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里有那些令人胆寒的残酷真相?

 2025-02-15 11:45:01  阅读 980  评论 0

摘要:近年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养老问题成了当前社会不得不面对的困难。尽管对于中国人来说,主流仍是“养儿防老”,毕竟这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孝道思想,也是许多国人一直遵守的准则。但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养老院的兴起,让老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抉择。然而在养老行业背后,

近年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养老问题成了当前社会不得不面对的困难。

尽管对于中国人来说,主流仍是“养儿防老”,毕竟这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孝道思想,也是许多国人一直遵守的准则。

但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养老院的兴起,让老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抉择。然而在养老行业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法则”。随着人们的深入了解,这些问题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养老院里有那些令人胆寒的残酷真相?

中国老龄化现状——不为人知的养老院残酷写照

自2020年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2亿,占世界老龄人口总量的1/5。并且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45年时,中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数的30%,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而相对而言,我国养老服务还比较滞后,不仅社会普及率差,大部分城乡社区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医疗文化设施覆盖少等问题,这与当前老龄人增长需求存在明显差距。

可随着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再加上如今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等问题,单纯依靠子女来养老已经难以实现,养老社会化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对于当前养老行业来说,无论是护理人员还是规模水平都无法进行匹配。

尤其我国养老还面临着三个短缺:第一是相关法律不够完善;第二是养老床位设施缺少;第三是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

而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养老行业的门槛日渐降低。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那些养老院的老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其实中国养老院无论是高档还是中低档,只要踏进去,那就只有四个字:吃喝等死。

据悉,一些养老院的屋子会像病房一样排列着6~7个单人床,而这就是老人们每天生活的空间。并且无论是生病瘫痪还是四肢完好,都有可能会被安排在一起。

尽管每个房间会配备两个倒班的护理员值班来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可面对如此多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护理人员又怎会有精心照料的精力呢?

在这里,为了打理方便,无论是男女都会剪成短发,胸前戴着统一的防漏围兜,几乎没有性别的区分。在房间和楼道的窗户外面都加上了护栏,俨然如同一座特殊的“监狱”。养老院里没有个人的隐私,更没有生命的尊严。

而这些护栏,是为了防止老人们跳楼自杀而安装的。他们大多数已经不再畏惧死亡,更多的是想要一份解脱,于是许多老人都会采取一些极端方式。

即使是付了高昂养老费的高档养老院,也只是会在物质上优越一些。

许多远离了家人的老人,都会目光呆滞,很少与人交流,他们的精神往往得不到慰藉,十分孤独。

在原生态纪录片《乡村养老院》中,就有着许多这样的例子。

其中一名叫做羊会莲的老人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她已经102岁,精神也有些微失常,无儿无女,却每天闹着要找家人。一天她午睡醒来,趴在窗口想要回家,门却被人锁住了,而这扇门正是为了防止她乱跑。

羊会莲只好吵闹不止,门口的老人们也早已习以为常,还有人拿着棍子吓唬企图让她安静下来。终于有一名老人不忍将门打开,羊会莲便立即拿着包袱步履蹒跚地出了房门,但她在门口徘徊了一会后,便又放下了行李,坐在椅子上开始陷入沉思。

八天后,羊会莲去世了。而面对这种状况,其他老人们都毫无波澜,甚至认为她是去“享福”了。84岁的老太太赵学华就对此十分羡慕,她拥有四个子女,却经常将死挂在嘴边,称自己“如果年底还不死,明年住进来又得交钱了。”

因为腿部残疾,这位老人已经失去了行走能力,而她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了用处,不想给子女带来更多的负担。幺女偶尔会来看她,可每次都是时间短暂、步履匆匆。不过这位渴望死亡的老人却十分矛盾。

她的桌上永远摆着几盒速效救心丸,一旦发病就会立即吞下。据其他人称,医生告诉赵学华每次只用吃八粒,但她着急起来就会一连吞下十几粒,因为害怕病痛就这样带走了她的生命,也不愿躺在冷冰冰的房间里独自离去。

而住在养老院的除了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都是因为子女无法赡养而来到这里,他们的内心都有着一样的“痛”,他们的眼神里都透露着孤寂。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老人们便会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聊着天,他们相互吐槽着:养儿防老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养老院丛林法则:子女是攀比顶端的基石

那既然养儿防老并不绝对,为何还会有人千方百计地想要延续子孙后代呢?这还要根据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进行分析。虽然传宗接代是动物的本能,但在中文里,还有一个词被称为“绝户”,是指没有子孙、无后代的人,是绝对的贬义。

