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几个院士

 2025-02-19 02:48:01  阅读 893  评论 0

摘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20位院士,具体人物介绍如下1、赵洪璋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2、朱显谟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我国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20位院士,具体人物介绍如下

1、赵洪璋

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几个院士

2、朱显谟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我国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3、山仑

中国工程院院士,开辟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是我国旱地农业农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提高半干旱地区农田降水效率综合技术途径、有限水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基础、不同作物抗旱机理、逆境成苗机制及调控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4、李振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5、李振岐

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我国植物免疫学教学和小麦锈病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研究揭示了我国陕、甘、青地区小麦条锈病的越夏、越冬和流行传播规律,提出了防治途径,为开展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规律,提出了控制对策,推广应用后效果显著。

6、虞宏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科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创建并组织领导了一批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培养出一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从事资源环境研究的科技队伍,取得了多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

7、康振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8、邵明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我国率先较全面地开展了以植物根系吸水为中心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根系吸水模式和土壤水分的效性动力学模式;提出了描述土壤-植物系统中水流运动的瞬态流通用模型;建立了土壤水分运动的广义相似理论。

9、张涌

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克隆羊之父”,破解了牛羊克隆胚成胎率低的难题,创建了牛羊高效克隆技术,同时,在牛羊等大动物基因编辑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将基因编辑技术和克隆技术相结合,创建了基因编辑牛羊高效培育技术,推动了我国牛羊基因编辑抗病育种跃居世界前列,引领了我国牛羊胚胎工程的创新和发展。

其他11位院士(张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镕: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中国科学院院士,康绍忠: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天仁: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远: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涂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彤笙: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在他们的研究领域取得辉煌成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几本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几个校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只有1个校区,位于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

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建校80多年来,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事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业绩。合校以来,学校不断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和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设有25个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共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6个本科专业。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居US.NEWS学科排名全球第18位;农业科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2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4509人,其中专任教师2073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7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7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入选者7人,青年人才项目专家入选者8人;“*”特聘教授6人,青年*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陕西省“*”入选者43人,学校“特聘教授”1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

学校从193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支;教育部创新团队6支;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995人,各类在校研究生8162人,其中博士生1953人。建校80多年来,学校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6万余名,有19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

合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0项,其中主持完成13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2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61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496个。发表SCI、EI、SSCI论文14367篇,其中2016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2035篇。现有8家农、林、水专业一级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1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7个、示范基地45个,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多亿元。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与世界上154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其中14所大学全球排名前100名,年均10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现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11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倡议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吸引了沿线12个国家5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其中。“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401名学生出国留学。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在校外国留学生225人。

学校校园面积5653.5亩,建筑面积128.0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4.74亿元,其中设备总值9.87亿元人民币,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244.18万册,电子图书64.07万册。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农科城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32所副部级建制的重点大学之一,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11计划”,“2011计划”成员。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同时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校校园面积5652亩,建筑面积95.67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21868人,各类研究生8923人[1]?。(2015年3月31日数据)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几个院士】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1487000.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630秒, 内存占用2.01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