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985歧视与柠檬市场

 2025-02-16 17:00:01  阅读 312  评论 0

摘要:想起之前经历过的一场大型国企招聘会,对我印象十分深刻。台上HR姐姐自信骄傲,热血澎湃的讲述着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员工培养......无不令场下的每一位莘莘学子欣喜激动,斗志昂扬,恨不能马上就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但是到了最后的简历投递环节时,只因HR小姐姐多加了一句“

       想起之前经历过的一场大型国企招聘会,对我印象十分深刻。台上HR姐姐自信骄傲,热血澎湃的讲述着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员工培养......无不令场下的每一位莘莘学子欣喜激动,斗志昂扬,恨不能马上就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但是到了最后的简历投递环节时,只因HR小姐姐多加了一句“非985的同学把简历放在右边。”气氛却一度尴尬,当即就遭到了几位学生的反驳“我们来自xx,虽不是985,但时刻以985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对待这次招聘很认真,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小姐姐婉儿一笑:“嗯,我们都知道的,我们也会酌情考虑部分优秀的非985学生”,之后的录取结果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

      现今,对“985”,“211”的设立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觉得英雄不问出处:个人禀赋,工作能力,与就读院校并无太大关联;也有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教育歧视,不公平。“985毕业生收入比不过快递小哥”,等等之类的戏谑和嘲讽比比皆是。话题争议了很多年,但不争的的事实是,很多大厂的招人基本标准仍是铁打的标尺,不曾改变。

      就业市场中,人才和企业需求的矛盾一直都在:高校学生几乎每年都喊“今年是就业最难的一年”,企业每年都抱怨一才难求,我的一个hr朋友为了招一个教育行业的app运营人员,就面了不下20个人,她说,学生时,总觉得hr苛刻,但直到自己坐在这个岗位上,才发现,招人好难,招个满意的人更难,她的压力好大!招人为什么会这么难呢?而对应聘者而言,对自己的能力是了解的;但HR呢?虽然对岗位需求信息尽在掌握之中,但是对求职者一无所知,求职者的本身条件,优势特长,更何况有些人为了高薪工作,美化简历,添加一些没有过的经历,以次充强,低能力者冒充高能力者。所以hr和求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嘛。

非985歧视与柠檬市场

      这就像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买东西其实也是一件麻烦的事,尽管你知道商贩的要价是虚高的,但虚多少并不知情,所以在交易的时候总怕吃亏。这种一方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一方却毫不知情的情况,可以理解为“信息不对称”,一方就可以根据掌握的充足信息“欺负”另外一方,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柠檬市场”,它是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乔治.阿克罗夫(George A.Akerlof,1940年6月17日—)从二手车市场的分析中提出的,在美国的俚语中,柠檬是“次品”或“不中用产品”。

      新产品,你可以认牌子,可以保修,可以保险评估,但二手车由于都是旧货,好车和次车鱼龙混杂,买方只能从外形或者试骑做出大致推断,并且很多毛病不是在买车的那一瞬间就能被发现的。但对于卖主来说,他对这辆车的性能一清二楚。

      对于卖主来说呢?分两种,好车卖主,次车的卖主。好车车主只愿意以较高价钱成交,次车的卖主价格低一些也没问题。

      但买主呢?知道这里肯定有次品,他买到次品车的概率也很大,所以不愿意出高的价钱,最多是取好车和次车中的平均值,甚至更低。如果市场上的次车比例很高,买主就越不愿意付高价,越倾向更低的价格。于是乎,好车车主在这里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卖价,只好撤出。结果,几番轮回,这个市场里剩下的车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二手市场上的车越来越次,相对较好的卖车车主相继离开,最后就导致所有的卖家都撤出......

