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魂景区是渭南市东雷抽黄灌溉工程管理局利用工程和自然资源,创办的融娱乐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水利生态游览区。该景区位于黄河小北干流中段的合阳县境内,总地域面积12平方公里,自2001年4月规划建设以来,东雷抽黄局坚持走以文化建设带动水利旅游的路子,全面规划景区建设,诠释推介“黄河魂”,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他们积极挖掘景区的人文资源,规划与建设了天亭、河亭、诗经亭、韩信渡军亭、曹全碑亭,极大地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这里是中国最炎热的火洲,这里是中国最干旱的地方,而人类的文明却从未间断。这片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上千年的文化,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它就是吐鲁番。提起吐鲁番,人们总会想起甜美的瓜果,还会想起她悠久和神秘的历史。从考古记录上来看,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水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6.5毫米,蒸发量却达到3000毫米的火洲,是怎样变成孕育无数生命的绿洲的呢? 在中国,坎儿井独一无二。从空中俯瞰,吐鲁番这片干燥而荒凉的戈壁沙漠上,布满了无数神秘的凹坑。这些宛如珍珠般的凹坑错落有致地伸向绿洲,它们的下面是一道道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暗渠,这就是被称为戈壁滩生命之源的坎儿井灌溉系统。一排又一排竖井深入地下,由长度共计超过5000公里的暗渠相连接。5000公里是什么概念?就是长度超过印度从南到北的距离!长度与黄河不相上下!这是一个名副其实超级工程。保守估计,坎儿井掘进1米距离约产生12立方的开挖量,那么5000公里的长度就要挖出超过6000万立方的土石,把这些土石量堆成25厘米厚2米高的墙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有了坎儿井,160公里外天山上的冰川雪水,便得以引至农田和村庄。这项走在技术前列的古老水利工程,如今仍然润泽着这片土地。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山脉东部的吐鲁番及哈密盆地,其中尤以吐鲁番为多。坎儿井之所以能够在吐鲁番顺利使用,与当地特有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吐鲁番盆地是中国的最低点,距吐鲁番市中心以南50公里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仅次于死海的世界第二低地。整个盆地四面环山,北面有天山博格达峰,西面有喀拉乌成山,南面有觉罗塔格山,东南有库姆塔格沙山。从天山山脚到艾丁湖的直线距离不过60公里,但高差却达1400多米。气温高的时候,山顶上的冰川融化,流向戈壁砾石带后迅速下渗,在盆地边缘形成潜水带。而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的钙性土壤,质地坚硬,不易坍塌,这一特点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地质条件。 坎儿井,有四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同时也是送气通风口。一般越向上游竖井越深,间距越长,约有30至70米,越往下游竖井越浅,间距也越短,约有10米到20米。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暗渠,又称地下渠道。一般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在含水层中会汇聚起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至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地下水源顺着挖好的暗渠,引水下流,流出山地区域,进入人们的生活区。人们在挖好水渠,等待暗渠的水流到地面,变成明渠,同时在地表修建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涝坝。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将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用水,就把水送到哪里。就这样,一个无动力吸水设施,一个完整的蓄水、浇灌、维修体系就形成了。 2700年前庄子的《秋水篇》里就有「 ”坎井”这个词汇。考古学家在托克逊县柯尔伽依乡发现了一处水系分布岩画。据考证,此岩画距今已有2000多年时间了。岩画上有一组小圆坑,有规则地排列着,可以看出是掏挖井泉的迹象。最后一个圆坑之后,成了一条小渠向前延伸而去,与现在的坎儿井极为相似。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一书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新疆的坎儿井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其理论依据是得之于《史记·河渠书》,此书记述了汉武帝刘彻曾经命令士卒万余人引陕西洛水到商颜山下,因渠岸不断崩塌,表面引水很困难,于是,便挖掘了许多竖井,使「 ”井下相通行水”,最终使商颜干渴焦灼的土地得到了清凉甘甜的滋润。后来,有考古学家在商颜竟然找到了当年的那一口口竖井。那些2000多年前出现在黄土高原的坎儿井,被史人称为「 ”井渠”。 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阐明了井渠技术西传的时间和路线。公元前一世纪中叶,西域乌孙国内乱,汉廷一面派人告谕乌孙王乌就屠不能擅夺王位,必须尊崇汉王册立的元贵蘼。