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

 2025-02-05 11:06:01  阅读 204  评论 0

摘要:犯罪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犯罪精神分析学派是指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流派。在西方犯罪学研究史上产生较大影响,但因其把犯罪视为由人的本能所致,亦受到许多质疑。主要有经典犯罪精神分析派、后精神分析派和新精神

犯罪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犯罪精神分析学派是指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流派。在西方犯罪学研究史上产生较大影响,但因其把犯罪视为由人的本能所致,亦受到许多质疑。主要有经典犯罪精神分析派、后精神分析派和新精神分析派。

荣格为代表的后精神分析派扩展力比多”的概念,认为力比多”是一切行动本源的精神能量,并根据这种生命意志所指的方向,将人类的态度区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认为外倾型者较内倾型者易出现反社会行为,违法少年和犯罪者多为外倾型者。阿德勒认为,人的基本欲望不是性,而是克服自卑感和保全自己的欲望。早期不良教育形成的不适当的克服自卑感的生活方式易造成犯罪。以霍妮、弗洛姆和沙利文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派主张应注意家庭、学校、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以情绪障碍解释犯罪现象,认为情绪障碍即由本人素质、家庭、环境等因素而处于情绪异常状态,犯罪源于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和欲求。布朗纳分析违法青少年情绪体验与情绪性态度特征为:

犯罪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

1.在爱情关系中得不到满足的强烈感情;

2.因自我表现愿望、儿童期受到损害而产生的异常愿望及青春期愿望受到妨碍而引起的深刻体验;

3.在家庭、学校、交友方面的强烈不适应感和自卑感;

4.因家庭不和及双亲控制错误所引起的强烈不满情绪;

5.对兄弟、姐妹的嫉妒感;

6.因内心压抑而产生的不幸感;

7.对幼年时期违法行为的罪责感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犯罪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1292349.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564秒, 内存占用1.99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