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两百九十八年。
一、科举制度概述
1、隋朝时期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唐朝时期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科。每年分期举行的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1)唐太宗时期:扩建学舍,增加学员。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
(2)武则天时期:武则天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始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时任用高官(吏部侍郎)主持考试,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
考试内容。
3、宋朝时期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从四书五经取题,强调须以朱熹的集注作为准绳,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二、科举考试程序(明清时期)
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会试和殿试属于一级,都是中央考试。
1、院试: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录取:童生通过岁试,即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2、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秋闱,每三年一次,秋季在省城举行。
录取;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通过者,在省城内举行庆功宴。文科自唐朝起称鹿鸣宴,武科称鹰扬宴。
3.会试和殿试(中央考试)
(1)会试:会试又称礼闱春闱,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乡试后一年春天。
录取: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2)殿试:会试后,贡士名义上再应由皇帝亲自主持。
录取:殿试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一甲只有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为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三甲内的都泛称进士。
殿试录取者设庆功宴,文科庆功宴在宋朝时称琼林宴,明朝称恩荣宴,武科称会武宴。
三、科举制度相关诗作和成语
连中三元/三元及第:指一个人科举考试中身兼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即解元、会元、状元。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赵嘏《残句》
春风得意马蹄尽,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高明《琵琶记》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处。——范公偁《过庭录》
解读对于科举适度的相关知识点,多为识记性的考察方式。题型设置可简单可复杂,总体来说,难度一般。
试题演练
1.(单)我国到了明朝时期已形成完备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
A.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乡试-会试-院试-殿试
C.乡试-会试-殿试-院试
D.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答案D。解析:明朝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科举考试制度,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县级考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是童试的第三级考试,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乡试又叫秋闱,是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称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是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称为贡士。殿试也是国家机考试,由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称为进士。四级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科举制度】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