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模拟题:植树造林新使命

 2024-12-23 11:09:01  阅读 467  评论 0

摘要:公务员面试中,应变能力是关键点考核的要素之一。但是大部分考生由于刚刚毕业,生活和工作经验都有不足,在面试中常常不知从何谈起,以至于面试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训练考生的应变能力呢?这就需要考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时事、政治、新闻等热点内容进行累积学习

公务员面试中,应变能力是关键点考核的要素之一。但是大部分考生由于刚刚毕业,生活和工作经验都有不足,在面试中常常不知从何谈起,以至于面试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训练考生的应变能力呢?这就需要考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时事、政治、新闻等热点内容进行累积学习。平时多关注热点时事,学习用官媒的角度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增加了许多工作和生活经验之余还能训练自己的政府思维,能够大大改善自己在面试中的优势。会定期归纳总结当下时事热点事件,并用公考角度为大家展开分析,建议广大考生Ctrl+D收藏本页,便于日常学习积累。

热点背景

在新时代,植树造林被赋予了新的使命。2020年9月22日,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而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公务员面试模拟题:植树造林新使命

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超过2亿吨。在2020年的中国新气候行动目标中,确立了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量从45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到60亿立方米的目标。为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工作,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国将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并提出了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的十大主要任务。

模拟试题

2020年9月,中国首次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新时代,植树造林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增加森林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概括、解释话题并表态。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国土绿化取得重要进展,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更是提前并超额完成《巴黎协定》既定目标。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全党全国人民将继续发扬塞罕坝精神,全面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2.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1)背景。

①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②土壤沙化。低降水量地区土壤沙化、盐渍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

(2)意义。

①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水固土、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能够为众多物种提供生存空间,使珍稀候鸟和物种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③助力实现碳中和。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森林碳汇、实现碳中和。

④建设美丽中国。增加植被覆盖面积,美化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3.

提出解决对策。

(1)因地制宜,科学植树。要适地适树,改善树种结构,优选良种壮苗,从源头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并对森林进行分类经营,加强森林培育、管护和病虫害防治。

(2)完善机制,提供保障。要建立建全养护管护制度和投入机制,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其固碳能力。

(3)引入市场,增强活力。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探索可商业化发展的森林经营模式,促进森林碳汇从生态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以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反哺林业建设。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公务员面试模拟题:植树造林新使命】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684651.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720秒, 内存占用1.98 MB, 访问数据库24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