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2024-12-21 02:00:01  阅读 716  评论 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扩展资料: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新课程中的教师观念与行为

教资考试重难点+记忆口诀,必看!(1)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口诀: 提素 个性 创 两全

2、新课改的教学观

①教学从 教育者为中心 转向 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 教会学生知识 转向 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 重结论轻过程 转向 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 关注学科 转向 关注人

口诀:四个转向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二、学生观

1、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2、 以人为本 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①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②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③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②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口诀:二独一发

4、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①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②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③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口诀: 促进 研究 开 社区 或 四者一社区

2、教师行为转变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口诀:你我他它

四、教师职业道德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含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大内容。

①爱国守法 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②爱岗敬业 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③关爱学生 师德的灵魂

④教书育人 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⑤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⑥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口诀: 三爱 两人 一终身

2、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教师思想行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仪表行为规范、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3、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③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④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以上就是16个教资笔试中常常遇到的知识点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小编将为大家持续更新,记得查看哦!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650337.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429秒, 内存占用2 MB, 访问数据库24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