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伟的代表性成果

 2025-02-08 15:06:01  阅读 701  评论 0

摘要:一、著作1、柴发邦、江伟、刘家兴等著:《民事诉讼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2、江伟、杨荣新主编:《人民调解学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3、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4、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

一、著作

1、柴发邦、江伟、刘家兴等著:《民事诉讼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

2、江伟、杨荣新主编:《人民调解学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

江伟的代表性成果

3、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

二、译著

1、В·К·普钦斯基著:《美国民事诉讼》,江伟、刘家辉译,法律出版社,1983/1993。

2、米尔顿·德·格林著:《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概论》,江伟译,法律出版社,1988。

三、主编教材和专论

(一)民事诉讼法

柴发邦、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期全国法律专业《民事诉讼法》师资进修班,西南政法学院1983年出版。

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华夏出版社1991年。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柴发邦主编,常怡、江伟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

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江伟、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机制的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修订版)。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2005年。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自学考试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江伟主编:《研究生统编教材·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研究生教学指导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证据法

江伟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

王利明、江伟、黄松有:《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0年。

江伟主编:《 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江伟主编:《证据法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三)公证、仲裁与律师

1、江伟主编:《公证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

2、江伟主编:《律师、公证与仲裁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四、主编期刊和论文集

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以书代刊),法律出版社。

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诉讼法专论~1997年卷),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1998年。

江伟主编:《中国民事审判改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江伟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文章

一、发展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法学的总体思路

(一)发展民事诉讼法的总体思路

1、《建议民事诉讼法先于民法颁布施行》(与刘家兴合作),发表于《民主与法制》1981年第5期。

2、《民事诉讼法概说》,发表于《百科知识》1982年第1期。

3、《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事诉讼法》(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4、5期。

4、《新民事诉讼法的重大突破》,发表于《法学评论》1991年第3期。

5、《谈民事诉讼法的补充和修改——为民事诉讼法正式颁行而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1年第3期。

6、《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7、《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发表于《法制日报》1991年5月27日。

8、《简论民事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与赵金山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8年第6期。

9、《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关系要论——民事实体法与诉讼法分离的历史小考》(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10、《实现民事诉讼现代化》,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1月1日。

11、《评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及其主要缺陷——兼论民事诉讼的进一步完善》(与赵秀举合作),发表于《湘江法律评论》2001年第4卷。

12、《民事诉讼法的宪法化》(与邵明合作),发表于《民商法前沿》2002年第12辑。

13、《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14、《中国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阐释与重塑》(与刘学在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15、《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16、《民事诉讼法修改势在必行》(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1月28日。

17、《民事诉讼法典修订的若干基本问题》(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中国司法》2004年第2期。

18、《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立法框架》(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2月4日。

19、《略论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4年第3期。

20、《民事诉讼法修改的若干问题》(与杨剑合作),发表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

21、《将“公益诉讼制度”写入<民事诉讼法>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中国司法》2006年第6期。

(二)发展民事诉讼法学的总体思路

22、《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发表于《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

23、《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成就及其发展的若干问题》(与邵明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4期。

24、《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

25、《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与邵明合作),收入《与时俱进的中国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26、《董必武诉讼法学思想初探》(与吴泽勇合作),收入《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7、《十年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概述》(与宗琴娟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第2期。

28、《民事诉讼法学的回顾与展望》,发表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5期。

29、《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程荣斌、张建华、刘春玲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4年第1期。

30、《1994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萨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5年第1期。

31、《1995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肖建国、王谢春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6年第1期。

32、《1996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7年第1期。

33、《1997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单国军、徐卉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8年第1期。

34、《1998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9年第1期。

35、《1999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刘敏、张艳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0年第1期。

36、《2000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熊跃敏、吴泽勇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1年第1期。

二、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

(一)诉权论

37、《关于诉权的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38、《论股东诉权》(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39、《论救济权的救济——诉权的宪法保障研究》(与王铁玲合作),发表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二)诉讼标的论

40、《论诉讼标的》(与韩英波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7年第2期。

41、《论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的关系》(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42、《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之关系重述》(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3年第4期。

43、《民事诉讼标的新说在中国的适用及相关制度保障》(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法律适用》2003年第5期。

