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科大学生的阅读量

 2025-02-04 12:36:01  阅读 312  评论 0

摘要:有本杂志曾在美国排名前三十的综合型大学和排名前十的文理学院做过一个小规模的调查。受访的50名从中国高中毕业的学生,根据各自专业和选修科目的不同,每周的阅读量大概在150-500页不等即便是理工科学生,也必须完成学校的通识课程(GE)和写作课。采访中,约有九成学生(无论是

有本杂志曾在美国排名前三十的综合型大学和排名前十的文理学院做过一个小规模的调查。受访的50名从中国高中毕业的学生,根据各自专业和选修科目的不同,每周的阅读量大概在150-500页不等即便是理工科学生,也必须完成学校的通识课程(GE)和写作课。采访中,约有九成学生(无论是从国际班还是普通高中毕业的),纷纷表示在大学(尤其是第一年)遇到的最大的学术挑战是阅读和写作。

相反,美高党们因为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历了这种疯狂的读写节奏,在大学期间的适应性就好得多一些寄宿高中的毕业生甚至表示,大学的读写任务比高中还更为容易。

在杜克大学,我们遇到了……。高一的时候,她申请到了位于罗德岛的一所寄宿高中——Portsmouth Abbey school,重读十年级。当时她的英语并不好,TOEFL只考了90几分。陈旻茜坦言,如果现在用这个成绩申请,可能根本进不了一所比较理想的学校。而她在美高的学习经历也颇具代表性。

美国文科大学生的阅读量

你说自己英语成绩一般,但是我们知道美高的阅读和写作量都非常大,你是怎么完成的呢?

在我的学校,十年级开设了一门非常非常好、但也是非常非常难的课,叫Humanities(人文课),它是把宗教、历史、文学融合在一起,一门课占两个课时,需要一年读25本书,写30多篇论文。这个课业量放在大学里都不算少。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但丁的《神曲》。当老师在课堂上,说,我们来介绍一下这本书,……当时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等回去一查字典,整个人都傻了,怎么第一本书是读这个?我基本一个词都不懂,于是就一手抱着中文版,一手抱着英文版,别人读两个小时,我要读四个小时,慢慢啃下来。很多时候,真的需要靠中文版来帮助理解,否则根本读不完也读不懂。

这个阅读量对美国学生也很大吧?但丁对他们来说应该也很难。

是的,都觉得很大,很难。当时我们所有人都在抱怨,十年级开始的那两个礼拜,就不是人过的日子……我记得当时我们是分班上课,一个班的检测方式是以考试为主,相对容易而我所在的班则是写30篇论文,老师给分也很紧。

你的读写要求和频率是怎样的?

基本上你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论文,每篇论文都有不一样的prompt需要回答,必须分析书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主题。有长有短,短的大概是double space,2页长一点的话3-4页。阅读的话大概是每周1-2本,因为有时候是两本书同时在读。写作也是每周1-2篇,因为除了阅读课的写作,我们还有一门专门的写作课。

这两门课的写作要求有什么差别?

写作课就是有点类似于创意写作,就像国内的作文课,但会有趣得多。而人文课的写作,其实是偏学术写作。

对于英文的学术写作,其实我过去一点了解也没有。学术写作非常讲究逻辑,但当时我也不太懂这些,我的第一篇文章是C+。我只有不断去找老师,让老师看我的草稿和思路,再进行修改。我记得有一次,早上七点多到教室去堵我的英语老师——我可能是唯一这样做的学生。

问:可以具体说一下写作中的难点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理解文本,厘清思路,来回答prompt。我当时的问题是逻辑不清晰,比如我有一个论点,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论证,建立分论点,当时也是花了很多时间来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接着是要找到合理的论据来支撑我的分论点,我经常会跑题,或者找到的论据并不那么充分。所以要写一个文本大纲,我需要不断质疑自己,这样写是否足够有说服力然后跟同学、跟老师讨论,看这样去写是否可行。

第二个难点是如何用英语把我的意思表达出来。一来词汇量不够,二来对于词的精确含义和使用并不了解。所以经常会词不达意。于是老师经常会批注:too vague, not specific enough, what doyou mean by this sentence?

国内也有议论文写作,有什么不一样?

可能我是读完高一出国的,当时作文课还是以记叙文为主,没有接受过严谨的学术论文的训练。而且高中阶段虽然有议论文写作,但通常你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来写文章,并不需要你写得多深入,你只需要大概的举例和论证就可以了。我觉得在深度上是不一样的。学术写作要求的不是那种散文性的发散,而是有逻辑的发散,所以当时我很难适应这种风格,要么就会跑题,要么就词不达意。

是不是必须完成阅读才能进行写作?比如我知道国内的语文课也有经典阅读的要求,但一些学生可能会读一个简写本之类的?

