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的问题,接着我们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然后再来学习一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效性,最后,也是我觉得对教学最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即,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首先来探讨一下第一个问题:一、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的问题1、关注教学实效性首先应该有观念上的转变,应该明确实效不等于成绩,实效性指的是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即:使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发面获得发展。
2、我们谈论的实效性的问题既包括效果也包括效率。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帮助您理解什么是效果,效率及实效性。例如: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学会一些购物的表达方法。最后学生能够完成购物的任务,这就是效果。但是这个效果是花了多长时间来达到的?多少人参与?参与的程度如何?这就涉及到效率的问题。而以上所说的效果和效率可以总称为实效性。
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因素在明确了实效性的问题以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因素。一个活动是否具有实效性呢,在这个活动的设计阶段、材料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活动的反馈阶段,都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如:在设计阶段会受教师的业务水平,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另外还受学生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局限等等;在活动的材料准备阶段,老师掌握的材料比较多,他的视野比较开阔,对材料的鉴别能力比较强,那么他可能会选择一些对活动的实效性很有帮助的材料;在实施阶段,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教师的语言素养等等都可能影响一个活动的实效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即便是同样一份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所实施出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另外,在活动的反馈阶段,教师怎样去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怎样去发现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怎样给学生一些反馈?给学生什么样的反馈?都会与活动的实效性有关系。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因素。1.操练活动存在着大量的机械重复和无意义的操练机械化操练是巩固新授内容的方法之一,但也应该考虑到机械操练的“量”的问题,更应该考虑到它是否带给学生真正意思上的理解,是否操练得有实效。例如:全班有35个学生,教师每人问一遍Do you like football?例如:在操练“May I have a look ”“Sure. Here you are.”的交际用语时,老师手中拿着一样东西,引导学生说出May I have a look 教师回答Sure. Here you are.接着将手中的东西给该学生,还未等学生接过东西,教师就急忙走向另一个学生,让另外的学生继续问,教师继续答,继续做出给的动作,和几个学生这样的对话结束以后,东西还是在老师自己的手里。这不仅是一个无意义的操练更是一个歪曲意义的操练。
2.活动导入拖沓一位教师为了引入“计算机”这个话题,他首先说:昨天我到达这个城市,我很想家,所以我给家里打电话。我给爱人打电话,接着我跟我儿子打电话,电话里谈了一会儿后,儿子说他不想再说了,他要干什么去呢?他要去玩电脑游戏。你们喜欢玩电脑游戏吗?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计算机的话题。
3.Free talk活动流于形式① How are you ② What’s your name?③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④ Do you like English 如果本课的话题是weather,课前就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这个问题Free talk,那是很实用的,表里如一的。但是每节课的Free talk都使用以上这些,也不管本节课的主题是什么,也不去考虑是不是需要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去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那这种Free talk就是流于形式的 。
4.活动的目标不切实际例如:新授cute这个单词时,教师这样进行Look at this cat, it’s very cute.Learn to say cute: c-u-t-e cute ,a cute boy, a cute girl.Spell the word.在这个例子里活动的目标不切实际表现在学习新单词时,不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上,而是过早地要求学生拼写单词。或者有的教师在学习新单词时过早地要求学生学习单词的音标。
5.教师的活动指令不清楚或超过学生水平 Talk about English with your partner.单独看这个活动指令,教师到底想让学生就哪一话题来用英语和搭档交流呢?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Read the story and underline the steps of making a cake.教师的活动指令超过学生水平。
三、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效性的策略1、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的策略n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师要思考和明确通过所设计的活动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活动与教学主题是否相关,活动是否必要,活动是否体现了教育价值等。因此,活动的设计应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如果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节主题为数字的英语课上,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听、说、认读并运用表示数字11-20的英语单词。在巩固环节中,授课教师用了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玩“拍球数数”的游戏。虽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而且也很好地巩固练习了听、说数字,但是却没有培养学生认读能力,所以说这个活动的设计就不太有效。n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实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只有当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时,学生才能够迅速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准确地体验和理解语言,才能真正学会和运用语言。