(三)既判力论

44、《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45、《论判决的效力》(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1996年第5期。

(四)诉讼模式论

46、《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兼论民事诉讼模式》(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9年第3期。

47、《论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法官的释明权》(与刘敏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五)诉讼法律关系论及程序保障观

48、《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常怡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84年第1期。

49、《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制度基础》(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

50《民事诉讼程序之协调与整合》,发表于《人民法院报》 2001年12月15日。

(六)民事争议与刑事争议、行政争议的协调处理机制

51、《民事行政争议关联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与范跃如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52、《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与范跃如合作),发表于《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三、民事诉讼法具体制度

(一)当事人制度

53、《论民事诉讼当事人与民事主体的分离》(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2期。

54、《论集团诉讼(上、下)》(与贾长存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8年第6期、1989年第1期。

55、《离婚诉讼中的第三人问题》(与熊志辉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3年第4期。

56、《关于代表人诉讼的几个问题》(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4年第3期。

57、《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确定》(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58、《合伙不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

59、《修改公司法应增加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法制日报》2000年8月6日。

60、《当事人适格的识别》(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0月28日。

61、《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人提起确认之诉的适格性》(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1月4日。

6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诉法人适格性探讨》(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1月18日。

63、《牵连诉讼中的事实认定问题》(与杨剑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 2005年9月13日。

(二)人民检察院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64、《试论人民检察院参加民事诉讼》(与刘家兴合作),发表于《法学研究》1981年第1期。

65、《论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地位》(与王强义合作),收入《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66、《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若干问题探讨》(与李浩合作),发表于《人民检察》1995年第6期。

67、《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

68、《论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

69、《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改革论纲》(与张慧敏、段厚省合作),发表于《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

70、《略论检察监督权在民事诉讼中的行使》,发表于《人民检察》2005年第18期。

71、《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的探讨》(与杨剑合作),发表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三)保全制度

72、《完善我国财产保全制度的设想》(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

73、《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初探》(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四)审判程序

74、《论开庭审理》(与尹小亭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5期。

75、《民事审判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9年第6期。

76、《走出民事再审困境的出路》,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11月12日。

77、《论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及其与审判监督的关系》(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78、《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法律科学》2002年第6期,收入《公正与效率的法院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79、《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责任诉讼机制研究》(与王铁玲合作),发表于《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

80、《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81、《民事再审程序的价值取向与申请再审程序的完善》,发表于《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82、《论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制度整合与程序刚性》(与杨剑合作),发表于《法律适用》2006年第7期。

(五)证据制度

83、《关于产品责任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与宗琴娟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

84、《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尹小亭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1991年第2期。

85、《论民事诉讼中的认证》(与刘敏合作),发表于《证据学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86、《关于我国制定统一证据法典的意义和若干设想》(与邵明合作),收入《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87、《科学裁判与证据》(与刘荣军合作),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0年年会论文。

88、《论证据制度中的衡平原则》(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9、《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与肖建国合作),第三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学研讨会论文,2000年。

90、《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91、《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确立的反思》(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证据学论坛》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92、《统一证据法的基本架构》,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93、《在经验与规则之间——论民事证据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

94、《经验与规则之间的民事证据立法》(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法学》2004年第8期。

95、《专家证人若干问题的探讨(上、下)——以我国证据立法为背景》(与谢文哲合作),发表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2期。

(六)执行制度

96、《民事执行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

97、《完善代位申请执行制度之两点建议》(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5期。

98、《民事执行存在问题的病理探析》(与刘荣军合作),第二次全国民事诉讼法学研讨会论文,1999年。

99、《论执行行为的性质与执行机构的设置》(与赵秀举合作),发表于《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卷第1辑。

100、《论我国强制执行法的基本构造》(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1年第4期。

(七)非讼程序

101、《论公示催告程序》,发表于《中国法学》1991年第6期。

102、《论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的交错适用:兼析程序法之适用》(与杨燕妮合作),发表于《东吴法学(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特刊。

(八)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103、《论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与刘永娥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6期。

四、民事纠纷的非讼解决机制

(一)仲裁制度

104、《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的可仲裁性初探》(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制日报》1992年12月7日。

