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院校代号即代码为10602。简称“广西师大(GXNU)”,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由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靖江王城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及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化教育中心,是一所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历史沿革
广西有高等教育,自清光绪戊戌始,堂址在桂林文昌门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巡抚黄槐森奏建体用学堂,1902年由巡抚丁振铎重修改体用学堂为广西大学堂。
师大史略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32年)
1932年春,广西省政府以“促进乡村教育,培养更多师资”为由,决定创办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桂林设立筹备处;
6、月7日发出《广西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招生简章》;
8、月进行招生考试;10月12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36年6月底,广西省政府下令广西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并入国立广西大学,改称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省立医学院并入成立广西大学医学院,学校理、工两学院合并成立广西大学理工学院。
国立茁壮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
1941年1月,教育部同意将国立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改为法商学院;10月,广西省政府决定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1月,借桂林市东灵街广西教育研究所所址(今七星公园月牙楼斜对面)成立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12月新生入学。
1942年2月,师专从桂林市东灵街迁至东江六合路;
4、月1日,广西省政府同意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和广西教育研究所合并,改称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
1943年8月1日,学院奉教育部命令,改省立桂林师范学院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直属教育部,是当时全国仅有的6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并将广西大学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史地、数理化三个专修科并归学院。抗战时期全国共有38所国立大学和学院。广西大学和桂林师范学院名列其中。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与国立西南师范学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集聚了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以及曾作忠、张云莹、谢厚藩、陈伯康、林焕平等一批名家曾在学校任教。
1944年6月,桂林开始紧急疏散,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奉教育部之令迁移,先后迁至柳州长安镇、贵州平越等地。
1945年11月,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向广西省政府申请迁至王城(省政府旧址)办学并获准。 1946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发渝高字第一三八四一号训令,命国立桂林师院(含附中)迁往南宁,并将国立桂林师院改名为国立南宁师院。
1950年2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奉广西省人民政府之命令,并入广西大学,暂时保留师范学院的建制,成为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同年下半年,广西大学对院系作调整,广西大学师范学院的建制撤销,成立文教学院。
再续文脉
广西师范学院(1953年)
1953年7月,中南区院系调整委员会桂林分会以广西大学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五个专科为基础筹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0月,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办)改为广西师范学院(筹办);11月,奉中央教育部通知,学校校名定为“广西师范学院”。25日,中共中央就决定将广西师院校舍与坐落于王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特科学校校舍对调。
1954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暨广西省教师进修学院(今南宁师范大学)由将军桥迁入市内旧皇城办学,8月2日迁校工作结束。
1976年,学校在桂林市东郊三里店增设分部(今育才校区)。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继往开来
广西师范大学(1983年)
1983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广西师范学院改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1986年1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
2005年12月,广西师大在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建设雁山校区。
2006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投入使用。
2009年6月,正式成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是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首家出版集团。
2012年,学校被国家确定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14年,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
2015年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签署关于共建广西师范大学的意见,广西师范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6年,广西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西师范大学。
2017年7月,学校被认定为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5月,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大会,重点支持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月,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9月,入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1月,入选双万计划。10月,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1月,《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以“一校一策”推进广西师范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8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822人,具有高级职称940人,占51.59%,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561人,占85.67%;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约120人次,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约20人次,国家级各类人才称号已经齐全(包括双聘院士);有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约100人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项目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15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7门,自治区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前教育。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化学。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部分):荒蛮对文明的诗意奉献—广西与唐代诗人。
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方法、职业教育心理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学、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电子商务。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商务英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2个)
经济学、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
广西一流本科专业(8个)
科学教育、学前教育、历史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绘画、音乐学、产品设计。
教学成果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含学校参与2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
队伍建设
202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世界史、物理学。
专业博士点:教育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ESI全球前1%学科:化学、工程学。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在全国高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广西师范大学23个学科参评,有6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等6个一级学科排名广西高校第一名,学科上榜数量居广西第二。
国际合作
根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广西师范大学已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学校是广西唯一的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办广西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长期、短期留学生15000余名。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广西师范大学与韩国韩瑞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广西“人文强桂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5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
科研成果
承担项目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共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17项(超出计划完成数26.8%),连续实现多个重大项目突破,包括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等;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22项,科研经费总计4.03亿元。
论文发表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论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1158篇、期刊论文3919篇。化学与药学学院曾明华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化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2篇入选2005-2015年ESI高引频论文。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欧立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世界物理学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化学与药学学院梁宏教授、杨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药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培文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徐毅教授的学术论文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经济管理学院张海丰老师撰写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00多种学术系列期刊在2011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统计,在全国高等院校学术论文转载量排名中,该校以20篇的转载量列第99名。
