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从1994年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讯研究开发中心开始,逐渐增多,1997年以来形成在华投资研究与开发的热潮。1998年,微软在北京投资8000万美元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INTEL投资5000万美元兴建Intel中国研究中心,朗讯在北京成立亚太地区研究总部,罗克韦尔与中国沈阳东北大学组建罗克韦尔实验室,联合利华在上海成立其全球第六个研究与开发中心——中国研发中心等。通用、杜邦、摩托罗拉、爱立信、大众等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既有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也有进行应用实验和研发成果转让的,涉足计算机、软件、通信、机械、汽车、化工、医药等诸多领域。
目前外资在中国设立了100余家研究与开发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其中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密集地区(见表)。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主要有三种形式:
(1)建立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这种形式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研究与开发投资中最成熟、最集中、最高级的形式,是跨国公司在华研究开发活动的核心。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大步骤,它是由跨国公司最高领导层决策建立并由公司总部直接管理的全球研发网络的一个分支,是跨国公司的核心研究力量。
(2)与中国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合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这类研发活动包括项目委托,联合研究开发,建立培训中心,合资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例如,美国惠普公司与北京大学合办的中国——惠普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就属于这种类型。
跨国公司在京沪两地设立的部分研究与开发机构简况
┌—————————┬———┬—————┬——┬—————┐
│ 研究与 │成立 │ 所属公司 │所在│ 研究领域 │
│ 开发机构 │时间 │ │ 地│ │
├—————————┼———┼—————┼——┼—————┤
│北邮—北电研究开发│1994 │加拿大北方│北京│通讯、电信│
│中心 │ │电信公司 │ │ │
├—————————┼———┼—————┼——┼—————┤
│SMC—清华大学气动 │1994 │日本SMC株 │北京│气动元件 │
│技术研究中心 │ │式会社 │ │ │
├—————————┼———┼—————┼——┼—————┤
│德尔福—清华大学汽│1995 │美国通用汽│北京│汽车系统 │
│车系统研究所 │ │车公司 │ │ │
├—————————┼———┼—————┼——┼—————┤
│IBM中国研究中心 │1995 │美国IBM公 │北京│计算机、 │
│ │ │司 │ │信息技术 │
├—————————┼———┼—————┼——┼—————┤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1995 │美国通用汽│上海│汽车设计 │
│限公司 │ │车公司 │ │ │
├—————————┼———┼—————┼——┼—————┤
│摩托罗拉—计算所联│1996 │美国摩托罗│北京│通讯、电信│
│合实验室 │ │拉公司 │ │ │
├—————————┼———┼—————┼——┼—————┤
│科惠研究中心 │1996 │美国惠普公│北京│电子测量 │
│ │ │司 │ │仪器 │
├—————————┼———┼—————┼——┼—————┤
│贝尔实验室 │1997 │美国朗讯科│北京│通讯、信息│
│ │ │技公司 │上海│技术 │
├—————————┼———┼—————┼——┼—————┤
│Intel中国研究中心 │1998 │美国英特尔│北京│半导体、信│
│ │ │公司 │ │息技术 │
├—————————┼———┼—————┼——┼—————┤
│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1998 │美国微软公│北京│软件、信息│
│心微软中国研究院 │ │司 │ │技术 │
├—————————┼———┼—————┼——┼—————┤
│诺基亚(中国)研究中│1998 │芬兰诺基亚│北京│通讯 │
│心 │ │公司 │ │ │
├—————————┼———┼—————┼——┼—————┤
│富士通研究中心有限│1998 │日本富士通│北京│通信、电信│
│公司 │ │株式会社 │ │ │
├—————————┼———┼—————┼——┼—————┤
│朗讯科技有限公司亚│1998 │美国朗讯公│北京│通讯、电信│
│太地区研究总部 │ │司 │ │ │
├—————————┼———┼—————┼——┼—————┤
│爱立信通讯软件开发│1998 │瑞典爱立信│上海│通讯 │
│(上海)公司 │ │公司 │ │ │
├—————————┼———┼—————┼——┼—————┤
│杜邦中国研究开发中│1998 │美国杜邦公│上海│化工 │
│心 │ │司 │ │ │
├—————————┼———┼—————┼——┼—————┤
│拜尔中国研发中心 │1998 │德国拜尔公│上海│化工 │
│ │ │司 │ │ │
├—————————┼———┼—————┼——┼—————┤
│西门子技术开发有限│1999 │德国西门于│北京│信息技术、│
│公司 │ │公司 │ │家用电器 │
└—————————┴———┴—————┴——┴—————┘
┌—————————┬——————————┬——————┐
│ 研究与 │ 组织形式及法律地位│ 研究性质 │
│ 开发机构 │ │ │
├—————————┼——————————┼——————┤
│北邮—北电研究开发│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前沿基础研究│
│中心 │非独立法人 │及产品开发 │
├—————————┼——————————┼——————┤
│SMC—清华大学气动 │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应用研究和产│
│技术研究中心 │非独立法人 │品开发 │
├—————————┼——————————┼——————┤
│德尔福—清华大学汽│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基础研究及应│
│车系统研究所 │非独立法人 │用研究 │
├—————————┼——————————┼——————┤
│IBM中国研究中心 │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基础研究为主│
│ │非独立法人 │ │
├—————————┼——————————┼——————┤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中外合资研究开发机构│设计和开发 │
│限公司 │独立法人(有限公司) │ │
├—————————┼——————————┼——————┤
│摩托罗拉—计算所联│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应用研究 │
│合实验室 │非独立法人 │ │
├—————————┼——————————┼——————┤
│科惠研究中心 │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应用研究 │
│ │非独立法人 │ │
├—————————┼——————————┼——————┤
│贝尔实验室 │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基础研究与应│
│ │非独立法人 │用研究 │
├—————————┼——————————┼——————┤
│Intel中国研究中心 │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基础研究与应│
│ │非独立法人 │用研究 │
├—————————┼——————————┼——————┤
│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应用研究与开│
│心微软中国研究院 │非独立法人 │发基础研究 │
├—————————┼——————————┼——————┤
│诺基亚(中国)研究中│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针对中国市场│
│心 │非独立法人 │的前沿基础研│
│ │ │究和应用研究│
├—————————┼——————————┼——————┤
│富士通研究中心有限│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前沿基础及产│
│公司 │独立法人(有限公司) │品应用研究 │
├—————————┼——————————┼——————┤
│朗讯科技有限公司亚│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前沿基础及产│
│太地区研究总部 │独立法人(有限公司) │品应用研究 │
├—————————┼——————————┼——————┤