105、《仲裁范围初探》(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3年第2期。

106、《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立法之完善》(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

107、《论人民法院与仲裁机构的新型关系──为《仲裁法》的颁行而作》(与李浩合作),发表于《法学评论》1995年第4期。

108、《当事人意思自治与现代仲裁法》,发表于《法学杂志》1997年第1期。

(二)调解制度

109、《论市场经济与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与李浩合作),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110、《德国民事诉讼上的和解制度介评——兼论对改革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启示》(与熊跃敏合作),发表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11、《简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五、WTO与民事诉讼法

112、《WTO协议与中国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与王景琦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113、《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与我国的对应之策》(与王景琦合作),发表于《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14、《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国对该机制的运用》(与张力合作),发表于《中国改革报》2002年1月14日。

六、比较民事诉讼

115、《英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新动向》(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116、《两岸交往中的民事诉讼问题》,收入《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法律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

七、破产法

117、《论破产法》(与刘春田、甄占川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论丛》,1985年出版。

118、《论我国制定破产法的客观必要性》(与刘春田、甄占川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6年第1期。

八、会议报告与书评

(一)会议报告

119、《民事诉讼法立法与实践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990年11月在全国诉讼法学术讨论会(杭州)上的发言。

120、《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补充》,1991年10月在湖南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会上的发言。

121、《中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1995年8月在亚太法协第十四届大会上的发言。

(二)书评

122、《充满时代气息的民事审判权理论及其架构——评黄松有博士的专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发表于《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

123、《充满时代气息的审判权理论与构架——评专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发表于《人民司法》2004年第7期。

124、《民事诉讼宪法理念开拓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刘敏著<裁判请求权研究>》,发表于《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引领潮流

海淀区的中学很多。如下:

1 北京市育英学校 李维民 100036 海淀区万寿路西街11号 68282370

2 北京市育英中学 陈淑芹 100036 海淀万寿路区西街14号 68270347

3 北京市十一学校 李金初 100039 海淀区北太平路22号 68183332

4 北京市太平路中学 夏爽 100039 海淀区太平路8号 68134477

5 北京市永定路中学 李 君 100039 海淀区金沟河路13号 68273356

6 北京市二零六中学 张仲坤 100036 海淀区万寿路南口 68284312

7 北京市玉渊潭中学 孙殿卿 100038 海淀区羊坊店路黄亭子 63982372

8 北京市五十七中学 王政宪 100038 复兴门外双贝子坟1号 63267368

9 北京市翠微中学 刘起幡 100036 海淀区翠微路 68273011

10 北京市卫国中学 金淑芬 100036 海淀区复兴路21号 68181450

11 北京市育鸿中学 王永勤 100843 北京市复兴路14号 66985221

12 海淀区进修实验学校 彭 玮 100036 海淀西八里庄北里20号 68174006

13 北京市六一学校 王 涵 100036 北京定慧西里17号 88123782

14 北京市立新学校 刘建勋 100037 海淀区阜成路甲3号 68351747

15 首师大二附中 李兰萍 100037 海淀区增光路50号 68429728

16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东校区 崔冠英 100037 阜外白堆子131号 68767062

17 海淀区旅游职业学校 刘树骐 100037 海淀景王坟甲3号 68393611

18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皇甫新 100081 海淀区车道沟 68482449

19 北京理工大附中分校 皇甫新 100044 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1号 68481189

