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

 2025-02-01 04:39:01  阅读 621  评论 0

摘要:皮亚杰认为,感知和运动的分化是一个突然发生的事件,它不涉及适应的任何过程;而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存在着适应的任何过程。参考资料.1.石伟平等编著.《发生认识论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第2版,第2章.2.石伟平,李文馥编.《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

皮亚杰认为,感知和运动的分化是一个突然发生的事件,它不涉及适应的任何过程;而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存在着适应的任何过程。参考资料.1.石伟平等编著.《发生认识论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第2版,第2章.2.石伟平,李文馥编.《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年.第1章.3.石伟平编著.《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年.第1版,第2章.4.石伟平.《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第1版,第2章.5.石伟平编著.《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年.第1版,第3章.外部链接.

兼任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 IAACS)主席;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课程研究: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会刊》(Transnational Curriculum Inqui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编委。1993年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获得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获得比较教育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于曲阜师大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于华东师大破格晋升为教授。现已出版学术论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译著5部。学术论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等。所承担的主要课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堂教学重建研究;东西方课程哲学的比较与会通研究。

一、主要经历

如何区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

2011. 6——至 今 :受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1.8——2011. 6: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2002.8——2005.10: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2002.8——2003.6:作为“富布莱特学者”(Fulbrighter),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

2000.5——2003.5:被邀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哈佛大学、美国课程研究促进协会、加拿大阿拉伯塔大学做多场学术报告

1999.10——2001.7: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1995.9——1998.7: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攻读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7.9——1999.9: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教授

1994.9——1996.8: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所讲师

1990.8——1993.7: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所攻读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

1986.8——1990.7:山东省莱芜市北孝义乡中心中学教书

二、主要荣誉

2004年入选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类)

2004年所参与的课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研究”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4年主编丛书“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获国家图书提名奖

2003年专著《经验课程论》、《课程与教学论》获上海市教育科学一等奖

2003年主编著作《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获中国图书奖

2001年被评选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

三、目前正主持的课题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项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西方课程哲学的比较与会通。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东西文化与课程理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基础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基于儿童经验与生活的教材开发研究。

四、主授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东西文化与课程理论

课程改革专题研究

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五、主要学术论著

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张华、李雁冰等著:《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张华等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张华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丛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六、主要学术译著

[美]威廉 F. 派纳、威廉 M. 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 M. 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主编,张华、仲建维、宋时春译:《“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著,张华等译:《“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 学论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帕特丽夏·F.卡利尼著,张华等译:《帮助学生强壮起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小威廉 E. 多尔、诺尔·高夫主编,张文军、张华、余洁、王红宇译:《课程愿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华主编:《研究性教学译丛》,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参与撰写的著作

撰写《多元文化与教育》,3万字,载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撰写“第九章? 国际化时代道德教育的课题与展望”,4.4万字,载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撰写“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本质”,3万字,载钟启泉、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撰写“创新教育本质论”、“‘重点学校’的消亡与‘特色学校’的回归”两章,载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撰写“第二章? 世界高中课程发展报告”、“第五章?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理念与目标”,载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Hua Zhang and Qiquan Zhong (2003). Curriculum Studies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William F. Pinar (ed.) (2003).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urriculum Researc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如何区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zhishi/1230880.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875秒, 内存占用1.99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