因为子女永远属于第一顺位继承人,也是维权受益人,更是为父母主张权利的合法主体。因此自古以来,能够子孙满堂的家庭都会让人相对高看——这意味着一个家庭有着充足的劳动力,以及毫不怕事的底气。

而在养老院里,也存在着这样一条鄙视链。据某养老院老板透露:一家养老院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也存在着霸凌和攀比、排挤与优越感,老人的待遇甚至与工资多少无关。

首先是来自同院老人的压力。在一家养老院里,每个金字塔的顶端都是儿女双全、有权有钱的阶层,再往下依次排开,最底端便是无儿无女、没有文化的孤寡老人。

这些底端老人们就如同学校里的孤儿,无论遭到怎样的排挤,都不会有人来替他出头,因此遭到鄙视的状况会更加变本加厉。

而这些小打小闹的拌嘴与争抢,又丝毫不会触及到法律法规,就如同未宣之于口的约定俗成,着实让人憋屈又难受。

可如果是有子女的老人,即使子女并不孝顺,但只要他有维权的动机,譬如能从中获取钱财等;甚至越是利欲熏心、唯利可图的子女,这位老人就越不会有人去招惹,毕竟没有人想被讹诈。

其次是来自护工的区别服务。护工们每天需要面对许多的老人、处理许多的事情,于是也练就了“看人下菜碟”的本事。

需要精心对待时,他们能丝毫不出差错,能够敷衍了事时也绝不自找麻烦。尤其是无法自理的孤寡老人,遇上势利眼又欺软怕硬的护工,老人们没有了主张和申诉的权利,又没有子女的维护,只能被人肆意对待,所以说养儿不防老,但防吃绝户。

一纸合约,终究难以杜绝“合法伤害权”。而这些伤害可谓五花八门,还让人难以抓到把柄,例如被故意调换环境差的床位、喂食物时偷工减料、以及对老人不予理睬等等。

的确,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考验“人性”,正如养老院老板所说:“人性的恶,这里一样不少。”

最后便是来自院方和老板的管理。要知道,每个老板的主要目的都是“盈利”,对商人来说,没有什么能大过这一点。

因此要给老人“良好的体验”,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而院方的管理更无法具体到方方面面,何况如果只有老人的一面之词,即使遭到投诉,除非家属不管不顾来闹事,否则院方很容易就能轻轻揭过。

更别提没有子女的老人,即使非正常死亡,也不会有人来维权。所以院方们也会将老人分成三六九等,不同的状况也会区别对待。那么会出现非正常死亡这样可怕的情况吗?

对此那位养老院老板举例道:“在餐饮行业有个指标叫‘翻台率’,意思就是想要多接待顾客、获取更多利益,就必须让客人更快地离开。”就如同许多快餐连锁店都会放上高脚凳一样,它的宗旨不是让客人“宾至如归”,而是让客人感到不舒服后快速离开,以求“翻台”,赚到下一桌的钱。

如果把这种经营思路套上养老院的经营模式,转为“翻床率”,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优雅地老去: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而为应对当前老龄化社会,政府自然也推出过一系列安排措施。其中一个名为“幸福守门人”的项目,就以能良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著称,并且在实施以来已经初见成效。

这是哈佛大学联同中南大学科技部,以及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共同支持下创立的研究所。

“幸福守门人”总共分为几个模式,第一个是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模式,它分为四个板块:孤独量表、抑郁量表、身心健康简表以及社会支持量表。

这个模式是研究者在对老龄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大量走访筛查后所发现,大多数老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他们的孤独是普遍性的,这种孤独并非抑郁,而是处于一个精神临界点。

于是研究者们建立了“守门人”,即志愿者与地方人员相互配合,包括乡村医生、社工积极分子等,一起进行老年人送爱心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维系好与老人们的情感互动,弥补他们精神上的空虚。

第二个是时间银行模式。时间银行最初由美国律师爱德华发现,当时他看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有许多贫穷的失业黑人,于是思考着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劳动时间的交换。

而应用到社区里面,就是为了让相对年轻的人付出劳动时间来帮助高龄、体弱的老人,例如送水、做家务、聊天等,并将劳动时间记在账上,来兑换成别人对自己年老以后的服务。

实际上这种模式也只是培养一种习惯,大多数人都没有去兑换服务,只是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代代相传的文化。

