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

 2024-12-25 07:54:01  阅读 370  评论 0

摘要:背景链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于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及与其相农业文化遗产关的景

背景链接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于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及与其相农业文化遗产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此后,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发掘本国的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农业文化遗产遗存分布广泛。2004年,我国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专门设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正式开展,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遴选与保护机制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了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计118个项目入选。世界范围内进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50个,我国共有15个项目列入其中,位居世界第一。

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

2019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当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新一任总干事。屈冬玉曾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拥有遗传育种博士学位,曾凭马铃薯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工作获“世界马铃薯产业杰出贡献奖”。中国人执掌这一国际组织,其大背景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农业农村、扶贫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8个红手印”的“生死契约”,到浙江省凭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拿下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这中间的艰辛探索、攻坚克难都在时间簿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提出观点

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到现在的活态的农业文化系统,不仅生态和经济价值高度统一,而且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最终实现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权威论述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

价值意义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对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于2005年6月第一个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青田县通过对稻鱼共生系统、传统农耕生产方式、“青田鱼灯”等民俗活动及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带动了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有机无公害的稻鱼共生产业得以推广,青田稻鱼米和青田田鱼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近年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这一品牌每年给当地带来总产值2亿元以上,实现了农民增收,有力推进了当地乡村振兴。此外,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很大一部分位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重点村,不仅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而且民俗文化多样、人文景观丰富,如果得到善待和重视,可以有力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综合分析

从本质上说,“直播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或“体验经济”的延伸。主播个人的影响力、感染力,让消费者对其推荐的产品有着更高的信任度;而即时性、互动性以及社交化的消费场景,又给消费者带来了更便捷、新鲜的购物体验,这样的特性更容易吸引用户,但也更容易藏匿问题。

互联网行业有个“三角形框架”,即服务用户的“产品”、留住用户的“运营”及转化盈利的“流量”。从这个模型出发,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成功与否往往系于流量。可以说,流量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业转化价值。但从实践来看,如果直播平台唯流量是从,只顾流量热度、内容热度,不顾质量、不负责任,就会滋生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言行,冲击法律与道德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直播平台需要来一场聚焦责任感、价值观的“质量革命”。

看规模,据《2020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聚合内容创作者的多频道网络(MCN)机构数量已超2万家;据第四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看特点,直播平台内容同质、功能相似、特色模糊等现象明显。可以说,不少直播平台往往低水平入门、低质量竞争。平台数量多、用户规模大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网络直播的发展活力,但人们更期待去粗取精的发展质量。

参考对策

以设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为抓手,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继续分阶段有步骤开展全国农业文化遗产专项摸底普查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使相关保护区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既要将和传统农业生产休戚与共的田地、水系、山林等自然环境以及构成农耕文化区有机整体的房屋、道路、交通等人文设施与景观列为保护对象,更要将农业耕作技术、生产经验、劳动工具、精神信仰和特有农作物品种与生物资源,以及因农业生产而形成的风俗习惯、道德价值观念等活态文化纳入保护规划,强调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动态性、适应性保护与管理。

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模式和制度体系。为确保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长效严格的保护机制,国家应出台切实可行的一揽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管理制度应突出“保护为重、活态传承、平衡利益、发展民生”理念,明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的范围和标准;建立以农业文化保护、耕种技术保护、农业景观保护、人文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为评估依据的指标体系;划定遗产开发利用的“红线”,从制度上杜绝为发展地方经济而对遗产区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的可能性。以保障遗产地农民基本利益为前提,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鼓励农户沿用传统耕种技术与方式。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将其有度有效地纳入乡村振兴和旅游扶贫之中,保护与利用并重并用,充分发挥其效益。在具体实施中,必须以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为前提,以遗产地农户为主要参与主体,以提高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为目标,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作为文化资源转化的基本原则,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为中心,依据产业间关联性,通过一系列产业措施和运作机制,使遗产地的经济发展潜力得到释放、生存环境得到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真正将优质资源转化为文化红利。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提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当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尚处于初始阶段,生态补偿资金需求很大,建议国家和省区市财政部门统筹财力,增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预算额度。建立以中央政府补偿为主、省区市地方间横向补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多规划衔接、多部门协调的长效机制,整合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文保专项资金和涉农资金。在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积极开辟新的资金渠道,探索项目、政策、资金、人才智力、技术、实物等多种生态补偿方式。增强农业文化保护地生态涵养区的“造血”功能,实现“输血式”补偿与“造血式”补偿并重并举。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711502.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465秒, 内存占用2 MB, 访问数据库24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