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山西考过的一些考题的整理,希望通过对考题的感知,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
1.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 )。
A.并列的 B.递进的
C.互补的 D.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教书育人是指通过教师教书的劳动方式和途径,达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的目的。教书育人,不是教书与育人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与复合,而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书必然育人,育人必须教书,它是学校教育和教师劳动一件事情、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故本题选D。
2.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和教材以及隐性的价值观、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故本题选B。
3.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说明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 )。
A.先导性 B.滞后性 C.直接性 D.专一性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功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并且十分不容易。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即教育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故本题选B。
4.中小学生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
A.被动的过程 B.乐观的过程 C.能动的过程 D.悲观的过程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特点。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学生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基本表现。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或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
②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
③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所以中小学生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过程。故本题选C。
5.两位亲人同时掉落水中,应该先救哪个?这个常见问题是延伸自心理学家提出的( )的故事。
A.模棱两可 B.矛盾观念 C.进退维艰 D.道德两难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道德两难是伦理学中表示道德冲突和道德困惑的用语,指人们面对复杂的道德情境和交叉性的道德价值网络往往很难分清主次,无法选择,或者说选择任何一种方案都无法满足自己道德上的需求。它常常是同一道德体系内不同道德原则、道德要求之间冲突的集中反映。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而两位亲人同时掉落水中,应该先救哪个?,这时人们面临着复杂的道德情境,很难分清主次,无法选择。所以属于道德两难问题。故本题选D。
二、判断题
1.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也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 )
1.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二者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故本题说法正确。
2.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德育中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要有一定的惩罚。惩罚是通过对学生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进行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内疚、悔恨的体验,进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合理的惩罚能引起学生的认真反思。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做到严慈相济。关爱和严格并不矛盾,严格要求与过分苛求不同,关爱学生也不等于不批评、不惩罚学生。因此,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关爱和严格并举。故题干说法正确。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
3.答案√。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故题干说法正确。
4.地方课程的制定主体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县。( )
4.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根据开发主体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制定主体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地市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与评估执行课程计划,组织专家指导学校制定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方案,为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提供保障,并具体指导学校开发课程。故题干说法错误。
5.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
5.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功能上强调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故题干说法正确。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山西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一)】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