第三个模式名为“老人会”。“老人会”之名其实在历史上就已经存在,它意在督促人们“敬老、贺寿、举丧”,如今运用也可称为重拾传统精神文明。

据称后来杭州一家老人会上,还增加了一项福利探病的新内容。也就是将老人会里的费用支出一半来探望生病的孤寡老人,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被关怀的温暖。

第四个模式被称为“病友会”。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倡导病友间互助、互惠、互动的活动,人们可以在一起相互鼓励与学习。病友会其实已经由来已久,在我国的多个城市都出现过这种案例,据医生称:这种鼓励对病人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如今该项目已被国家卫健委列为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在全国1600多个社区、320个农村进行了推广。但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养老事业仍然面临着艰巨困难,政府政策也还是难以跟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而在长期以来的“优生”文化下,我们渐渐忽略了“优逝”。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景军所称:“安详地面对死亡,是每个生命个体末期的尊严。”

因此,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年,尊严都是一个人的底线。如何优雅地老去,也是所有人都应该考虑的事情。而优雅的前提,便是享受生命。生命是品质与数量的统一,有质量的生活包括文化的境界、物质的支撑以及内心的安定。

而每个人都可以为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出一份力:那就是当老去之时,也要保持年轻的心态,怀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并不断地提升自我,充实内心,以此来增加精神的富足。

要知道连古人也曾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更应该漂亮地活着,优雅地老去。

什么是泰坦尼克定律?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80年来,持续不断的现代化思潮几乎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并且这种对现代化的追求在很大程度是以传统文化的“让位”为代价而前行的。在文化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是个困扰人们头脑的问题。

但在当下,国学、传统文化的复兴“热”突然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且正未有穷期:议论纷纭的读经运动之争尘埃未落,名流贤达的《甲申文化宣言》又冒了出来;

9、月28日曲阜市政府首次主持公祭孔子诞辰大典,尊孔之风趋盛;10月22日,又有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在株洲炎陵县炎帝陵举行;北京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欲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国学文化社区”,继而又有报载山东济宁将兴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这些轰轰烈烈的“复兴”活动究竟昭示了什么?

质疑:在复兴“外衣”之下的两点问题: 有文章指出,当前的传统文化复兴“热”已有从思想的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趋势,兹事体大,实在不可以掉以轻心。倡导读经还只是文士墨客的议论,而“建设国学社区”,乃至兴建“中华文化标志城”等等则是货真价实的社会改造运动、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一旦启动,在各种名堂、项目底下就是真金白银的公共资源的调动、分配,还有就是某种公共领域的强制性变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成员是无法不受其影响乃至制约,承载着这些工程规划的土地原生态无法不被改变甚至是破坏。尤其是对于像山东济宁要兴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这样的“大手笔”,更需明察、细辨、慎思,更需要在政治民主、加强舆论监督的前提下抉择去从。

现象:我们是合格的炎黄子孙吗?

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化思潮几乎就是以西方的图景为标准的。因此有学者说,五四精神就是彻底的“反传统”。传统文化在消亡吗?

一个有着自己伟大“文统”和“道统”的国度,一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出现今天这种自身文化相对贫瘠的局面是不争的事实。当前,流行文化是繁殖力惊人的病毒,传统文化是被渐渐噬空的细胞。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变成广告话语、商业逻辑;而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习俗仪式,只能无奈地演变成商家的市场营销策略。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可爱的地方,而往往可爱的东西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大家常常把传统文化当成现代化的障碍。但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泰坦尼克定律

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沉没时,有没有从容淡定的提琴手已不可考,但逃生时并非后来盛传的“妇女儿童优先”,而是舱位等级越高,幸存的可能性越高。

这项基于保留下来的乘客记录的国外学者的研究,最近被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景军教授引进,数据翔实:在1287名乘客中,798人死亡,509人幸存。

一、二、三等舱乘客的幸存率分别是:63%、43%、25%。而舱位票价依次是:一等舱最低票价30英镑(最高价870英镑,相当于当时一辆豪华轿车的价格);二等舱最低票价12英镑;三等舱最低票价3英镑。

一些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社会等级与沉船死亡率的关联,泰坦尼克沉船事件恰好展示了社会等级与抵御风险能力、受伤害程度之间的密切关联。

差别通常是潜在的。只有把不同阶层的人聚在一起(譬如一条船上,否则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相遇),赋予共同遭遇,才有可能显露一角。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养老院里有那些令人胆寒的残酷真相?】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1434784.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663秒, 内存占用2.02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