│爱立信通讯软件开发│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应用研究及开│
│(上海)公司 │独立法人(有限公司) │发 │
├—————————┼——————————┼——————┤
│杜邦中国研究开发中│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应用研究及开│
│心 │非独立法人 │发 │
├—————————┼——————————┼——————┤
│拜尔中国研发中心 │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应用研究及开│
│ │非独立法人 │发 │
├—————————┼——————————┼——————┤
│西门子技术开发有限│独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应用研究及开│
│公司 │独立法人(有限公司) │发 │
└—————————┴——————————┴——————┘
(3)与中国企业建立技术联盟。是指与中国的企业合作合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实施产品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例如,朗讯科技公司与康佳电子公司合作开发手机;莲花公司与TCL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开拓Internet业务。又如日本东芝、阿尔派音与沈阳东北大学控股的东方软件有限公司的合作合资等均属于这种类型,在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同时,成立合资企业,对研发的技术、产品直接进行市场化经营。
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动机分析
对跨国公司来说,研发中心不仅是企业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的“大脑”与“灵魂”,研发中心花落何处,表明了该公司对当地人才资源和投资环境的信心。跨国公司何以纷纷将研发中心落户中国,其主要动机有:
(1)利用中国的研发资源。中国人才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且拥有大量的研究机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不仅可增强自身的研发实力,降低研发成本,还可以开发中国乃至世界所需的高新技术,进而拓展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国际市场份额。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市场资源极其丰富。据统计,中国目前拥有各种研究机构25000多个,从业技术人员300多万人。可是,中国研发机构多数从事技术推广,有创新能力的不足1/5,但这毕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可以直接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有关产品,占领、拓展中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SUN技术开发中心、松下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IBM中国研究中心、诺基亚(中国)研究中心等R&D机构的设立,此目的就十分明显。
(2)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当地化。有些跨国公司在欧、美已有研究开发基地,为实现研究开发的国际化,常将亚洲的基地设在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中国,并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国外技术的汉化及中国技术的国际化。如美国微软公司在中国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推动软件技术汉化与中国技术的国际化。
(3)实现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产业化经营的部署。在中国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是研发当地化,投资管理当地化的重要步骤,是实现跨国公司对中国进行投资、产业化经营的战略部署。如英特尔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并在中国投资建设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封装生产厂,就是出于这种动机。
(4)实现对中国政府的承诺,着眼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有部分跨国公司从长远着想,其高层管理人员访华时曾对中国政府做出承诺。如IBM总裁就曾对中国政府承诺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三、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影响分析
1.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
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机构的设立和运营,在谋取其自身企业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为中国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速知识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以其对研究设备及基础设施的需求,带动了高科技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及房地产、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发展,拉动了消费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同时,跨国公司研发投资还弥补了中国R&D投资的不足。同时,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把中国的一些科研成果介绍到国际市场上去,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我国技术的出口状况,改善了出口产品结构。
2.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影响分析
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直接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带人中国,带动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合作、竞争、产业化,一方面将最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研究开发管理经验直接带人中国;另一方面,增强中国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技术消化和自主吸收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缩短中国和国际先进科技的距离。例如,IBM中国研究中心就在IBM研究实验室50年研究成果和27年语音识别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中文语音识别系统。又如,SUN中国技术开发中心就以进行国外先进技术的汉化,使中国人能用到最新的先进技术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跨国公司由于项目选择的科学性、研发管理的规范性等,投入产出效果非常好。他们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后,这些机构从事研发工作的经营理念、管理原则和执行方式将直接影响中国科研机构的管理人员,为他们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而且,在同这些高手同场竞技的过程中,竞争也将促进中国研发管理水平的提高。
当然,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中国的科研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如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人才流失,在竞争中一些水平较低的研发机构面临倒闭的可能,部分保密技术可能泄露或被窃取等,但这只是前进中的阵痛。
3.对中国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吸引了中国大批的优秀研究人员,为中国劳动力创造高价值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可能导致人才结构失衡,高素质劳动力知识资本提高,但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