      你看,二手市场,本想把每一辆车都顺利卖出去,但由于卖家掌握了信息,买家对商品的品质一无所知,最后市场崩溃。

      阿克罗夫的观点,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人和人之间是天然不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和低品质的产品如果不能区分开,消费者无法分辨产品质量高低的时候,消费者会离开这个市场,商家最后也被迫离开这个市场。也就是说,那些掺杂在好品质中的次品,伤害的不不仅仅是消费者,同时也伤害了那些本就优质的商家。回到最初的话题,企业拒绝在一些重要岗位上雇佣非985,并非是它存在偏见,而是类似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主很有可能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二手车”市场花高价买到“次品”的担忧,甚至让买主被迫离场。

      优劣是天然存在的,我们并不能消除次品,怎么让消费者满意,怎么把优质品和次品都卖出去呢?这个问题的本源就回到怎么解决买家和卖家见得“信息不对称”,回到如何区分优劣产品,彰显商品的品质。

       我们假设如果没有985之分,能力突出,能力一般的应聘者混杂在一起,因为所有的应届毕业生起跑线几乎一样,工作经历白纸一张,都是“小白”,对企业来说甄别成本,招聘成本是巨大的。再或者假设你所在的学校并不突出,但你个人能力很强,一旦企业来这里招聘,你入选,然后很大概率上还招了一些其他“能力相对平庸的人”,久而久之,企业方才会慢慢发现,你突出,其他人平庸,这样能力与岗位不匹,企业就有损失。于是乎,它们来年就可能不来这个学校了。因为过往的经历让他对整个学校应聘人员有了怀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从短期看,这对你是有益的,但长远来看,双方都受损。

      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支出下,在众多眼花缭乱的简历中,尤其校招,要跑遍很多地方,很多学校,一个地方只有一两天的地方,收到的简历更是不计其数。面对这么多不熟悉的人,这么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市场,要迅速区分产品的品质,找到有质保的人才,企业就倾向在那些他认为“能力突出的人较多”“性价比相当”的大概率市场中挑选人才,而“985,211”的头衔,正是应聘者素质能力的信号。

        校招时,与那些可能会“伪造”的“软性”技能,如实践经历,做过的项目,甚至“分数”相比,学校,四六级这些品质稳定,过硬的标签就成为首选。虽然学校,文凭,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但大概率上能与其他“次品”有所区别。这个办法简单,粗暴,注定有缺陷,但却能低成本,高效的找到合适的人。

      就业市场中,与此情况类似的还有这几年越来越值得商榷的“海龟族”。在我们父辈,能出国留学的人凤毛麟角,要么个人十分突出,公派留学;要么家庭卓然,但近些年,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急剧提高,出国留学人数暴增,当然也鱼目混杂,其中不乏有很大一部分很多学生因为躲避高考或者高考不理想而出国镀金的,这自然导致海归素质稂莠不齐,留学也不再是香饽饽。与国内高校比起来,只要不是国外如雷贯耳的名校,hr更难分辨好坏了,简历上的经历更无从考究。于是海归求职,也成了一个“柠檬市场”,当无法甄别品质好坏时,买家最多只会付平均价格,由此便引发高价留学,收入不抵成本,甚至在国内不好就业的现象。

       这里并不是想一味鼓吹“985”“211”的优势所在,而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柠檬市场”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当然一个非985的学生也完全有很好的潜质,但要想争得一个好公司的offer,借用“柠檬市场”的逻辑,他就要有与平庸之辈相区分的明显标签,正如吴军所说,所有的科目都考80分以上的人,远不如只有两门科目“100”的人突出,受欢迎,市场宁愿要某方面十分突出的人,也不需要各个方面都及格,但各个方面都能力平平的人。也就是说,这种潜质也需要一定的权威的“鉴证”,并且具有可信度。譬如一份脱颖而出的实习,一个卓然不群的项目。

      更何况 好学生,普通学生,人才,庸才的度量的确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文化不好,但体育好;没有上大学,但有卓越的一技之长,都是“人才”。

      是金子总会发光,几年的工作经历之后,人才庸才,谈吐,业绩,个人成就一目了然,“柠檬市场”消失,学历、学校、四六级可能都不重要了。也许,你现在的境况不尽如人意,但努力终有回报,加油吧!

第一学历非211、985的学生,读到了博士,这会让就业上遭受歧视吗?