同时,又命令熟悉西北地理的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师待命,准备应付事变。辛将军深知西北地广人稀,缺水少粮,远征乌孙谈何容易。为了有备无患,他一方面叫人沿疏勒河谷探明路线,建立交通标志;另一方面又令士兵「 ”穿凿卑鞯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卢仑以讨之。”所谓的「 ”卑鞯侯井”,据三国时的学者孟康解释说是:「 ”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涌出,在白龙堆土山下。”据此一解,可以看出,卑鞯侯井与今天的坎儿井几乎完全一样。 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它始于2000多年前,超过5000公里,使用时间超过千年。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而开凿一条坎儿井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堪称超级工程!上世纪50年代末期,全疆坎儿井曾达到1784 条,暗渠总长度约5272公里,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吐鲁番、哈密盆地的坎儿井总长度为3000公里,总储水量达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这些犹如人体血脉的坎儿井延伸到茫茫戈壁,成了戈壁文明得以发展的生命线,孕育出了吐鲁番如玉般的葡萄和甘甜的瓜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源。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因缺钱维修,加上超量开采地下水,很多坎儿井出现淤堵、渗漏、裂隙、坍塌,仿佛被抽走了筋骨血水一样,渐渐退去了往日的 *** ,一天天在减少、消失。2007年4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项止于2011年12月,花时近5年的调查显示:新疆境内遗存坎儿井1540条,只有25%的坎儿井有水,它们开凿年代大多为清代至近现代,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其中吐鲁番市遗存坎儿井1108条。新疆坎儿井研究学会秘书长吾甫尔说,坎儿井虽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现在已找不出年龄超过1000岁的坎儿井了,因为坎儿井也有生命周期,它的诞生和消亡过程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目前存留下来都是生命力较强的优质坎儿井,只要措施得当,这些坎儿井是有可能传承下去的。 探究坎儿井衰落原因,首推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强烈发展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全地区已有的几千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区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占2亿。比较而言,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导致使用率不断下降;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截流后,下游水源便捉襟见肘。已建的柯柯牙水库和坎儿其水库,就对其下游近百条坎儿井直接造成生存危机。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仅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因为今天的短视让这份人类遗产消失殆尽,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2009年,新疆坎儿井抢救性保护加固工程在吐鲁番市拉开帷幕,开始实行掏捞清淤、卵形涵加固、安装井盖等保护工作。截至2019年,加固工程已开展了6期,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对全疆164条坎儿井进行了保护加固——共加固竖井1.57万个,掏捞清淤明渠、暗渠714公里。其中,吐鲁番保护加固坎儿井130条,加固竖井1.37万个,掏捞清淤明渠、暗渠近650公里。加固后的坎儿井,出水量比过去平均增加30%左右。如今,吐鲁番的坎儿井年径流总量达1.78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约13万亩,约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8%、灌溉面积的7%。 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创造的坎儿井,其智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坎儿井可以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用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坎儿井水深藏在地下,可以避免地表层的污染,使其水质纯净清凉。坎儿井的井线越长,沿线竖井越多,汇集的地下潜水就越丰沛。尤其在吐鲁番盆地这样的干燥高温地带,本来就滴水如油,坎儿井的发明有效地防止了大量的水资源被蒸发和流失,这就是坎儿井能保存和使用到今天的生命所在。这个隐藏在戈壁滩生命绿洲的奥秘,一直不断完善的伟大工程,无疑也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见证。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黄河魂国家水利风景区的介绍】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