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系所中心

 2024-12-30 11:03:01  阅读 160  评论 0

摘要: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我国率先开展兰州光化学烟雾污染、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和官厅水库水质研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于1982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负责组织和协调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78年开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我国率先开展兰州光化学烟雾污染、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和官厅水库水质研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于1982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负责组织和协调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5年设立环境化学博士点(后改为环境科学博士点),2000年获得环境科学和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6月18日成立了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在院系整合过程中,以环境科学中心和技术物理系的环境化学教研室为基建成立了环境科学系。

环境科学系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年轻化、高学历化、富有朝气的、学科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现有教职员28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5%,其中院士1人、教授6人、博导6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环境科学系充分发挥北京大学文理学科的优势,形成了以大气环境、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学科方向为支柱的环境科学框架。现有环境化学、大气环境、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水环境科学与技术等研究方向。拥有环境科学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环境的硕士点、生态学的硕士点和环境法学的硕士点。其主要特色如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系所中心

① 在大气环境科学领域,具有多种研究手段和开展系统研究的能力。不仅拥有完备的外场观测设备和技术,而且建立了可用于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环境模拟的国内最大的环境风洞、大气化学反应历程的实时在线模拟装置等独特手段,形成了大气环境化学和大气环境模拟与控制两个各具特色的学科方向。在光化学烟雾污染、酸沉降、细粒子污染和臭氧层科学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大气环境科学教学和科研人才。大气环境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在国内同类学科具有优先地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四次,许多研究成果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近期在国内率先提出复合型大气污染的概念,已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② 基于管理、规划、经济、法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成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科学,曾组织了我国第一例综合环境规划研究湄洲湾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规划,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针对臭氧层保护开展了国家管理-经济-技术的系列研究。1993年率先在高校建立了机构开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该方向注重开发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的基本理论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并最终纳入到政府的宏观社会、经济与环境决策、企业微观决策和公众对环境保护参与的个人行为决策中。

③ 在环境科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环境与健康,强调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开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0年北大和北医的合并,极大地加强了环境与医学的结合,北京大学985重点项目环境荷尔蒙/二恶英实验室的建立,推动了环境与健康的相关研究,形成了北京大学环境医学的学科方向并正在逐步完善。

④ 注重将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为他们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⑤ 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通畅的国际合作渠道,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是环境科学系的另一项重要资本。同国外专家学者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与共同合作,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信息并共同发展的合作网络,不仅可以紧紧把握国际环境理论研究的前沿,而且还通过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境科学系开设的主要课程:大气环境化学、污染气象学、环境数学方法、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数据处理、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流体力学、大气探测与监测、环境科学中的现代测量技术、环境工程、系统分析与仿真、环境水力学、水环境模型、环境信息系统、气溶胶原理与技术、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全球环境问题、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和转化、大气污染防治原理、大气化学模拟与模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讨论班等37门课程。此外,还在全校开设通选课:文明与环境导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系统工程概论与环境材料导论。开设了若干开放课:大气污染防治原理(清华大学)、职业与环境流行病学(医学部)、环境医学(医学部)、近代毒理学(医学部)、健康危险性评价和管理(医学部)。去年新增的课程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讨班、中国传统城市生态美学、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和转化、比较环境政治研讨班。

环境科学系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瞄准国际环境科学的发展前沿和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五个领域,即环境污染化学、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理论与技术、环境生物学和环境与发展,以培养环境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多学科整合和多方位开放联合的政学研产一体化为发展模式,通过不断创新和励精图治,使环境科学系成为世界一流的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决策的思想库,成为我国环境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基地。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成立于 1995年6月。作为北大发展工程科学的试点,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借助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整合的优势,经过数年不懈的努力已经拥有环境工程博士点和硕士点。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现有占编教师和其它全时工作人员20余名。迄今为止,已经和正在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达150余名。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是一个以理工结合为特色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近年来,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学科综合的优势,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利用环境科学和治河工程学科交叉的优势,承担了治理深圳河工程环境评估研究、监察与审核、底泥分析和区域综合规划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咨询工作, 为区域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研究”、中国-欧盟科技合作项目“可持续的区域水资源利用模式和环境管理战略研究”、中国-加拿大(CIDA) 合作项目“防洪、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是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四个分室之一,又称“大气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989年开始建设,1995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挂牌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在深圳市北京大学深港产学研基地建立“大气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 深圳分室”。在2000年和2005年的两次评估中获得良好的成绩。

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大气环境科学领域,形成了大气环境化学和大气环境模拟与控制两个特色的学科方向,其中大气环境化学是北京大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的一个领域,曾在光化学烟雾、酸沉降和臭氧层科学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以及何梁何利科技奖;针对臭氧层保护国际环境公约开发出消耗臭氧层物质行业淘汰机制,被联合国环境署采纳,相关工作为国家争取了约4亿美元的赠款,并获得2004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国家“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2005年美国国家环保局保护臭氧层奖,唐孝炎院士2005年获得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纪念维也纳公约20周年保护臭氧层贡献奖。近年来对大气细粒子污染和城市区域污染控制开展了系列研究,并率先提出“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为解决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极大丰富了大气环境化学的理论。