20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西校区

孙纪文 100081 海淀区车道沟 68428010

21 北京市万寿寺中学 曲秀敏 100081 万寿寺北里14号 68419388

22 北方交通大学附中 王 方

100081 海淀区皂君庙12号 62255953

23 北京第一零五中学 张绮芳 100081 海淀区高粱桥斜街3号 62173476

24 北京市双榆树二中 屈春玲 100086 双榆树东里35号 62550587

25 北京市双榆树中学 刘焕东 100086 海淀双榆树北里25号 62550710

26 北京市一二三中学 刘光清 100088 海淀区北太平庄 62058676

27 北京市明光中学 禇春江 100088 海淀区学院南路1号 62226095

28 北京市第一七三中 金雅茹 100088 换新西村2号 62019698

29 北京市学院路中学 丁国凤 100088 海淀区蓟门里小区 62015276

30 北京市科兴实验学校 洪 波 100088 海淀区文慧北园24号 62250350

31 北京市八一中学 李 杉 100080 海淀区苏州街29号 62574987

32 北京市八一中学分校 李 杉 100080 海淀区苏州街29号 62574987

33 科大附中二部 段兴起 100086 海淀区中关村东南小区 62558290

34 中关村中学 段兴起 100086 海淀区中关村保福寺 62558290

35 北京市知春里中学 包振泽 100086 海淀区知春里东里小区 62554707

36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李江洲 100080 海淀区万泉河路83号 62567672

37 北京市万泉河中学 刘泽生 100080 海淀区草场273号 62559774

38 北京地质大学附中 赵学华 100083 海淀区学院路甲31号 62341364

39 北京医学院附中 李秀琴 100083 海淀区花园北路40号 62056309

40 北京钢院附中 王 达 100083 海淀区学院路30号 62310935

41 北京矿业学院附属中学 邱聚南 100083 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内 62327638

42 北京石油附中 王建忠 100083 海淀区学院路20号 62311272

43 北京一零一中 王毓龙 100091 北京西郊圆明园路11号 62566753

44 北京上地实验学校 王艳英 100085 北京上地二街3号 62975206

45 北京第六十七中 乔 刚 100091 青龙桥厢红旗甲4号 62882554

46 北京市西苑中学 闫安生 100091 西苑操场甲3号 62881376

47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马成营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 62913453

48 北京市清河中学 韩在忠 100085 海淀清河镇一街83号 62913351

49 海淀外事管理职业学校 吕传江 100085 海淀清河东于家坟 62912174

50 北京市清河第三学校 王淑娟 100096 清河西三旗东新都东站 82913980

51 北京农大附中 李秀臣 100094 圆明园西路3号 62896811

52 北京温泉第二中学 刘 焱 100095 海淀区环山村太舟坞 62450196

53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 韩万江 100090 海淀区北安河乡环谷园 62459840

54 北京市上庄中学 陈如新 100094 海淀区上庄乡 62471599

55 北京市上庄二中 刘卫东 100094 海淀区上庄乡 62471523

56 北京市永丰中学 崔 秀 100094 海淀永丰乡六里屯村 62473486

57 北京市香山中学 肖广泰 100093 香山南辛村1号 62599569

58 北京市蓝靛厂中学 陈文正 100081 海淀区蓝靛厂25号 62567078

59 北京市育强中学 王春乐 100039 海淀区田村西口 68289208

60 北京市西山中学 韩述章 100080 海淀区香山牛碌坟37号 62591336

61 北京市苏家坨中学 王延玺 100095 海淀苏家坨乡西小营村 62454931

62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赵钰琳 100080 海淀区黄庄 62560888

63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赵庆刚 100084 清华大学北门 62784695

64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刘彭芝 100080 海淀路165号 62515042

65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 石彦伦 100037 北京海淀区北洼路5号 68415054

66 北航附中 刘 鸿 100083 海淀区学院路37号 82317150

67 北京铁路六中 王 玲 100038 羊坊店111双贝子坟1号 63213969

68 北京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董灵生 100080 海淀北大畅春园 62752070

69 清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金郁向 100084 清华大学院内 62782556

70 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 张福歧 100036 海淀区恩济庄46号 88124903

71 北京私立树人学校 王建超 100118 通县宋庄 69592783

72 世贤附中 李秀敏 100083 海淀区二里庄小区24号 62316263

73 民院附中 王国凤 100081 海淀区法华寺甲5号 68420318

74 北大附中分校 吴正禄 100093 海淀区南辛村1号 62590089

75 清华附中分校 吴 勤 100095 海淀北安河环谷园1号 62456818

76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 杨学权 100039 海淀北太平路22号 68151250