例如:在教May I come in 时,教师可以创设如学生在进办公室、进实验室、到传达室,到他人房间等等情境,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了这句话的语境,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n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新颖有趣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们集中注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学生学习更是如此。儿童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所以课堂上要以“兴趣”为先导,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任何活动在初始出现时几乎都是新鲜的、有趣的,如听声音来猜动物的活动,一、二年级的学生对此活动积极性特别高,能够完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去,兴趣很浓厚,但是如果到了高年级,还进行听声音猜动物的活动,就未必会有好的效果。n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拓展学生思维教师设计的活动应该能促进学生思考,思考就是一种参与,而且是一种很有效地参与。活动应该以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挑战性来吸引学生,所设计的活动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应蕴涵丰富的信息量,使学生在获得、巩固知识的同时,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就感,这样才能得到最高的实效。例如:在学习There be句型时,教师设计了记忆力大比拼活动,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一幅画面:一个房间的各个位置摆放不同的物品。先让学生观察几分钟,而后使画面中的物品全部消失,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请学生凭记忆用There be句型说出房间内物品的摆放及其位置,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同时由于相对性的原因,一种位置关系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达,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地板上放着一个桌子,桌子下面有一只猫,描述猫的位置时,就可以有两种说法:There is a cat on the floor.或者There is a cat under the table.2、提高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实效性的策略1) 学生的有效参与l 参与的广度、密度和深度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应该达到三个度,即广度、密度和深度。广度是指全班同学都要参与,不是某一个学生参与,密度就是指参与的频率。比如说在一个活动中,学生只有一次参与的机会,这个密度比较小。深度是指投入的程度,如果肤浅地参与说上一两句话,这恐怕深度就不太够。教学活动中尤其要注意学生参与的广度,既参与的全体性。《英语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目标追求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在练习What did he/ she play He /She played the piano /the flute /football/basketball.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活动,先请四名同学到教室前面认读单词football,piano,basketball, flute,然后再依次做动作,下面的同学需要认真看,仔细记,然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问答What did she /he play 在这个活动中,无论是讲台下的还是讲台上的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每个学生都觉得“活动需要我”和“我需要活动”,体现了参与的全体性。2) 教师的有效调控相对于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要有效地调控。教师永远要做一个清醒的监控者。要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个表情。很可能从一个表情你会发现学生某一个地方没有懂或者他有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想法,或者又发生障碍啦,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教师在活动的实施阶段的有效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l 对于不太符合原来设计要求的活动应该纠正和更正。l 当学生活动中面露难色时应该帮助和指导。l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生成。 例如: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节课,教师布置完活动指令,就请学生开始活动。这时候他自己就在讲台前找下一步要用的材料。结果过了大概一分钟,他一抬头看底下同学都没动。学生为什么没有动,那是因为没有清楚教师的指令。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教师不是广播电台,说完关机就没有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一个交往活动,所以每一课都要求教师要清醒,教师要对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控。
四、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1、听的活动教学实效性相信在您的课堂上一定经常带领学生来听录音,那么您想过吗听的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哪位老师能给大家说一说?通常情况下我们开展听的活动是为了以下几个目的:n 听的活动的目的:创设情境,提供语言输入,使学生感知新语言;培养或提高学生听的技能和技巧;感知和学习语音;检测学习结果。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个例子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听的活动的实效性。例如:这是一年级起点第四册第五模块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游戏时间里同学们都在愉快地玩着各种游戏,只有芳芳在暗自伤心,原来没有人和她玩,Amy发现了,和芳芳高兴地玩起了游戏。如何设计本课的听的活动呢?您打算分几遍来听,每一遍都有什么要求?请在座的老师思考一下。教师可以请学生听四遍,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遍,带着问题Why is she sad 来听,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寻找、思考答案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准确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遍,带着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 来听,完成了本课的重点词汇与句型的呈现;第三遍,带着要求边听边找出以ing结尾的词来听,引导学生感知语法规律;最后一遍, listen and repeat,既完成了对语音语调的模仿,又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这个听的活动分为四个清晰的层次,总的来看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部分、再到整体的听的过程,把以上提到的听的要求和目的分解成不同的步骤,逐步去实现,学生在语境中感知了新授语言,培养了听的技能和技巧,而且还模仿了语音语调。那么,为了达到高效的听的活动,在听的活动中,您是怎样处理课文中的词汇、句型的呢?较普遍采用的是如下方法:n 处理词汇和句型的方法:适当处理后听课文,再做一些理解活动,然后再处理词汇和句型。
