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等。
1、顺序性
顺序性指的是个体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个体从出生依次经历的是: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等,再比如经常说的“三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老师教学的时候都是“拼音—字—词—句子—文章”的顺序教学。
每个人都是如此,都具有一定的顺序,而且是不可逆的。顺序性的教育启示是:循序渐进。教师要按照发展的顺序施教。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如:小学生是以无意注意占主导,而初中生是以有意注意占主导。体现出了不同的阶段,注意的类型不同。那就要求老师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学。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高中化都是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阶段性的教育启示是: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方法和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既要分阶段教学,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不同阶段的学生,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与过渡。
3、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同一方面不同速,如:个人在婴儿时期和青春期身高是快速增长的,其他时期都是缓慢匀速增长,这两个时期都指的是身高,即生理方面。二是不同方面不同步,如:王阳明在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但是他能够默背祖父的众多藏书。一般孩子在两岁左右就会说话了,说明王阳明的生理发展比较缓慢。
而他在五岁能默背祖父的众多藏书,说明他的智力、心理发展得比较快。生理慢,心理快,这是不同面的不同步。不平衡性的教育启示是:抓住关键期。也就是抓住个体发展的最佳时期,适时而教,小孩子在两岁时是发展口语能力的关键期,那么就要在此时训练孩子的口语能力。
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比如:记忆力、长相、血型等这些机体结构、形态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
环境泛指我们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外部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包括机遇、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3、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能动作用,其实就是指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一些事物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抉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