怎么说呢,当然有偷懒的方法,读大纲,读摘要,但是我觉得如果只是读这些是无法真的把文章写好的。但是对我当时来说,如果要把英文书完整细读,去写作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先读大纲和摘要,再读中文版,然后找到自己想要写的部分,对照进行英文的细读。一直到12年级时,我才能够不用借助中文版,直接用英文版来阅读,然后进行写作。

你最后的成绩是怎样的?

第一学期B和C,后来是A,最后整个学年是A-。

说说你的睡眠时间?

有时候两三个小时,好的时候是十个小时——其实大家都是这样。

你觉得人文课程带给你的收获和影响是什么呢?

虽然过程很苦,但是一年以后,我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好像也过关了,虽然不是很拔尖,但是足够应付所有的文科。我现在打算学习社会学科,可能也跟我当时受到的人文教育可能有关。在这个过程里,我也发现这是我比较擅长的领域。如果当时没有选择读美高,而是高中毕业来读大学,也许我会选择那些比较热门但自己却不太擅长的专业,比如经济之类的了。

后记

相比陈旻茜这样的美高党,其实国内高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并不少,但很多人对于英语学习的理解,最后简化到了TOFEL和SAT的刷分之上而他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背单词和刷真题。

以SAT考试中最让中国学生畏难的阅读部分为例,根据其官方考试机构在《SAT技能详解》(SAT Skills Insight)中的说明,主要考察五项技能:推断词语的含义理解文学元素分析结构与观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法推理与推断。这些技能其实代表了学生批判式英语阅读的能力,这些能力绝不是简单的背单词+刷题的过程可以解决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许多学生可以记诵一两万个英文单词,但在写作时只能用500个,甚至常常用得不到位——因为背单词并不能真的让他们掌握这些单词。背单词和刷真题之于阅读能力更像是一种技巧训练,而泛读和精读才是真正的体能锻炼。体能锻炼毫无捷径可走,你必须像美高党那样阅读和写作,才能获得读写能力的真正提高。

美国的大学对阅读有多重视?

您好

据《光明日报》载,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各类书籍约为500-800页。

并且分析了中国大学生阅读量少的原因,如下文:

其一,中国目前之教育方法、模式和制度,是导致学生普遍厌倦学习、反感学习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中国之教育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传统,主要目的乃在于传授旧有之知识,方法则多为简单重复式灌输,目标则为通过入学升学考试,而学生一般只是被动的接受,故学习过程殊无乐趣可言。考入大学之前,尚有高考之羁绊,略可约束绝大多数学生为高考而死记硬背。一旦考入大学,则如虎脱樊笼,龙归大海,无所约束,故读书学习之兴趣全无,大多终日无所事事,而以酣睡、闲游、交友为乐。此种灌输方法、强迫模式、考试制度实为中国教育之主要弊病。

其二,中国教育重在传授,而西方教育重在启发,所以中国教育是地地道道的奴化教育,易于培养奴才,学成则多生搬硬套,贯彻执行则可,开创性、灵活性则不足。而西方教育则是启蒙式教育,主要培养学习的能力、技巧及方法,易于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缺点是过于自由懒散。若以读书学习而论,中国最多也只是自发,而美国则可称之为自觉,后者更易于更新、补充新知识,探索新领域。诸君可见,中国人模仿、仿造、盗版能力极强,实乃教育制度之流弊使然。

美国大学对于阅读的重视,不如说是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视。小弟在美国读书读到第三年,才意识到了美国人对于大学的一个态度。在完整学生职业意识的同时,大学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完善自己的个人技能和意识体系,而学习,是这个平台中借以完善学生的一种手段。小弟是文科生,每周的案例分析市场变动之类的东西读的不算少,听闻学心理之类的师兄弟们动辄就是一天几百页的阅读量。当然这个阅读量并不可能真正完成。在刚入大学的时候每个专业都会请师兄师姐来做报告,其中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知道什么东西该读什么东西可以不读,什么课一定要上,什么课可以睡过去。事实上美国的大学在学生的管理上还是很松散的,虽然绝大部分课都要签到,但如果你真的学得好应付的过去,这些规则并不是这么严。

以上就是关于32美国大学的阅读和写作到底有多可怕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美国文科大学生的阅读量】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1278858.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874秒, 内存占用2.01 MB, 访问数据库26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