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2024-12-26 23:21:01  阅读 390  评论 0

摘要:我们知道,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不仅有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已经成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使

我们知道,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不仅有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已经成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特点都得到发展。 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雍也》:“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都应该做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样孩子才能正常成长。

首先,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要认同因材施教的要求。从教师与学生关系角度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要求等。只有在师生关系上“目中有人”,教师才能因材施教。美国在1982年出版的《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就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的教学方法。”18世纪末德国出现的泛爱主义教育流派在教育中注意启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特性。因为较好得做好了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因为厌学而逃学的孩子相对也较少,西方教育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再成功培养其创造力。所以,到了大学时代,当中国的教育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西方的教育却正是如日中天的黄金时代,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学真的大有所成。”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和艺术家,教师劳动本身就应充满创造性,针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特点,就要做到精雕细刻、因材施教。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有待发展的人。教师必须从观念上认同受教育者是个独立而自主的个体,重视个体的学习过程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育人和教学。教师应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所有学生相同的机会。这既是因材施教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榜样。不管是笨学生还是聪明的学生,漂亮的,或不漂亮的,他们都希望被关注和被尊重。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根据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在比较愉悦和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因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之以法,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能力。

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再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也应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布置同样的作业,学生在教师面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到有针对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个性和知识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就要考虑到教学的梯度教学策略,构建学生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间的适应度。教学过程中,使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一丝不苟、因势利导、持之以恒;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点,找出相应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老师所教的知识,学生到底掌握了几分,要充分发挥教学系统的反馈功能。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数量和难度也应有所考虑,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但不能指定学生做什么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层次的作业。

总之,我们今天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在昨天的例会上,我校胡会霞老师在一周一次的“教师论坛”中做了发言。她首先让我们观看了一段董仲蠡老师《教育的意义》的演讲视频,看后我们深受震动。张鹏涛校长在最后的总结中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每个老师都要认真思考一下。”

要想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必须知道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很多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语录”。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仿佛一切都让我们变得浮躁了,什么都可以浮躁,唯有教育不能浮躁。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这里的“立人”就是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我觉得这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健全的人格,即使你再优秀,也是“高智商”的畸形儿。可惜的是,很多人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本末倒置。认为“只要学习好,一切都会很好。”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有很多人成绩优异,却道德败坏,人格沦丧。从岳家鑫到马家爵再到林森浩……这些人给我们留下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教会孩子们做人、做事,就是让他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我们不能一味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学校和教师的身上,否则怎么会有“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流传于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母亲,才有了后来的“亚圣”和“抗金名将”。社会、学校、家长都负有教育孩子做人和做事的责任。每个人都要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但有很多的父母没有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责任,老师就是“万能钥匙”,只要把孩子丢给他们,就一切ok了。“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你要让他好好学习呀!”“老师,我家孩子在家不睡觉,说他,他也不听,你说说他,他听你的话!”“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你该打打,该骂骂!”“老师,……”在这些家长的眼里,我们老师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可是一旦你真的按他们说的“打了,骂了”孩子,你就倒霉了,轻则遭到谩骂、侮辱;重则让你身败名裂,甚至于失去性命。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教出一个品德健全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孟子曰:“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其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我们要教育孩子用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为人着想,乐于助人。只要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就会让他们待人有礼,心存博爱,从而与人和谐相处。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我们不能一味地培养考试机器,培养高分低能甚至没有基本生活能力的人,必须让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叫G。她学习还行,就是个性太强,喜欢强迫别人听她的话,如果不听她的,她就生气,然后很长时间不和你说话。我们班有一少半的学生都有被她冷落的遭遇。最后我们班大部分人都不想搭理她了。她就是典型的不会与人相处。

教育的目的是尊重生命。上周我们班王子成的妈妈给我拿来了她儿子的一个练习本,本子上写着很多不堪入耳的话。有几句是王子成写的,其他的全是我们班另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杨子舰写的。写的有:“ba bi,我要杀死你!”(ba bi,不会写,他就用拼音代替!他不喜欢看芭比娃娃的动画片,所以想杀死她!)“xxx,我要杀你!”“xxx,你的~~~”(这句话实在不雅,我说不出口。)满满一个本子都是这样的语言。我深感震惊,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有这样暴力和不健康的想法呢?

还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把刚栽好的花木从花坛里拔出来;刚涂好的墙壁被他们画得乱七八糟;站在刚刚吐苞的桃树上肆无忌惮地摘花苞……这样的行为屡见不鲜。

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视动物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满口污言秽语,动不动就砍呀杀呀的,这个学生即使再优秀,也不会惹人喜欢。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花、小狗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孩子学会学习。要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仅学会考试技巧,而且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要保留住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他们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对孩子来说,好的教育方法,远远的超过知识的传授。

总之,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2017.5.20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735165.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419秒, 内存占用2 MB, 访问数据库24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