77 北京市华嘉中学 雷宏声 100095 海淀北安河七王坟 62458182

78 清华育才实验学校 谢小平 100084 清华东大石桥甲号院 62526421

79 北京市清华志清中学 吴效衡 100094 体育大学东南角 62988176

80 北京市育新中学 王绍宗 100085 西三旗育新花园34号 62932278

81 尚丽外国语学校学校 郑洪栋 100093 香山南路四统碑 62591241

82 北京市仁达中学 肖贵荣 100094 海淀上庄乡上庄路17号 62401166

83 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杨文焕 100080 北京大学畅春园 62752070

84 海淀区君谊中学星星学校 陈媛媛 100094 海淀区东北旺菊园小区

62973361

85 海淀区寄读学校 肖建国 100095 海淀区温泉镇170号 62463022

86 科迪实验中学 100095 海淀区苏家坨乡 62480991

应用激光照排系统后,报社的出版效益和报纸印刷质量大大提高,但仍然不能异地同步出版。1989年全国只有三、四家中央级大报在外地设有代印点印刷,传版手段主要是靠航空和传真。可航空传版效率低下,传真传版信息失真严重。怎样使外地读者看上当天的报纸呢?王选想到了北大自行研究制定的页面描述语言,他决策跨过报纸传真机,开发用页面描述语言传送报纸版面的创新技术。经过几番努力,在1991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与人民日报社合作,在北京和湖北日报社之间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报纸卫星实地远传试验。到1992年底,人民日报社已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从此,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在同一天看上了《人民日报》。当时,规模如此大的、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在中国报业中属第一家,在西文报业中也很少见。这一新技术物美价廉,很快在国内推广开来。到1994年,有大约100家报纸实现了远程传版。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报纸都采用这种方式将报纸版面远传到外地,极大地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进入80年代,王选认为,随着激光输出设备和彩色扫描输入设备精度的提高,电子分色机迟早会被开放式的桌面彩色出版系统所取代。同时,多年来形成的超前意识使王选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又要把握住历史的机遇。于是,在老师的充分信任下,肖建国等学生的创造欲望再次被激活,很快开始了挂网、校色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

1991年8月,彩色出版系统有了一定的新成果和应用前景。经过调研,大家决定选择《澳门日报》为样板用户。1992年1月21日,这一天是值得方正纪念的日子,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性使用。同年5月,《大公报》成为香港第一家购买这一系统的报纸,紧接着,《明报》等报纸也纷纷采用。《科技日报》也于1992年6月1日成为大陆首家采用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报社。1994年北大计算机所又研制成高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质量可与电子分色机媲美,从而进入了画刊、彩色杂志领域。不久,一场告别电子分色机的技术革新在全国掀起,中国印刷业又一次实现了彩色出版的技术跨越。

20世纪90年代,世界计算机技术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神奇的触角延伸到世界每个角落。因此,激光照排系统的关键技术,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1992年,北大计算机所适时推出维思1.0,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基于Windows的中文专业排版软件,也是国内Windows上的第一个大型应用软件。几年后,北大计算机所陆续推出了维思2.0和3.0版,功能大大增强,成为进军海外的一只拳头。此外,1990年,王选还做了一个更重要的决定,给了年轻人超越自己的机会——改写王选的前五代RIP方案,开发支持国际上流行的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采取软件RIP加高度并行的协处理芯片的崭新技术。1993年秋天,基于调频挂网技术的高档彩色出版系统问世。当时正值香港最大的报业集团《明报》采用招标方式采购先进出版系统的时机,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经过艰苦拼搏,终于技压群芳,赢得了《明报》的大单。从此,海外市场的大门应声敞开了,作为当时唯一具备“支持Postscript2、基于Windows排版、后端挂网”技术的中文电子出版系统,方正出版系统征战南北,所向披靡,最终拿下港澳、东南亚和北美地区80%的华文报业市场。通过科研人员的大量开发工作,1999年方正直接制版系统研制成功,在《羊城晚报》正式投入生产性使用。这不仅提高了印刷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随着直接制版所用版材价格的逐渐下降,直接制版机代替激光照排机的潮流必将在中国迅速推广,方正再一次引领了这一潮流。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奠定了方正集团的发展基础,也让“创新”这一基因深深植入了方正文化之中。1992年1月21日,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性使用。2002年2月1日,王选教授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江伟的代表性成果】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1337222.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792秒, 内存占用2.06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