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科举制

 2024-12-24 12:30:01  阅读 648  评论 0

摘要:一、概况科举制,顾名思义就是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从隋(605年)设置开始至清光绪年间(1905年)才被废除。发展历程:(一)创立: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使得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朝统一全

一、概况

科举制,顾名思义就是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从隋(605年)设置开始至清光绪年间(1905年)才被废除。

发展历程: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科举制

(一)创立: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使得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建立了进士科。

(三)完善:唐太宗时期扩充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首创武举,由兵部主持。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四)改革:宋朝创立糊名制和誊录制,防止徇私舞弊。

(五)鼎盛: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采用八股取士。在乡试之前还有童试,取得童生资格后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院试的第一名被称为案首,俗称秀才,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经选拔后可参加乡试。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乡闱。乡试考中以后被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参加会试的人员是全国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在京师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二月,故称春试或春闱,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参加殿试的人员为贡士,在会试后的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之后进士榜用黄纸书写,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二、重点名词

八股取士:仅限于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考生不能发挥个人见解。八股文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连中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即连续取得解元、会元、状元。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三、例题显示

1.元末高明的《琵琶记》中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描述,该诗句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的()。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

1.答案D。解析:从该诗句中的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可以看出这说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故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与题意不符,故A项不选。察举制是汉朝时期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主要是选拔孝廉,与题意不符,故B项不选;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与题意不符,故C项不选。故本题答案为D。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科举制】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699848.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544秒, 内存占用1.98 MB, 访问数据库24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