先说明一点,所有学校的导师都不会歧视非985、211类的学生,其中自然包括985、211大学的老师。如果你进入了初试,最终却没有得到导师的青睐,最后名落孙山,一定是你哪方面做的不够好,不要扯到别的事情上。

导师选择学生是有很多讲究的,除了初试成绩之外,复试的英语口语、专业课表现、言谈举止、回答问题的方式和技巧,甚至你的穿着、态度都会成为左右你是否成功的因素。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初试成绩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你是否能够最后脱颖而出,看的是你的综合成绩。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学校,初试A君比B君高20分,复试当中B君比A君高了10分,最后B君被选中,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学校初试成绩经过核算后,初试的20分,在总成绩里只核算成2分,所以最后经过成绩加权,B君的综合成绩比A君高,最后自然就被录取了。

第二,某专升本同学,考全国顶级学校的护理专业,初试成绩排名第一,但是复试被刷了,这又是为什么了?因为这个专业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不是单纯的看你的初试成绩的。

第三,某个学校复试,有两名同学,初试成绩相仿,复试当中表现也相当,但是最后选择了本科学校好的那名学生,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两者初复试都表现的差不多,导师一般会认为本科专业好的同学相对来说学习能力会好些,基础也打的更牢些。说这么多的目的是什么呢?当你失败的时候,更多的是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制度上或者学校上找原因,因为相对弱小的你,对于这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你能做到的只是提高你的初试成绩和复试的表现。

最后再给你打个强心剂吧,985、211大学的导师,也不都是从小就在顶级学府学习的,如果你要报考专业的导师恰好跟你一样,本科不太好,但是从硕士到博士再到硕士生导师都是在好学校的话,那更能感同身受,体会到你的辛苦,你是不是至少在印象分上能沾些便宜呢。

你的转发,我的10w+

我是张雪峰,一个让学习变得更快乐的考研老师

每年我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很多普通高校的同学考上211,985高校的研究生,有的甚至占到录取人数的一半以上,所以不要怀疑老师的眼光,更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

择优不等于歧视

做一个选择题:排除其他情况,假如一个211学校的本科生和非211的本科生两人同时参加考研,碰巧两人初试复试成绩都相同,作为导师,你认为会选哪一个?我想同等条件下绝大部分人应该有自己的倾向性。但这能叫歧视吗?我想最多能叫择优,毕竟考试只能反应一部分问题,但本科阶段的经历不同学校可能是会有很大差别的。

科研需要的是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历

老师挑选研究生,都是为了做科研,看中的都是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和复试时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比如英语水平,口语表达,专业课素养等,不会因为出身不同而有所区别,更谈不上歧视,除非真的出现刚才提到的极端情况,才有可能参考学校的因素,而且有很大可能老师会倾向于在复试中表现更出色的同学。

师出同门看能力和成果

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这样的情况应该更不可能存在了。都是自己的学生,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努力用功,积极上进,老师是不可能因为你是非985,211学校毕业的而区别对待。相反,甚至会不喜欢躺在“功劳簿”上摆姿态的学生,毕竟研究生毕业有科研的要求,老师要出成果,出成绩也有科研的要求,没有人会拿自己的名声和前途开玩笑。

题主的意思应该是非985,211(双非)的学生考入985,211大学后会不会受到研究生导师的歧视吧。可以明确的说:基本不会。

首先, 双非大学的同学考入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是认可了学生能力的。学校一位导师说过:既然大家都在一个平台了,没有歧视,大家只管努力,再说,尊严也是自己争取来的。 不仅不会歧视,而且对于科研任务,还可能会予以重任。

我的同学中,考入985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还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在他们身上从没有发生过类似歧视的事情发生,相反,导师们都很信任每位同学。

其次, 之所以能评上研究生导师,相信除了在科研方面超强能力外,老师的职业素养和为人处世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不可能发生歧视自己学生的事情。 即使近几年类似“研究生跳楼自杀”的事情屡次发生,也是不能遮盖研究生导师们的整体水平和职业道德。

最后,研究生的学习主要和科学研究,实验,论文息息相关,而且这也是导师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依据。 双非同学们虽然本科学校一般般,但不代表科研能力和发表论文能力就差。 说到底,如果非要说导师歧不歧视的话,导师们还是最喜欢和最欣赏科研能力强,学习态度认真,学术论文发表多的同学。

我研究生期间,导师对我们都很关心,除了对我们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关心外,也注意我们在说话谈吐和交际等综合能力的教导。而且,哪怕是我们的表现再不如意,导师也不允许别人说自己学生的不是,用东北话叫“护犊子”。哈哈 ,我们也非常喜欢和尊敬导师。

