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交管部门发布消息,北京217处路口电子警察功能升级,斑马线不礼让行人将被罚,引发网友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一、表明看法
礼让行人,不仅体现司机个人素养,更是法律法规要求。因此,司机应该做到礼让行人。
二、礼让行人的法律保障
(1)《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2)公安部123号令:对机动车行经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的违法行为处罚款200元,记3分;对于行人闯红灯等行为将处10元罚款,对于翻越道路隔离设施的处10元罚款,机动车辆行经斑马线应主动礼让行人。
三、礼让行人存在的问题
1、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薄弱。
目前,大部分驾驶人知道机动车需要礼让斑马线,但有些驾驶人对行人、电动车、三轮车等无视交通规则横穿马路、在行车绿灯亮时还要不要礼让斑马线内行人是否需要礼让也提出质疑,甚至认为机动车在斑马线上正常行驶时发生交通事故,应该由行人负全责,不礼让斑马线,横生险象。
2、部分驾驶人对礼让斑马线意识不高。
部分驾驶人认为机动车在行人横穿斑马线时如果不是很多人不需要停车让行,特别是在绿灯亮起正常行驶时更不需要礼让,反而认为行人应该遵守交通规则、遇车止步。
3、部分行人过斑马线不遵守交通规则。
有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乱闯斑马线的男士:红灯亮了为何还过斑马线?该男士却振振有词:法律规定‘礼让班马线’,机动车不敢撞我;就是撞着我,驾驶人要赔钱的。但不是每一次机动车都能避让或能避让得过行人,否则就造成车祸,后果就不像这个男士说的这样轻松了。
4、部分驾驶人过斑马线有路怒现象。
在城市交通繁忙地段,一些机动车常因一两个行人慢慢悠悠通过斑马线而不得不停车礼让,有时两三分钟内寸步难行,驾驶人对此非常不满,情绪激动出现路怒,驾驶人、行人各不相让,造成交通阻塞。
四、不礼让行人的原因
1、宣传不到位。
开展的礼让行人活动宣传只则重于要求机动车礼让行人,而对行人过斑马线时要按照交通规则行进没有很的好宣传,致使一些群众认为无论红灯、绿灯,只要人过斑马线,机动车都得让,造成了一些行人无视红灯亮起硬闯斑马线;而机动车驾驶人认为他是正常行驶,无需避让,引起交通乱象。
2、安全意识薄弱。
一些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的到达目的地,而不是行车安全,即使有些小违章也无所谓,更不用说礼让行人;而一些行人也是想尽快通过斑马线,是不是绿灯全然不顾。在这种意识之下,只要机动车驾驶人做到礼让斑马线是很有难度的,互不相让、事故时有发生。
3、处罚不公道 。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对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可以当场进行处罚。现实中,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存在普遍性,交警对这类交通违法的处罚执法难度较大,交通高峰期时根本没有时间处罚,使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通过斑马线屡禁不止。
4、管控率低。
随着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道路通车里程的飞速增长,任务也较为频繁。交警部门的警力严重不足,管了国道省道,又管县道村道,而难以应付处理班马线违法行为。
五、如何更好的推进礼让行人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文明交通。
礼让行人绝不只是机动车的事,也需要行人的相互配合,我们要加强向行人宣传正确的通行方式,在通过斑马线时,先确认是人行绿灯,然后快速、安全通过,不得在斑马线上逗留。加强对机动车驾驶人礼让行人的教育,提醒驾驶人在行车中要提前观望前方斑马线交通情况,发现有行人或非机动车横穿斑马线时,减速慢行并做好停车准备,确保在斑马线前停车礼让行人,杜绝因车辆不文明行驶引发交通事故。
2、改革勤务模式,严惩交通违法行为。
改革勤务模式,提高路面的见警率、管事率是及时劝阻、查处斑马线交通违法行为、保证交通畅通的有效措施。合理安排警力。强化重要区域、重点路段、大型路口的机动车、非机动车斑马线交通秩序管理。改变只有上班时间进行路面巡逻的执勤方式,实行白加黑的工作制,及时劝导、纠正斑马线交通违法行为;对轻微不礼让交通违法行为以教育为主,对不礼让斑马线交通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绝不姑息。
3、加大保障力度,形成齐抓共管。
整合管理力量。交警、交通、城管和教育等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发挥优势、齐抓共管,切实提高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增加人员编制。针对交通管理警力不足的现状,适当增加交通管理人员编制,同时,交警部门要加强交通执法队伍管理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尤其要增强现场执勤和处置交通拥堵的能力。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交通管理、保障机制,增加安装高清监控,通过监控抓拍的方式对违法者进行处罚,通过科技手段,在没有警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取证、查处,让不礼让斑马线的驾驶员无机可乘。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公考面试题:礼让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