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 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地开始了办学历程。1992年列为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1995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11年,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宁波大学;2012年成为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海内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大量帮助和广泛支持,经过几代宁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目前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宁波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学科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十一大门类,设有21个学院,建有7个省一流A类学科、6个省一流B类学科、2个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据ESI公布的数据,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含工程硕士领域),75个本科专业。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6317名(其中科学技术学院9825名),各类研究生6099名,成人教育学生19255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2650余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600余名。现有正高职称人员369名,副高职称人员774名,博士学位人员936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共享院士5名、加拿大两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人才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名,国家、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3名,省特级专家1名、省“千人计划”8名、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
学校坚持“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拥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项;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精品公开视频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2门、“十二五”期间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2015年专业竞争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位列第88名,研究生教育质量进入全国百强行列。学校是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学生就业率位列省属本科高校前列,是“全国就业工作典型高校50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内五大创业教育模式之一。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注重学术和科技创新,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个、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8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文化创新团队1个。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项的全面突破;社科研究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10%行列;获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有效发明专利量列全国高校前50名。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已与60个国家16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拓了中澳MBA、中法旅游管理本科及硕士、中美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中加汉伯项目、ACCA/CGA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了国际工商管理全英文大类,建有10个本科和3个硕士层次的国际化专业;与冰岛大学、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具备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公派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各类在校留学生2400余人,其中学历生1471人。
学校与港澳台交流日益频繁,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了校际学术以及学生交流与合作;与台湾辅仁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20所台湾高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1993年,首开两岸大学生交流互访先河,甬台两地大学生互访23次;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的甬港两地大学生互访研修活动被列为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
学校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占地274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90.2万平方米;2015年,启动新建宁波大学梅山海洋科教园和慈溪校区,新增办学用地1400亩,在建工程面积47.3万平方米。学校建有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拥有1家直属附属医院、7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和8家教学医院。
今天的宁波大学,正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级附属医院。在武书连的2011年中国大学总排名中,我校总体排名第103位,其中理学第91名,工学第87名,经济学第59名,法学第55名,教育学第26名,文学第46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5000多名,各类研究生3400多名,外国留学生近200名。设有19个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共覆盖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共覆盖近150个硕士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领域),71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9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19个,省级精品课程39门。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多名,其中专任教师1300多名,具有正副高职称人员102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享院士4名,入选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4名,入选国家、省突出贡献专家3名,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7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名,入选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8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111”引智计划试点项目。
●学校拥有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部省市各级各类重点学科57个,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17个,部省市各级各类人文社科基地5个,学校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第二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等科技大奖。武书连的2011年各大学获奖排名(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我校排名第88位。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实施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教育成果一等奖的奖项,得到了国内专家的充分肯定。2008年起学校实行按大类招生,学生入学第一年在阳明学院接受大类教育,按大类培养,一年后分流到相关学科性学院继续专业学习。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训练四年不断线,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通识教育四年不断线,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宁波大学】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