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异想天开,张罗了一个线上书院——弘毅乐学书院。作为一名读书人,忝列其间,好为人师。
比如,为教师们校阅文字时,总要不得不多说几句。于是,常常说这个要提高境界,注意“大学”涵养;又转过脸提醒那个需修养文字功夫,扎扎实实在“小学”上。
或许,别人会以为一定特别享受此种感觉,其实不然,心里头战战兢兢的,我确实是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惶恐!
由于“小学”和“大学”这一对词汇,现在已经变得非常具象了,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意思——于今人而言,绝大多数人不太熟悉,所以,特别容易被今人误解成读念小学、读大学。
那么,该怎么解释才能清楚而简白呢?
虽然,因人而异,之前曾经为人解读多少次,也都说的过去,但是今天翻阅到多年前在北师大校园拍下的一个石刻照片,恍然有悟,觉得自己可能找到了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说法。
现在,我的解读是:打好“小学”的基础,保障您看到这八个字,一目了然,至少认识之,知道写的是啥;而“大学”的功夫,无非是帮助您正确地理解这八个字,对其深刻的意义可以本质和积极地把握,并可以在生活中,不走样、不跑偏地笃行之。
请多多指教!
师大铁陀于西澳2020.11.01
小学: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扩展资料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到了商朝,称为"序",到周成为"庠"。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时就有小学,在此前称为下庠、西序、左序。此后名称也不一。官学比如有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有书馆、乡塾等。
现代人先读小学,而后是中学,然后是大学。古代人也是先读小学,然后就进入大(太)学,那时还没有中学这一概念,也没有这一级学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小学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学穿越到古代,让我们看看那时的大学和小学究竟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大学和小学出现在西周的国学中(这是以有文献记载的成系统教育制度的时代来看的)
国学属于西周的中央官学,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所设立。
大学和小学是国学按当时的入学年龄和程度划分的两级。
即:大学的入学年龄是15岁以上,小学是8-15岁。
其中,大学的设立在天子和诸侯中是不一样的。
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其中,位居中央的称为“辟雍”也称太学,四面环水,体现出“众星捧月”之感。其他四学按东南西北依次为东序、成均、瞽(gu)宗、上庠。
而诸侯所设的大学则规模比较简单,且仅有一学,称为泮宫。它并不是四面环水而是一面环水,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学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即诸侯必须比天子降一级。
与现代相比是不是大相径庭呢,不过我觉得在年龄和程度上还是有些相似之处的,虽然现代的入学年龄不是按这两个等级来区分,但我们还是按年龄的增长与学习程度从小学升入大学的,尤其是在程度上。
文/曦玥
以上就是关于大学与小学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大学与小学】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