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主要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承担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一、单位沿革及职责任务
197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由沈阳军区工程兵第307团、兰州空军工程兵第12团、第二炮兵工程兵114团改编、扩建并抽调各省地质局部分技术骨干组成“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建制为3个支队、12个团,共16700多人。
从左至右:总工程师李文鹏、党委书记康战、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侯金武、副院长田廷山、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徐万忠
197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基建工程兵成立“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指挥部”(军级编制,院本部的前身),集中指挥水文地质普查部队,直接领导3个支队及所属15个团。业务技术归口于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主要承担全国高原、森林覆盖区、沙漠腹地和边远地区198万km2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
1983年,根据中央军委撤销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的命令,水文地质普查部队被撤销,组建为“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指挥部”,直属于原地质矿产部,下辖3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呼和浩特中心、兰州中心和成都中心)及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904大队、906大队、908大队、909大队和915大队)。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边远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任务,承担部分跨省区、跨流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及干旱缺水地区的找水打井任务。
1988年11月,经原地质矿产部研究决定并报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同时加挂“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牌子,直属于原地质矿产部,管理原有的3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和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工作,承担环境地质研究和技术方法研究任务。
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决定由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机关、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办公室和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合并,组建“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直属于国土资源部。2000年8月,更名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3年3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加挂“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和“中国国际地下水模型中心”两块牌子。
2005年1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职责的决定》,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由国土资源部直属的事业单位变成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事业单位;
2、007年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三定”方案》,明确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九个方面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1.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与管理;
2.承担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和综合研究,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持和服务;
3.开展全国地下水监测,承担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矿山环境、地热等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
4.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接收、汇总、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
5.开展相关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6.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7.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经营工作;
8.受局委托,对省级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9.承担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内设机构及人员情况
(一)内设机构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共有内设机构21个,其中综合管理部门6个,技术业务部门12个,其他部门3个。综合管理部门有办公室、财务资产处、地质调查与科技外事处、技术装备处、人事教育处、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室);技术业务部门有综合研究室、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地下水调查监测室、矿山环境与国土整治室、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室、信息网络室、期刊编辑室、科技情报资料室、三峡地质灾害监测室、地质灾害防治室、地质环境咨询评估室;其他部门有离退休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物业管理部、门诊部)、西峰寺培训中心。
(二)人员情况
截至2008年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共有在职职工179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有164人,其中,博士26人,硕士39人,大学本科69人。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有168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0人,高级工程师46人。有4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机构设置
三、主要成果和服务
30多年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共承担完成了近千项水工环地质工作领域的调查(勘查)监测任务和50多项国家和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其中有2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七五”至“九五”期间,组织完成了国土近1/3陆地面积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牵头完成了“我国重点地区与重要城市的地下水资源保证程度与环境地质论证”,承担完成了数十个大型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勘查和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选址论证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编制了我国第一代《中国环境地质图系》和“分省地质灾害图集”,承担了“长江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的综合勘查与治理”,开创了我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先河。
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华北地面沉降调查监测与综合研究”、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等重大项目;组织实施了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项目,率先启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开展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和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完成了以“1:20万全国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代表的信息化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1999年以来取得的成果与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
组织完成了全国1:50万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基本查清了全国陆域区域地质环境状况,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成果
