近年来,嘉应学院与中国国外17所高校签署合作意向书;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先后组织16批次63位专家学者到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高校参加客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校选派教师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修培训;
2017-2018学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4人。
文化传统
校徽
释义:学校校徽内圆鸿雁状图案是“嘉”字的汉语拼音首写字母“J”,象征嘉应学院培养的人才展翅飞翔;圆内似树叶又似双手状的是“应”字的汉语拼音首写字母“Y”,象征培养人才;整个图案象征学校地处“三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学校校徽底色为蓝色,中文、英文及园内树叶图形为白色;学校校名由饶宗颐教授题写。
校训
勤俭诚信、立己树人。
嘉应学院一般,属于二本大学。嘉应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备案,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高校,是“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建设高校。
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07.0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有21个二级学院、1个中心,60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800多人,普通全日制学生2.8万多人、成教学生11005人。
嘉应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个。
广东省优势重点一级学科:地理学。
广东省特色重点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应用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体育学。
百度百科-嘉应学院
一、嘉应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嘉应学院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由嘉应大学与嘉应教育学院共同组建,是一所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
二、嘉应学院简介
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有106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65年的中专、22年的大专和19年的本科教育。学校位于叶剑英元帅的家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
学校占地面积108.5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教仪设备总值2.47亿元;藏书234.29万册,电子图书105.45万册,电子期刊4.94万册。现有教职工1764人,专任教师1269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25人、副高职称354人、博士170人、硕士716人。聘请丘成桐、池田大作、潘毓刚、潘懋元、王佛松、陈志杰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5018人、成教学生12174人,来自18个省(市、区)。现有20个二级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5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
学校坚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办学宗旨,确立“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高职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具有“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自办学以来得到曾宪梓、田家炳等海内外乡贤、校友捐资2亿多元。成立客家研究院,被列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客家学研究基地;成立大陆首家客家学院,把优秀客家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目前,学校正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广东省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省市共建、“新师范”建设、“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审核评估整改,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综合办学实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加强市校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服务梅州“创新驱动”发展,为实现转型发展、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嘉应学院设江北校区(原嘉应大学校址)、江南校区(原嘉应教育学院校址)、梅州师范分院校区(原梅州师范学校校址)和嘉应学院医学院校区(原梅州市卫生学校校址),校本部设在江北校区。嘉应学院的4个校区均在市区范围内,交通十分便利。嘉应学院校园内绿树成荫,楼宇林立,环境优雅,是理想的读书治学之地。 嘉应学院现有17个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中文系、外语系、政法系、教育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财经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土木工程系、教育技术系)、4个教学部(社科部、大学英语教学部、计算中心、师能教研室)、3个二级学院(田家炳师范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嘉应学院医学院),开设60多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学科门类。目前,嘉应学院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2936人,成教类学生8935人。 嘉应学院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素质较高、结构较合理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303人,其中专任教师833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9人、副教授212人、讲师39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55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近百人。学校还聘请了20位来自美国、英国 、俄罗斯等十个国家的外籍教师、专家加盟,同时还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荣誉教授。 嘉应学院具有现代化的办学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完善的服务体系。学校占地1300亩,校舍建筑面积46 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949万元,拥有22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中心,图书馆藏书115万册,中外期刊1800多种,收藏有名人字画108幅,开通了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建成了传输速度100兆的校园网(将扩宽至1000兆),并与国家教科网和国际互联网连接,共享国内外信息资源。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工业中心、艺术教育中心、体育中心等不久将投入使用。 嘉应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依法和以德治校,强化教学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推进教育改革,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嘉应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就业工作,多年来,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4%以上,在同类型院校中位居前列。目前,学院实施了“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的就业方案。一些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左右即可确定就业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嘉应学院还得到了众多海内外乡贤的关怀和支持。海内外...
梅州有嘉应学院(本科)和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
嘉应环境还算好了,但学习气氛不是很浓厚。嘉应位置有点偏僻,所以学校周边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化学系的老师总体还可以,没有素质明显差的老师。教学内容偏向理论,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按照天猫的评价打分,学校环境4分,学习氛围3分,教学内容3分,就业率3分,学校活动2分。总体中评,学校是不怎么出名,但在大学里能学到什么就看个人的能力了。
各宿舍楼差异较大,宿舍费最贵和最便宜的都在东区。少数宿舍楼比较旧,但吃的方面比较好。东区饭堂是全校学生普遍认为最好吃,也是服务态度最好的,嘉大的美食街--嘉园路也紧挨着东区。中一的ABCDE五栋宿舍楼环境比较好,不过阿姨比较严格。离西校门最近,买水果、宵夜都最方便了。其中E栋虽靠近马路但走廊有窗户隔音,而且每层楼梯旁的那间宿舍特大。南区宿舍是本部较好的,宿舍楼也较新。全部都是上床下桌六人间,宿舍楼附近有篮球场和排球场。但是饭堂相对比较贵而且没其他饭堂好吃。上课也要走比较远的路。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学院路15号,座落在风景秀美的周溪河畔。
学院设置农业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财经商贸学院、教育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计划开设45个专业。
以上就是关于嘉应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梅州有啥民办大学】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