(1)促进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壮大。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具有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良好环境。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工作,把人员素质的提高视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工作的中国员工可以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与管理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经验,成为高素质的知识工作者。
(2)抑制人才外流倾向,大批吸纳留学生学成归国。跨国公司在华研究与开发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中国的人才。高技术人才由以往“出国”流向发达国家的“明流”,转为在家门口为老外“打工”的“暗流”。前往欧美留学是许多中国学子的梦想,然而今天他们的人生规划已不全是结束留学生活后在当地就职并取得“绿卡”。许多人都有学成归国的打算,并有意在国内的外企研发机构供职。诱人的薪金水平,加上最适应的生活环境和最优质的科研环境兼而有之,使他们的人生得以“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3)弥补中国教育体系的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校硬件条件较差,教育与科研结合欠缺等都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不足。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中国高等院校合作,一方面从资金上进行了支持和赞助,另一方面也改善了高校的硬件条件,更使中国高等院校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尖端技术,有机会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参加研究工作。在中国,教育与科研结合一直比较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研机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教育需要,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设立正好改善了这一状况。
四、中国应采取的态度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对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利大于弊,因此应予以积极引导,给予合理的政策支持,力争使更多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户到中国,更好地为中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服务。我们所采取的正确态度应是:
1.积极面对,主动融入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将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即研究与开发的能力与水平。中国欲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必须加快研发活动和创新速度,但研发的低投入与研发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我国技术供给能力,因此中国亟待引进外部的研发资源。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的全球化恰好为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提供了可能性。
面对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大趋势,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积极面对,主动融入。本着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原则,大力“鼓励、引导、扶持、欢迎”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这既是提高我国引资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自身研发能力、优化创新系统的需求。
2.政府推动,优化环境
跨国公司多倾向于在科研政策宽松、服务设施完善、技术市场潜力大的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而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欠缺。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优化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环境,把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水平推向更高层次。
(1)应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跨园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在一些省、市及开发区、高新区成立专门负责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管理部门,对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投资进行协调、管理,集中解决相关问题并进行政策研究。举办专题研讨会与国际招商会,加大对著名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的招商力度。
(2)对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给予国民待遇。例如进一步开放科技市场,允许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与中国的研发机构一起参与评奖、招投标项目、课题等,让其与中国民族科技产业融为一体。
(3)对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借鉴新加坡、印度等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经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4)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国家必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技术保密、产权转让、防止伪造侵权等,依法保护外资研发机构的成果权益不受侵犯。
(5)改善研究开发环境。供电、交通、物业管理等基础设施急需改进。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研发的配套服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主动出击,重点扶持
外资研发中心带来的理念和技术,不仅使我国的研发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促成和带动了我国研发力量的快速成长。近年来,国内一些规模较大和技术实力较强的知名企业,根据政府提出的“走出去”的战略,在着力开展跨国经营的同时,也纷纷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逐步培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如北大方正、联想、海尔、春兰、康佳、TCL等知名企业集团,相继在美、日等国投资建立研发机构,以追踪世界先进技术,更好服务国外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为其它国内企业“走出去”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但由于技术水平所限,我国大多数企业现阶段所建立的海外研发机构主要功能多以技术搜索型、技术监督型为主。因此,随着我国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提高与跨国投资经验的丰富,如何构建自身的全球研究与开发网络体系,将成为我国未来长期追求的技术战略目标。
在海外研发的行业选择上,根据我国目前的资金和技术水平,很难对发达国家实施大规模的技术密集型投资,应量力而行,进行针对性的投资,特别是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急需、国内现有科技水平能吸收消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重点加以扶持。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求:有关跨国公司在华R&D的发展历程】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