组织开展了全国164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综合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全面展示了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协助地方政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负责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方法研究,2003年率先启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并在全国有山区丘陵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地级市和县(区、市)得到推广,提高了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
2003年4月7日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签署《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
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四川雅安、云南哀牢山等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在我国南方典型低山丘陵区和陕北黄土地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示范,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
基于北斗通信卫星系统的四川雅安峡口滑坡多参数实时监测
哀牢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位移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点标示牌
在开展三峡库区19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模型,构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每年汛前、汛期和汛后,委托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对全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日常巡查巡测,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的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及时采集地质灾害动态数据,定期对地质灾害灾情进行分析总结,撰写季度报告、半年报告、年度报告和重大地质灾害快报,通过网络发布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及时反映地质灾害状况。
组织开展了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建立了以地下水动态监测孔、孔隙水压力孔、基岩标、分层标、GPS基准站和GPS观测墩为主体的监测网络,初步实现了对华北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的有效监测。
年度地质灾害灾情分析图件
完成了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等数十项国家重大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与设计等工作,评估油气管线总长度约4.2万km。开展了重大油气管线工程重点地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为国家重大油气管线工程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地下水调查与监测
协助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完成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查明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环境状况,为国家水资源宏观规划、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中国-荷兰合作项目“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北京平原区、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山东济南岩溶泉域三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水位和水质监测网优化设计、监测设施保护、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监测信息管理与实时发布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法,为我国相似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提供了示范,为推进全国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与发布的现代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开展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正在组织开展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工作。
研究区边界条件概化图
华北平原地下水数值模型剖分图(第一层)
浅层含水层渗透系数分区图
深层含水层释水率分区图
常年委托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完成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的长期(常规)监测任务,保持了监测数据的连续性。根据国家级地下水监测数据,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监测资料,每年对全国地下水状况进行分析,按年度逐年编制了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地下水水位、水质的总体变化情况,为国家实施地下水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地下水监测示范区监测孔保护装置
地下水监测示范区自动化监测与传输设备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年度地下水动态分析成果
(三)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
组织完成了全国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共调查矿山117291个,面积581.9万hm2,基本摸清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查明了我国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
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
完成了吉林省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启动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评估与监测示范,为逐步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静态管理向动态监控转变奠定了基础。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成果
(四)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组织完成了全国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数字化1017个图幅,建成全国性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成是我国水文地质事业和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将在我国国土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了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库,开发了完善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发布系统,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发布地下水监测信息,基本实现了地下水监测数据资源的社会共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数据库,开发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数据库管理与网络发布系统,初步实现了日常数据的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分析与发布。
建立了全国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1:5万重点城市和经济区水工环地质空间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发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系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资源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地下水监测信息采集与处理服务系统、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其中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成果取得了三项国家专利。
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数据库管理与网络发布系统界面
野外数据采集设备
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实况
建立了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地质环境监测预报信息,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日均浏览量超过2000人次。
(五)战略规划研究及决策支持与服务