所以,我觉得导师们是不会歧视双非的同学。

大家觉得会有歧视发生吗?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一般不会!但确实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985学校研究生与普通二本学生有很大差异!不用歧视,感觉一下就知道了!记得前些年山东的曲阜师大为了使自己学生多考上研究生,他们停掉了许多实验课程都改成考研辅导!说实话,那一年北京的许多重点高校一下子迎来众多的曲阜师大的研究生!导师们都纳闷,这曲阜师大怎么这么牛逼?教学质量就这么高?可到了第二年研究生开始做实验了,这些导师们发现上了大当了!这些曲阜师大的毕业生根本不会做实验,因为他们从没学过,就考试了几门理论课!这一下子把北京高校可气坏了,第三年几乎所有的高校几乎全部封杀曲阜师大毕业生!我当时都参与!只要看见曲阜师大四个字,多高的分数都坚决不要!据说后来曲阜师大痛下决心改正!可留下的骂名和臭声誉至如今都让人记忆犹新!

所以对于考入名校的普通本科研究生,荣耀倒是很荣耀的,但压力巨大是真!只能通过自己的辛苦和努力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荣誉!同时,自己也才真正获得应该的知识!

感谢悟空邀请。

可以肯定的说,不会。我在所谓的211大学工作多年,接触研究生工作也已经有10年光景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在我们学校,虽然导师更倾向好大学的学生,但绝不会对非“双一流”高校的学生有所歧视。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什么是考场歧视。考场歧视意味着双重标准,意味着对于“双一流”高校的学生网开一面,这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全部考试都要求有视频资料,要公开透明,收到纪委监督,如果高校歧视考生,那么光是处理投诉,就能够让一个高校的招生工作彻底瘫痪。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总会有一些同学说某某高校歧视外校考生,或者某某高校歧视非双一流考生,这种感觉从何而来,我可以为题主提供一个思路。

我们说,现在的高校基本上都遵守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在四年本科期间,一个专业对于学生教学往往是同质的。但是由于高校不同,高校所授课程的深浅程度和侧重点并不一致。比如说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非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往往更侧重于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对于研究性问题并不能非常深入,这源于一所高校对于自身的定位。如果题主的高校对位于培养某个行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而题主非要在考研时报考一个致力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高校,那么即便题主本科期间所学课程与目标高校完全一致,也会由于侧重点不同而感到考题比较“偏”、“怪”。相反,如果题主本科高校的定位就是研究型人才,那么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我们说,歧视并不存在,但要认清自己的情况,才能够更加合理的报考研究生,提高自己的录取概率。

在不了解之前,肯定会带有一些偏见。毕竟,导师会想,当初为什么你没考上重点大学,到底哪一块出了问题。了解之后,就看个人能力了。能力强的,会重新认识你。能力差的,则会加重歧视。

研究生导师更看重的你的学术水平

歧视,不会。

首先,自己还是要明确一点:努力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努力的人最应该受到尊重。何来歧视之担忧。

可能有人会说:那些985、211的研导都喜欢自己学校的学生。这不叫做歧视,也没有错。自己的学生会比较熟悉,毕竟本科四年里没教过也见过了,相对放心。其次,每个大学的氛围都是不一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都喜欢与有共同习惯、爱好的人交往,那么研导们当然也希望能与老学生共事。

当然,现如今有很多大学是出了名的考研“名校”,如山东的曲师大、聊师大,每年都会向全国各大名校输送生源。像这样的大学,很多学生的入学目的可能就是奔着研究生去的。这样并不好,会失去研究生的本质,重回应试教育了。时间一长,不受待见也不是怪事了。

哪里都有人才,也并不是985、211都是人才。不必担心自己起点低,最重要的是努力带来的底气,能力带来的自信。

大学中能够成为硕导,博导的人,衡量标准大致如下:

1.政治立场,治学态度,职业道德

2.学术造诣

3.职称资格

4.科硕项目,资金状况

5.科研方向及科硕成果

综上,硕博导带学生,绝大多数看重实际能力,科研热情,关注情商智商,对于是否985,211其实是较少关注的,但有一些会因为之前的学生中,有能力特别强的来自于某985/211大学的某专业,导师们也会凭经验判断,个别青睐某几所学校的学生。

提问这个问题挺蠢得,我等百姓说不会也不顶用,导师们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说会。

一切尽在不言中,问出来就蠢了。

不是985、211出身就一定受歧视?

