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句号
句号是个小圆圈,表示句字意思完,陈述句未要使用,祈使用它气舒缓。
2、问号问号须加有疑处,不看 谁哪为什么 ,只有反问是例外,其他一概不照顾。
3、逗号分句之间表间隔,句内用它意未尽,
主谓、动宾关系明,状语后边作停顿。
4、顿号
句内词语若并列,停顿使用 瓜子点 ,两数相连表约数,中间顿号不能添。
5、分号各项内容分行列,分句之间表并列,其他复句用分号,好把第一层次显。
6、冒号冒号形式两圆点,提起下文与总结,
一个句子用一个,套用来两个应避免。
7、引号
强调、引用、特殊义,引号 关门 作标志,引文末尾怎标点?独立使用放里边。
8、括号句内句外分两种,括号位置不相同,
注释词语紧相连,释句放在句后边。
9、破折号解释、拖音、换话题,事项分承来排列,
解说若在句中间,可以前后都出现。
10、省略号
省略号儿六圆点,句、问、叹号可留前, 等 或 等等 若使用, 六点 不能再出现。11、书名号书报刊物文章名,使用标点 两头尖 ,会议、节日、车船号,可用引号莫纠缠。
可以参照《标点符号用法》。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jù dòu〉符号”: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当前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
例如清代诗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说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古代中文无通用的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辟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
在古人的记载中,《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其实,远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
《增韵》云:“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汉代许慎把标点符号收入《说文解字》[4],收了“、”号,解释:“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标点符号的用法口诀是什么?】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