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在备考教师招聘中比较缺乏教师招聘心理学易错题,今天给大家准备了教师招聘心理学易错题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1.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先呈现牛奶再呈现面包,与先呈现电脑再呈现面包相比,前者将面包判断为词的反应时比后者短,这种现象称为( )。
A.天花板效应 B.启动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系列位置效应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效应。
选项A,天花板效应指测验题目过于容易,而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
选项B,启动效应在研究语言自动加工的启动实验范式中发现的一种效应。在典型的启动实验中,首先给被试短暂呈现一个词语(启动词),然后呈现另一个词语(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词是否为词,或者命名目标词。实验的结果是当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某种联系(如语义相关、语音相同或字形相似)较启动词和目标词没有联系时,被试能更快或更好地识别目标词。例如,先呈现护士再呈现医生,比先呈现面包再呈现医生,被试判断医生是词的反应时要快。因此实验时,可以给被试提供一些词语卡片,其中有教师、学生等配对词。比较当先给被试其他词马上给被试看学生和给被试看教师接着给被试看学生之间的反应速度。
选项C,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翻译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教师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选项D,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根据题干描述,牛奶和面包具有联系,能更快或更好地识别目标词,故题干描述的是启动效应。综上所述,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乘坐的飞机在机场降落时,靠窗的乘客向窗外看会发现前方的坠物似于朝自己运动,近处快,远处慢。这种现象被称为( )。
A.线条透视 B.空气透视 C.运动透视 D.对象重叠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选项A,线条透视是指两个或两列线条状的物体,由近处向远处伸展,近处的对象所占的视角大,就显得大些;远处的对象所占的视角小,就显得小些。这种线条透视的效果能帮助人知觉对象的距离。马路的路面,随着向远处伸展变得越来越窄,两旁的树高依次降低,正是线条透视的效果。
选项B,空气透视是指光在空气中传播时,由于空气中的尘埃、烟气的影响,会引起散射,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略呈蓝色或灰色,细节不易分辨,模糊不清;而近处物体则很清晰,细节分明。空气透视可作为判断距离的线索。
选项C,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当我们和外界物体发生相对位移时,距离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觉上造成的视觉效果是有差别的。近的物体移动的快,远的物体移动的慢;近的物体向后移动,中间的物体不动,远的物体向前移动。这种视觉上的差异给判断远近提供了线索。
选项D,对象重叠,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远近的重要线索。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遮住了另一个物体,那么前面的物体就被知觉得近些,被遮的物体就被知觉得远些。
题干描述飞机在机场降落时近处快、远处慢,此现象为运动透视的特征。综上所述,A、B、D三个选项皆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选项。
3.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是建立在他及其同事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中( )是其典型代表。
A.位置学习实验 B.图标学习实验 C.奖励预期实验 D.惩罚实验
3.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他提出了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内心过程。他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产生认识的完形。因此其理论又被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或符号完形论。经典实验包括:位置学习实验、奖励预期实验、迂回学习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
选项A,位置学习实验,托尔曼的位置学习实验是在一架十字形迷津中进行的。实验的被试大白鼠被分成两组。一组为反应学习组,该组被试以无规则的轮换法决定出发点,有时从S处跑出,有的从S处跑出,但总是在向右转弯后找到食物。也就是说,当白鼠从S开始时,食物放在F处。从S开始时食物放在F处。另一组是位置学习组,在该组的实验中,食物被放置在固定的位置F处。如果被试从S开始就得向右转弯才能找到食物。如果从S开始就得向左转弯才能找到食物。实验结果表明,位置学习组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反应学习组的学习效果远不如位置学习组。托尔曼由此认为,动物在跑迷津的过程中学到的不是动作反应,而是弄清目标在什么地方,即目标的位置。动物通过学习,仿佛知道日标的位置,对目标的位置形成了认知性期待。
选项B,图标学习实验,为干扰选项。
选项C,托尔曼认为,个体的行为由对目标的期待来引导。这一观点在延克波1928年所做的奖励预期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廷克波的实验以猴子为被试训练其完成一项辨别任务。实验者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用带有盖子的两个容器中的一个盖住,然后用一块木板挡住猴子的视线。过一段时间以后要求猴子在两个容器中进行选择。结果发现,猴子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能够准确地在装有香蕉的容器中取得食物。然后,实验者再当着猴子的面用一个容器把香蕉盖住,之后又在挡板后面将香蕉取出,换为猴子不喜欢吃的莴苣叶子,并要求猴子取食。结果发现,当猴子再次想从原来的容器中取食香蕉面实际发现是莴苣叶子时猴子显露出惊讶的表情,似乎有大吃一惊的挫折感,它拒食莴苣叶子并向四周环顾搜索,好像在寻找预期中的香蕉似的。当寻找失败后,猴子感到非常沮丧,对着实验者高声尖叫,大发脾气,并拒绝取食。由此,托尔曼认为动物和人类的行为不是受它们行为的直接结果支配的,而是受它们预期行为将会带来的结果支配的。学习是期待的获得而非习惯的形成。
选项D,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项经典的惩罚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C。
以上便是教师招聘心理学易错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教师招聘心理学易错题】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