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视基础设施的能力建设,在985和“211”经费支持下,形成了以现场测量、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型为研究手段的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研究平台,具有先进的外场实时在线观测技术,而且拥有大气化学反应模拟、大气边界层物理过程的风洞模拟、微量物质地气交换通量的微气象测量等独特手段。具备气溶胶采样设备和分析仪器,如Anserson大流量采样器台,四通道颗粒物采样器、多级撞击式采样器MOUDI台,蒸汽喷射气溶胶采样器(SJAC)气溶胶粒子谱仪、能见度仪和碳黑测定仪等监测设备,以及实验室分析仪器GC-MS、HPLC、GC、毛细管电泳、离子色谱和Sunset EC/OC测定仪等。具备与气溶胶相关的大气痕量气体野外监测仪,如NOx,SO2,CO,CO2,O3,PANs测定仪等。具备微气象法通量测定仪。具有开展反应动力学研究得FTIR,DRIFT等。通过“863”课题研究已建立了固定源、流动源的采样和源谱分析的先进手段,自主研发了如wet denuder,在线VOC和在线颗粒物化学组成的测量技术,正在建设的“大气环境与全球变化”和“环境与健康”两个“985 ”研究平台,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河北坝上建立了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观测站,长期连续测定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气象和辐射因子。拥有两个流动观测集装箱实验室和用于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流动观测车。借助985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包括大气组分和气象因素的在线监测手段和数据库管理,将推进大气科学的前沿发展,同时为国家决策提供更精确的科学支撑。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大气环境问题,开展了城市群区域空气污染形成过程及控制的系列研究,承担着“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基础研究”、“中国酸雨沉降机制、输送态势及调控原理”3个973项目中的5个课题以及863课题“大气污染的源解析技术”和“十一五”863计划重大项目“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以及欧盟框架6 和框架7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和超大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课题的研究,作为技术牵头单位承担了北京市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保证方案的重要项目“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近5年到校研究经费约3500万,在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北京暨华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

重点实验室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为指导方针,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营造了一个团结合作、学术创新气氛浓厚的研究环境;吸收有志于发展环境科技事业、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及创新精神的研究人员,建成了一支献身精神强,学术水平高,善于创新,结构优化的学术队伍。实验室研究人员具有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年龄结构。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获得者3名。本团队的平均年龄41岁,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2%,在国外留学一年以上的占50%。获得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资助。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所有着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把握大气化学的最新发展动向,并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前沿性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和决策支持。

环境科学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科技领域,鉴于环境问题兼有全球性和地域性的特点,重点实验室将研究目标瞄准世界环境科学技术的前沿,根据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技术集成,为环境科学的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重大的环境问题,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高新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发挥联合的优势,为促进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我国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研究方向包括:

a、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与气候及全球变化

b、大气环境过程模拟

c、大气污染源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对策

d、大气物种观测技术

e、大气污染的健康效应

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将优化管理,形成高效、稳定的实验室管理和技术支持体系。通过组织重大项目,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重点实验室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0年8月。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水沙环境问题,借助北京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家科研任务,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形成了理工结合、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结合、水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科相结合的研究特点。

实验室已形成了包括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学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在内的年青的学术团队。2005—2009年,承担科研项目70余项,总经费愈400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973课题2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

2005—2009年,实验室承担国际合作项目8项,包括中加CIDA项目、中欧环境管理合作计划和UN-Habitant SCP项目等;接待国外访问学者20人次。

主要复习参考书

◆高等天气学:

丁一汇编著,高等天气学(第二版),气象出版社,2005年

◆高等大气动力学:

1、J. R. Holton译著,动力气象学引论

2、B. Hoskins, R. Pearce译著,大气中大尺度动力过程

3、李崇银编著,气候动力学引论

4、陈隆勋,朱乾根,罗会邦等,东亚季风

◆气候动力学:

1、倪允琪 编著 气候动力学

2、李崇银 编著 气候动力学引论

◆气候学:

1、 缪启龙,刘雅芳,周振拴编著,气候学,气象出版社,1995年

2、 Peixoto,J.P. and A.H.Oort,气候物理学,气象出版社,1995年,仅阅第二章与第十六章

3、 丁一汇,张锦,徐影,朱亚芳编,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气象出版社,2003年

◆大气物理学:

1、盛裴轩等著,大气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周秀骥等著,高等大气物理学,气象出版社

◆云和降水物理学:

1、黄美元、徐华英等著,云和降水物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

2、盛裴轩、毛节泰等编著,大气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大气辐射和大气遥感:

廖国男著,周诗健等译,大气辐射导论,气象出版社,1985

◆大气电学:

1、王道洪等,《雷电与人工引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渭民,《雷电学原理》(第二版),气象出版社,2006

3、MacGorman, D. R., et al., 《The Electrical Nature of Stor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Rakov, V. A., et al., 《Lightning: Physics and Effec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大气化学:

1、唐孝炎主编,《大气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年

2、王明星著,《大气化学》(第二版),气象出版社,北京,1999年

3、王晓蓉编著,《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年

4、章澄昌等编著,《大气气溶胶》,气象出版社,1995年

5、B. J. Finlayson-Pitts & J. N. Pitts, Jr., 《Atmospheric Chemistry: Fundamental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86年

6、J. H. Sienfeld,《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Air Pollution》,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87年

◆环境学:

1、何强、井文涌等编,《环境学导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

2、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鞠美庭主编,《环境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系所中心】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760479.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588秒, 内存占用2.01 MB, 访问数据库24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