在就业上有可能会遭受到歧视,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最先会看你的最高学历,如果大家都是差不多学校毕业的博士,就会再看你的第一学历,如果第一学历非211.985的学生,和其他面试者相比有一定差距,很有可能就会落选,但如果只有你是博士学历,但是其他都是硕士或者本科学历,在就业中便不会过多的在乎你的第一学历。

之所以现在企业非常重视第一学历,那是因为面试者太多了,企业不得不设置一些门槛来筛选应聘者,在前几年本科文凭都能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可是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博士学历的人才越来越多,甚至不少清华北大的博士到学校去教书,学历出现了贬值,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也设置了更多的要求,而且博士的竞争也非常的激烈,如果第一学历不是很好会影响后面的求职。

国内的教育变得越来越内卷了,就连博士生的就压压力都非常大,就更别提普通大学的本科上了,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接近有一千万人,可是社会中根本就提供不了这么多就业岗位,就会引发博士生来强硕士生的工作岗位,硕士生来抢本科生的工作岗位,而很多本科生毕业就失业,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有不少大学生都会选择考研。

博士生因为第一学历遭到歧视也经常发生,有不少博士生求职者面试成绩不错,结果就是因为第一学历不行而给落选,现在很多好的单位在招聘的时候甚至明确要求第一学历是211、985,博士已经算很高的学历了,我觉得用人单位不要过多的去看第一学历,而是要去看对方的真正实力和研究水平,这样才能招聘到真正的人才。

不招女生、非985不要,遭遇就业歧视可以维权吗?

    其实很早就想谈一谈这个话题了。读研以后发现其实很多同学是从普通本科考上来的,跟自己似乎有点不同。但事实上,不管起点如何,我都把他们看做一样,平起平坐,因为现在都是一个屋檐下的同学了嘛。

    但是我想说的是,非985、211的同学可以说自己学校好,可以说自己学校的某个专业在国内领先,因为这的确是事实,大家也都承认。但是拿自己的学校去和985、211对比,说985、211不好,那就不对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不是很久就有的讽刺吗?说得再残酷一点,连985、211都没考上只考上普通本科的人有什么立场去说985、211不好呢?但是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同学……我是很无奈,尤其还是批评的我的母校,我当时真的是很无语。说实在的,为什么会争论?因为自卑。我的母校给了我自信,有人批评我的母校的时候我觉得她连被我回怼的立场都没有,所以我选择沉默。没什么好争论的,事实摆在那里,我越是争论,就越显得我心高气傲,就肯定会得到“985了不起啊”的回应。所以沉默,是最好的回应。而我也只能事后和本科同学吐槽。

    普通本科出身并不卑微,完全可以平起平坐。但是永远不可能比985、211高一截。我记得有个山东老乡,本科是一个一二本混杂的学校,来读研究生。有次四个人一起吃饭,非得说他的学校比山东大学好,我当时就忍不住直接回怼回去了。明知道我也是山东人,我也在场,还敢提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是山东最好的学校,全国排名14,这是不争的事实。说自己学校比山大好,这不是打脸吗?

    出身真的没有卑微,但是别因自己短浅的眼光和没有资本的傲娇让自己卑微。

当然可以维权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法律规定,企业可以不招女性的员工,非985学校毕业的不要,但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一直是屡禁不止?

那是因为这些单位,他们的违法成本实在是太低了,很多人遇到就业歧视,都选择了妥协,没有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所以企业就会变本加厉,因此要想杜绝这样的现象,我们必须要站出来,去勇敢维护自己,同时相关法律也要进一步的完善,惩罚的力度也要加大,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这样做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现在好多企业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实力,他们认为自己非常的优秀,所以就会招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员工,而且看到对方是女性的时候,他们还会各种歧视,认为女性没有什么实力,工作能力也比较弱,但他们这样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真正的企业,他们不会在乎这些,他们在乎的是员工的实力,而不是那些外在的东西。

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资格去选择职业,不能因为对方是女性就选择拒绝,不能因为对方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就选择歧视,这对于每一个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在我们遇到就业歧视时,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让对方做出付出相应的代价,让那些企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可能很多人在求职的过程当中,就算了遇到歧视,想去起诉对方,但是又害怕起诉对方,会给自己留下不好的记录,所以选择了息事宁人,但是他却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只会让那些无良企业更加变本加厉。因此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一定会硬气一些,绝对不能妥协,因为你的妥协只会给别人带来更大的伤害,所以一定要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上就是关于非985歧视与柠檬市场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非985歧视与柠檬市场】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1452312.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424秒, 内存占用2.04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