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鸡兔同笼问题。当时的我恨透了这个题目,因为我根本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后来,我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用这个方法可以很简单的算出这个题目,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同学用一元一次方程计算出结果,让我无地自容。后来我上了高中,但是这个事情我却一直记得,直到我的老师交给了我三个成语让我知道所谓的“学习方法”究竟是什么,让我在今后的日子受益匪浅。那三个成语是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熟能生巧
这个成语不用多做解释,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情做多了就能熟练的掌握。这也是最基础的一步,首先我们要勤奋,就像“鸡兔同笼”问题,只要多练习几次就可以熟练的掌握其中方法。扩展: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一定要勤奋,在开始多付出才能熟练才能有回报。
触类旁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这是网络上给出的解释,如果思维达到这个层面可以更轻松的面对很多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已经不再能困扰你了,就算是把动物换成昆虫,只要知道它有几条腿,就能快速的得出答案。因为你已经知道了这一类事物的解决方法。扩展: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一定要找出事情的规律,做好一件事总结经验,就能做好一类事。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这也是网上给出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达到了这个思维高度我们就可以成功的把很多对手甩在身后!就像“鸡兔同笼”的问题中,我们不但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计算,我们更能想出别的方法:一元一次方程同样可以(当时我们是先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再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为只有更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才能计算出结果),通过思维的跳跃我们能更轻松的应对学习中的难题。扩展: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出同类事情的规律,然后类比到不同的事物中去,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不论老问题还是新问题都能得心应手。
总结: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事情的规律,用规律解决同样的问题,最终灵活的思考问题,从容应对!就像风清扬传授给令狐冲剑法一样,招式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遇事灵活多变不要拘泥死板,这才是做好事情的杀手锏!
解题方法:假设法 ,方程法, 抬腿法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
假设法
假设全是鸡:2×35=70(只)
鸡脚比总脚数少:94-70=24 (只)
兔子比鸡多的脚数:4-2=2(只)
兔子的只数:24÷2=12 (只)
鸡的只数:35-12=23(只)
方程法
一元一次方程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
解得
鸡:35-12=23(只)
解: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
解得
兔:35-23=12(只)
答:兔子有12只,鸡有23只。
注:通常设方程时,选择腿的只数多的动物,会在套用到其他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上,好算一些。
抬腿法:
方法一
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2只脚,还有94÷2=47(只)脚。笼子里的兔就比鸡的脚数多1,这时,脚与头的总数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数。
方法二
假如鸡与兔子都抬起两只脚,还剩下94-35×2=24只脚 , 这时鸡是屁股坐在地上,地上只有兔子的脚,而且每只兔子有两只脚在地上,所以有24÷2=12只兔子,就有35-12=23只鸡。
方法三
我们可以先让兔子都抬起2只脚,那么就有35×2=70只脚,脚数和原来差94-70=24只脚,这些都是每只兔子抬起2只脚,一共抬起24只脚,用24÷2得到兔子有12只,用35-12得到鸡有23只。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著名典型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之中。鸡兔同笼问题,是小学奥数的常见题型。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通常是假设法比较简单易懂一点。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鸡兔同笼问题”究竟带给了我什么?】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