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调查报告

 2024-12-24 15:18:01  阅读 529  评论 0

摘要:立秋是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对农民们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语有云:“雷打秋,冬半收”,每年的立秋时节都有变化有所不同,那么今年的立秋是在什么时候呢 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立秋时间2016年立秋时间:公历8月7日,09:52:58二、立秋简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

立秋是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对农民们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语有云:“雷打秋,冬半收”,每年的立秋时节都有变化有所不同,那么今年的立秋是在什么时候呢 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立秋时间

2016年立秋时间:公历8月7日,09:52:58

立秋调查报告

二、立秋简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三、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四、立秋日期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5,20世纪=8.35。

举例说明: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例外:200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五、立秋三侯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六、未来10年立秋时间

2016年立秋时间:8月7日 09:52:58,农历 2016年七月(小)初五

2017年立秋时间:8月7日 15:39:58,农历 2017年六月(小)十六

2018年立秋时间:8月7日 21:30:34,农历 2018年六月(小)廿六

2019年立秋时间:8月8日 03:12:57,农历 2019年七月(小)初八

2020年立秋时间:8月7日 09:06:03,农历 2020年六月(小)十八

2021年立秋时间:8月7日 14:53:48,农历 2021年六月(小)廿九

2022年立秋时间:8月7日 20:28:57,农历 2022年七月(小)初十

2023年立秋时间:8月8日 02:22:41,农历 2023年六月(大)廿三

2024年立秋时间:8月7日 08:09:01,农历 2024年七月(大)初四

2025年立秋时间:8月7日 13:51:19,农历 2025年六月(大)十四

立秋是很重要的节气之一,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立秋养生,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食俗之四川:

四川东、西部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立秋食俗之山东: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立秋食俗之北京:

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呢 实际上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秋季养生: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 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立秋食俗之杭州:

江南一带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秋季养生: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食俗之天津: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立秋时节的养生知识。

立秋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

立秋时节为什么养生

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

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

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具体地讲,把中医理论中,事物属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类归纳: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人体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种形体(筋、脉、肉、皮毛、骨);五种情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

由此可见,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立秋养生之一、运动调养: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立秋养生之二、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立秋养生之三、饮食调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养生之四、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是高温多雨,天气非常的炎热,让人们感受到上蒸下煮的滋味,酷热难耐,按农村的话来说,“热战三伏,冷在三九”,那这段时间正好是三伏天的时间,8月10日至8月19日就是末伏。

所以这段时间,是在立秋节的前后,正是三伏天最热的时间——中伏,今年的立秋是2021年的8月7日,按农村的话来说,“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到底还要热多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2021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是公立阳秋还是母立秋,怎么进行区别呢?

1、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按民间天干地支来计算,早立秋和晚立秋的最大区别就是按农历来计算,如果是农历的6月立秋就是属于“早立秋”,如果是在农历的7月以后立秋,就是属于“晚立秋”,通过这样一推算,今年的立秋是2021年的8月7日,农历6月29日,立秋时间是14时53分48秒,立秋以后就进入秋天了,通过这样一计算,没有进入农历的7月份立秋,他就属于早立秋。

2、是属于公立秋还是母立秋?

是属于公立秋还是母立秋,还是有几种区分方法,如果是白天进入立秋就是属于公立秋,如果是晚上进入立秋,就是属于母立秋;按入秋的月份来区分,农历的6月份入秋就是属于公立秋,农历的7月份立秋就是属于母立秋;还有一种区分方法就是如果是农历的单号日进入立秋就是公立秋,如果是农历的双号日进入立秋,就是属于母立秋,所以从这些区分方法来看,今年的立秋是农历6月29日14时53分,就是属于典型的公立秋。

二、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

农村的这些俗话俗语,对于指导农村的生产生活,都是具有一定的意义,按农村的这句话来说,如果是属于早立秋的话,天气就能凉爽得早,可以早早地把扇子丢掉,如果是属于晚立秋的话,那么天气还会十分的炎热,让人非常的难受,而且炎热的时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四、今年还要热多久

按农村的这句俗语,按农村的天干地支来计算,今年是属于早立秋,也是属于公立秋,按道理来说,应该天气在进入立秋以后,气温就会慢慢的下降,天气就会慢慢的凉爽下来,如果秋天下雨的话,农村还有一句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10场秋雨要穿棉”,按道理来说,立秋以后天气就会变得凉爽下来。

但是农村俗语,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事物都在变化之中,随着全球的气温变化,全球的气候变暖已成为一种趋势,天气变得炎热,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在我们国家,吐鲁番火焰山的地表温度达到77℃,鸡蛋摊在上面一会儿就熟,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1951年以来,我们国家的气候温度,每隔10年的时间就会上升0.24℃,所以气温都在升高。

前段时间,在国外的科威特,显示的几张就是车灯都被晒化了,交通信号灯的罩子也被融化,那是前几年的事,但最可靠的消息,科威特在6月26日,最高的气温达到53.2℃,而且气温还可能继续升高,到7月份是最热的时间,从这些数据看出来,全球的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已成为常态。

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今年虽然是早立秋,也还是属于公立秋,公秋爽,母秋凶,但是随着全球气温气候变暖,天气还会炎热一段时间,所以说,农村的俗语,还要结合当时的气候特点,气温条件来说才准确,所以今年即使立秋以后,天气还会炎热一段时间,要到9月份以后,才会慢慢的凉爽下来,你认为我分析的对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立秋调查报告】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701525.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529秒, 内存占用2.02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