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法 B.讲授法 C.谈论法 D.问答法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讲授法具有以下优点:
(1)从信息传播的方向看,具有单向性。它不要求学生有对应的互动行为;
(2)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传递信息,利于学生接受;
(3)传递信息的效率高,信息量大;
(4)没有学生数量上的限制;教师可自主控制教学时间,耗费课时少。讲授法因其优点显著,有利于教学,因而成为教师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故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讨论法并非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选项CD,问答法也称为谈话法或谈论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谈话法并非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故选项CD不符合题意。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故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与题干不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选项B,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与题干不符,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选项C,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发表的《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与题干不符,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选项。
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特点中的(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体性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题干中,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均强调教师要做出表率,给学生以好的影响,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故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题干并未体现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选项B,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题干并未体现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选项D,教师劳动的个体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题干并未体现教师劳动以个体形式进行,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选项。
4.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教学活动 B.学习活动 C.认识活动 D.课堂活动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的本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故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属于干扰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B,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不能把教学活动等同于学习活动,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选项D,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因此不能把教学直接等同于课堂活动,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选项。
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绘制了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故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均为干扰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选项。
6.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称为( )。
A.认知策略 B.临近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的分类。根据迈克尔等人在1990年做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种成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也就是说,个体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及其情感体验。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题干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称为元认知策略。故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认知策略是个体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它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地加工整理,分门别类地系统储存。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认知策略的对象为学习材料而非个体的学习过程,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选项B,临近策略,无此说法,不符合题意。
选项D,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和人力资源利用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的对象为外部环境和资源而非个体学习过程,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选项。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的德育规律为( )。
A.直接性 B.反复性 C.长期性 D.导向性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规律。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题干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培养一个人成才需要较长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体现发展的长期性。故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同时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进行学习。间接性属于教学规律而非德育规律,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选项B,德育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题干并未体现出德育过程的曲折迂回,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选项D,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属于德育原则而非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而原则是主观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选项。
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的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即练习成绩保持一定的水平不再上升甚至呈下降的趋势。故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抑制是指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的状态,与题干不符。
选项B,挫折现象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与题干不符。
选项D为干扰项。
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选项。
9.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
A.平行管理 B.目标管理 C.民主管理 D.常规管理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的模式。班级管理的模式包括常规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和平行管理。其中,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选项C,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选项D,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选项。
10.某老师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经常采用表扬、鼓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属于品德教育的(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题干中的表扬、处分等方式均属于品德评价法,故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语言说服法和事实说服法。题干中老师并未采取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选项B,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题干中老师并未树立榜样号召大家进行学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选项C,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题干并未体现潜移默化的作用,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选项。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这些教招历年考题,你学会了吗?】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