科研获奖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39项,其中,获广西科学技术奖17项,其中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8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具有“学科专业涵盖面广、古籍与民国资料丰富、纸质文献与电子资源并存、多媒体与大型数据库齐备”的资源特色。截至2016年9月,该馆纸本图书总量达323.6720万册,电子图书226.2653万册,各类数据库82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
学术期刊
1.《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涉及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体育等学科领域,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8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和第五版。
2.《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等。1991年,学报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1999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4年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学术交流
2011-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第十七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大会卫星会议—国际药物无机化学研讨会”“第九届国际前沿算法大会”“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组2012年冬季会议”“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药物化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软件与应用学术会议(NASAC2014)”“第三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2年国际学术年会”等在中国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
学校荣誉
2019年8月5日,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2020年12月28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为“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
2021年8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5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拟确定广西师范大学为第十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拟推荐单位。
校园环境
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靖江王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独秀峰·王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靖江王府是中国历史最长且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清朝时为广西贡院,后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浓缩了桂林自明朝前期起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
靖江王城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和堂室楼榭等代表建筑物。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
而育才路校区则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越南九二学校旧址所在地。
长春师范大学代码是1020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长春师范大学(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省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是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省属师范大学。
学校素有“长春革命大本营”“长春革命的摇篮”之称,在时名“二师”的校园里,发动了吉林省历史上第一次学生爱国革命运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建立的第一个支部“中共长春支部”编辑、发行了吉林省第一本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秋声》。学校是吉林省中共组织的诞生地、爱国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发源地。
建校以来,学校为培养了十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及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全国国劳动模范、“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李元昌,全国优秀教师李金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孟欣,全国“三八”红旗手王春丽等,是我校优秀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拓宽了学校与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经过几代长师人的不懈努力,长春师范大学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校历史
长春师范学校
1906年4月(光绪三十二年),创立官立长春师范传习所。
1907年3月,以长春府属小学堂、蒙学堂和师范传习所成立长春府学堂。
1914年,在长春府学堂师范班的基础上成立长春县立师范学校。
1915年7月,长春、农安两所初级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吉长道立师范学校。
1920年5月,学校更名为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1941年 ,学校更名为临时初等教师养成所。
1945年8月,东北光复,抗日战争胜利,学校更名为长春市立师范学校。
1950年7月,学校更名为长春师范学校。
1958年8月,学校由中师升格为大专,更名为长春师范专科学校。
1963年,吉林省教育厅决定撤销长春师范专科学校,依然使用长春师范学校校名,校址迁至乐群街。
1977年8月,长春市和吉林省政府决定在长春师范学校附设高师班,并准备恢复长春师范专科学校。
长春师范学院
1979年,中共长春市委正式批准成立长春师范学院筹备处。
1986年起,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长春师范大学
2013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3月,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45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39人,校外实践导师46人;学校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全国技能能手荣誉称号1人,“长白山学者”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3人,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高级专家3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4人,吉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一、二、三层次人选36人次,吉林省百名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0人,吉林省优秀教师3人,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有1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吉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77个本科专业;
8、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其中1个一流学科B类、4个优势特色学科A类、3个优势特色学科B类,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9个吉林省特色专业,8个吉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文教育、历史学、科学教育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科学教育
吉林省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科学教育等
吉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学、物理学、科学教育、生物科学等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B类”学科:中国史
省级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化学等
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A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
吉林省“优势特色学科B类”学科:生物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建有国家发改委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30个。
截至2019年3月,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7项,国家社科基金28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项; 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263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3项。
学术资源
据2017-2018年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学校图书馆藏书总量达252.61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92.1万册,电子图书60.51万册。纸质期刊1330种,电子期刊292382种(馆藏镜像版)。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研究资料信息中心、日本赠书资料室、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资料室(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料室)、吉林省廉政建设研究基地资料室、影印报刊资料室是图书馆的五大特色馆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即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2年,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
学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不定期设“政治经济法律”、”国际政治论丛“、”历史研究“、”中国语言文学“、”昭明文选研究“、”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与探讨“、”音乐与美术“等栏目。自然科学版以刊载数学、地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图书馆各学科学术理论文章为主,兼及理科教学改革、教学实验等学术论文。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与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俄罗斯克麦罗沃国立文化学院、美国赛基诺谷州立大学开展了5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高校实行学分互认。与法国、西班牙使领馆、俄罗斯高校、日本口述历史研究会等组织机构合作成立了“法国文化中心”“法国高等教育吉林省推广中心”“西班牙文化交流中心”“普希金学院俄语文化中心”“俄罗斯文化教育中心”“日本文化中心”等。
江西师范大学的院校代号10414。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校概况:
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学校肇始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中正大学于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69年更名为江西井冈山大学,1972年复名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并入学校。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瑶湖、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36余万册,电子图书175余万册,数据库89个,古籍及民国线装图书6万余册;全日制本科生近3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校本部共有在编(含人事代理)教职工2698人,其中专任教师1836人,博士1022人。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62.14%;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6.4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88.73%。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学技术学院),89个本科专业。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其中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教育部万种新教材11种;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特色专业10个、品牌专业25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0门,其中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6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2门、线下一流课程16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3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3门,省级课程育人共享计划37门,省级本科教学团队19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基地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拥有4个江西省一流学科。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总数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8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5月,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合培养、文化交流、科研合作等项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招收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学校“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经外交部批准成立,“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学校是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成员高校,发起成立了江西省孔子学院工作联盟。学校承办了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巴勒斯坦国圣城大学孔子学院、墨西哥合众国墨西哥城孔子学院,其中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被评为“示范孔子学院”。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外交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6个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1个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4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社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1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5月,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重大招标项目4项、重点项目1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项目100多项;累计获得各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41项,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省高校哲社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30余项。2012年以来,学校年度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均超过1亿元,近6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师范院校前10位。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4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重大委托项目3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5项,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67项。
优势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英语、汉语言文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化学、公共事业管理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旅游管理
省级特色专业:广告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学、物理学、心理学、音乐学、法学
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学前教育、法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音乐学、艺术设计(2012年后分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4个专业)、工商管理、化学、应用化学、体育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技术学、物理学、心理学、美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工程、通信工程
江西省高校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化学(优势学科)、心理学(成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成长学科)
“十二五”省高水平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史、化学、、
“十二五”省重点学科:政治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
陕西师范大学代码是10718,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陕西师范大学简称陕西师大、陕师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长安联盟、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创始成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院校,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创建于1944年,前身是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和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管理。
学校位于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古都西安,占地面积2800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从2000年开始建设,目前已成为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主要承担本科一、二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历史
1944年,创办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知名教育家郝耀东先生出任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1945年,建立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
1949年8月,根据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以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归并西北大学教育系,成立西北大学师范学院。
1952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学院开始在西安市南郊吴家坟村附近选址建校,是年年底已基本建设完全。
1954年,再次合并为西北大学师范学院。
1954年8月,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
1956年8月,陕西省政府在陕西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整合西安师范学院化学系和生物系,建立陕西师范学院
2017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语言文学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师资力量
至2021年3月,学校有教师198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5.6%,教师中有教授590余人,副教授810余人。专职院士1人,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级特聘教授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2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3个,陕西省“三秦学者”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三五”人才、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省级教学名师、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入选者61人,省科技新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计划入选者5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3月,学校下设21个二级学院、68个本科专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2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8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物理学、化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物科学、心理学
省级特色专业:心理学、新闻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物科学、体育教育、旅游管理、对外汉语、学前教育、播音主持艺术、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名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心理学、物理学、教育技术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3月,有学校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18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1个,各类研究中心(所)60个。
2019年学校官网显示,近5年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5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3项,教育部项目149项。发表学术论文6224篇,117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共争取纵向科研项目127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延续资助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及参编学术著作166部,发表学术论文8118篇,6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授权专利1042项,其中发明专利836项,国外发明专利2项。
学术期刊
学校编辑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11种高校社科学报之一。学校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社是全国年销售额过亿元的10家高校出版社之一;杂志社是由教育部主管的拥有系列教育类刊物的大型期刊社,共发行8种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专业期刊,其中7种刊物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以上就是关于广西师范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广西师范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