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与科学防治对策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西北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战略研究”、“中国可续发展水工环地质工作战略研究”、“中国地下水保护战略研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水工环地质调查部署战略研究”等战略规划研究课题;积极撰写有关我国地下水环境状况和对策建议的材料,参与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起草、专题研究和论证材料的编写工作,承担了《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等水工环地质领域的专题研究和编写工作,起草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等规划和规程规范;参与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组织编制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安全保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指南》、《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成功实例汇编》、《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等;从2001年开始,每年代国土资源部编制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并在人民日报和中国地质信息网上发布。上述工作在为国家、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宏观决策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支持。
(六)地质环境调查领域拓展
在浙江杭嘉湖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了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开展了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及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调查。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1 引言
2013年5月15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发生泥石流险情,体积18.7×104m3,为中型泥石流。由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地撤离了167人,成功避免了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
2 地质灾害特征
2.1 泥石流区地质环境概况
2.1.1 地形地貌
泥石流所在区域地貌为中低山地貌,山体高程500~1000m,相对高差300~800m。坡面坡度多为30°~50°,坡残积层厚度2~8m不等。冲沟比降大,有少量悬谷及跌水,横断面呈“V”字形。山顶多为草本植物覆盖,山脚部位有乔木、灌木,植被覆盖率为50%。
2.1.2 地层岩性
泥石流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中统信都组(D2 x)和第四系坡残积层。泥盆系中统信都组(D2x):紫红色粉质砂岩,风化强烈,岩体破碎,强风化层厚4~8m,主要裂隙有两条:①20°∠72°,②270°∠32°,岩层产状310°∠26°。第四系(Q):为坡残积含碎石粉质黏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厚2.0~8.0m,坡脚较厚,分布于山体的坡面表层。
2.1.3 地质构造
泥石流区西北面约2.5km为栗木-恭城断裂,受该断裂影响,泥石流区一带粉质砂岩岩体破碎,风化强烈,强风化层厚度较大。
每处坡面泥石流堆积物量约1×104m3,总量约为18.7×104m3,最小的为2000m3,最大的达40000m3,见图1-图3。
图1 坡面泥石流远景
图2 泥石流掩埋房屋
图3 龙虎乡龙虎村古寺村一组湾泥石流
2.2 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和综合分析,泥石流灾害产生的原因与所处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当地降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泥石流区所在的地貌为中低山地貌,山体高程500~1000m,沟谷或坡脚标高180~210m,相对高差300~800m。山体坡度为30°~50°,为山体崩滑提供了成灾的临空面,为泥石流产生提供了地形条件。泥石流区上覆第四系坡残积层,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厚2.0~8.0m。下伏泥盆系中统信都组(D2 x)紫红色粉质砂岩,岩石风化强烈,岩体破碎,透水性良好,风化层厚4~8m。当时的降雨量为320.1mm,为特大暴雨。大量的雨水短时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到松散的坡残积层孔隙中及强风化粉质砂岩岩层裂隙中,使松散土体及强风化粉质砂岩湿润饱水,在高陡处边坡易发生失稳滑崩,滑崩物随冲沟水流形成坡面泥石流;部分坡面滑崩物冲入沟谷,沟底物质受冲击发生再搬运,这些物质混合洪水,沿冲沟高速运移,形成沟谷泥石流。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恭城瑶族自治县已于2006年完成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建立有群测群防体系,制定有县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旦有地质灾害险情出现或接到橙色及以上级别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当地政府能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此次坡面泥石流发生的龙虎乡一带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之一,当地曾经开展过相应的地质灾害知识普及教育。
2013年5月15日16时30分,恭城县一带连续3天的累积雨量不大,且预报未来24小时的雨量也不大,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为:恭城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级属于蓝色预警区内。预报预警值班人员跟踪雨情的变化,至23时,发现恭城县北部栗木镇降雨量为28.8mm,龙虎乡降雨量为54.4mm,同时恭城县气象局也发出了暴雨橙色预警,总站预报值班人员立即与气象台取得联系,了解实时雨情,得知至15日23时,龙虎乡一带的雨量达106.6mm,雨量已达到大暴雨级别,因此,结合这一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预报人员于23时10分,对恭城县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追加发布预警信息,将恭城县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升为**预警。预报值班人员继续密切跟踪雨情变化,至5月16日0时,龙虎乡的累积雨量为161.7mm,至16日0日50分,恭城县龙虎乡累积雨量超过250mm,鉴于这一情况,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再次发布追加预警信息,并及时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沟通,将恭城县龙虎乡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级升级为橙色预警,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2013年5月15日晚11点,恭城县国土资源局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乡镇国土所地质灾害信息员密切注意雨情,并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强监控。
2013年5月16日0时50分,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将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一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级升级为橙色预警的信息后,桂林市国土局地环科立即电话通知恭城县国土资源局,确认落实对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的巡查、排查工作。恭城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立即赶赴龙虎乡,与乡政府工作人员一起,组织、动员易发区和高陡边坡隐患点居民进行有序撤离,共撤离了167人。
5月16日凌晨1时至3时,受强降雨影响,龙虎乡龙虎村一带发生大面积的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共有17处坡面泥石流,冲毁房屋21座,由于被冲毁的房屋内的人员已提前撤离,没有造成群死群伤事件,本次地质灾害事件得到成功预报避险。
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后,泥石流堆积区掩埋的公路、村道部分已经被清理。掩埋的农田、果园已逐步清淤、恢复种植。本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时准确,成功撤离的人员得到当地政府的妥善安置,广西国土资源厅立即布置对泥石流区进行详细的专门调查,并安排应急治理经费500万元对泥石流进行应急治理。
5 经验与启示
本次地质灾害能够成功预报和避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1)当地县政府及时启动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部门间多方协调,依照预案有序地组织易发区和隐患点居民撤离。
(2)信息保持畅通,及时通报雨情,保证了预报人员及时掌握实时雨情变化,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能根据实时雨情,结合预报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时地做出相应调整,追加发布预警信息,有效避免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人员能随时掌握雨情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希望通过政府协调,实行信息共享,让预警预报人员可以自由地登录到气象、水利、水文等部门的雨量监测自动平台,及时地获取雨情变化数据,从而能及时地追加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3)预警预报工作人员时刻坚守工作岗位,密切关注雨情变化,及时掌握实时雨情数据,结合地质环境条件,为预警信息的及时修正并准确发布提供了保障。因此,汛期实行预警预报人员24小时值班十分必要。
(4)今后市、县一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应朝更精细化方向努力,细化到乡镇一级或具体地质灾害易发村屯、隐患点,为地方政府组织群众应急避让和开展救援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