2、说的活动教学实效性n 真实的交流说的活动教学首先要做到真实的交流,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就是要培养学生乐于模仿,敢于开口,有兴趣说英语的一种情感态度。n 一定的信息差真实的交流是存在一定的信息差的,例如:请学生从家里带一些自己的照片,教师引导同学之间就照片来问What are you doing 如果回答I’m talking on the phone.就可以继续询问Who are you talking to 或者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等等。这些谈话就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使学生不是单纯地为了说而说,而是为了交流信息来说。n 学会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在说语言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去学会思考。例如:故事教学之后,如《狼来了》和《小老鼠Tilly》,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故事、表演故事、复述故事,即retell the story,故事的复述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如教师可以提供关键的词来引导学生复述,如《小老鼠Tilly》这个故事,教师就可以提供went,bought,ate, saw,broke, ran,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的提示下进行复述,或者进行人称转换,如第三人称改成第一、第二人称来复述故事,如《小老鼠Tilly》这个故事就可以这样来复述:I was a mouse....最后一种就是续写故事,给故事加上你喜欢的结尾。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在里面,使学生的表达不是在鹦鹉学舌,而是思考地说,创造性地说。
3、读的活动教学实效性n 单词的认读教师使用“三环递进法”引导学生来学习单词的音、义、形,解决单词的认读。环节一:听音看图理解单词;环节二:看图说单词;环节三:看单词拼写读单词。例如:新授telephone的时候,第一个环节教师说出发音telephone,同时出示,带领学生读一读。呈现的时候,教师应该盖住卡片顶部的汉语意思,让学生通过听音看图来理解单词的义,而不是看着汉语意思来学习单词的义;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看着图说出telephone来;第三个环节是教师需要把卡片转过来,请学生观察单词的形,读出单词。至此完成了单词的音、义、形的完整呈现。n 句子的认读 指读和按意群读指读是指着句子中的词按顺序去读。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培养指读的习惯,发挥他们整体认读的优势。而高年级呢,应该培养学生按意群读,一种快速的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意义提取出来。
4、写的活动教学实效性要想达到写的活动的实效性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n 真实的写作任务n 足够的铺垫和准备n 良好的展示平台例如:一起十一册中第七模块,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教材中引导学生用一般现在时来描述动物的习性,教学内容包括涉及动物习性的句子:How long does it sleep When does it sleep 在学习和操练完这几个句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新学语言和已有语言对某个动物进行了口头描述,比如说我喜欢什么动物,它喜欢吃什么或者能做什么,以及它有什么外貌特征,它一天睡几个小时,什么时候睡觉等。最后,老师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科技节布置了一个真实的写的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写一个介绍这个动物的海报,然后把它贴在展示橱窗里面供其他学生来阅读。写作之前有足够的铺垫、准备,老师引导学生也做了口头描述,学生的作品得到了展示。按照这个步骤进行,学生的作品完成地比较顺利,最后,衡量这个写的活动的实效性还要取决于老师怎么去衡量学生写的这个海报。 那么,就要求教师在前三点的基础上还要做到: n 科学地对待学生写作时犯的错误。如何对待学生写作时犯的错误取决于教学的环节。如果就是写句子的阶段,或者我们就是为了通过某个写的活动来复习某些句型的话,那就是应该做纠正。但是像刚才的案例中写的活动属于创造性写作,或者说是真正运用性写作,那么对于这个错误就要容忍度高一些。当然老师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也要做一些归纳,然后找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做讲解和纠正。
5、词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n 呈现词汇的意义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典型的,最直观的,最直接的方法抽象的,虚拟的词汇必要时要用母语,避免让学生产生不必要的歧义。例如:教师呈现天安门广场垃圾满地的,希望让学生体会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我们在座的老师们也可以思考一下,当你看到这样的一幅,What’s your feeling?恐怕你会想我们有些市民的素质还不够,怎么能乱扔垃圾呢,真让人angry.或者你感到surprised,因为那可是天安门广场呀!怎么有那么多垃圾呢?但是这位教师却想让他的学生感受到worried.因为奥运会马上就要来了,北京还有这么多的现象,我们感觉会是worried,但我却觉得只有主管领导才用worried吧!n 词汇的掌握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运用。学生是通过反复的接触英语语言素材,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各样的活动理解单词的意思,体验单词的用法,然后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用单词,逐步地去掌握单词,而不是孤立的去背单词。当然词汇的拼写还是需要一定的强化。
6、句型教学活动的实效性n 基本步骤:第一,在情境中感知,理解;第二,结合词汇教学初步学习;第三,在活动中操练;第四,在真实的任务中强化交际运用。第一个步骤就是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整体感知、理解句型所表达的意义;接下来就是结合词汇教学初步学习句型;在此之后老师应该组织一些活动来进行操练,帮助学生达到一个熟练度;最后设计真实的任务来强化交际运用。例如:一起八册第六模块第一单元《I’ll draw the pictures.》话题为English Newspaper.新授句型为What will you do I’ll …。教师首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通过大屏幕出示一幅图,画的是两个人正在朝报亭走去。What will they do 引起学生对他们将要做什么的猜测,They will buy a newspaper. 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将来时;然后,教师结合词汇draw the pictures, write the report, cut the paper, stick the paper来教学What will you do I’ll …这个句型;接下来的操练环节,教师设计了 ask and answer的活动,请学生就新授句型做替换练习互问互答;最后运用环节,教师真的请全班同学在课堂上做了一份关于班级的报纸,从报纸主题的选择,到负责画画、写报导、剪纸、粘贴报纸的同学的选择都紧紧围绕将来时的新授句型进行问答,强化了语言的运用。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本文从最小数原理出发,对它的第二种形式即第二数学归纳法进行粗略的探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它们通常所说的“数学归纳法”大多是指它的第一种形式而言,本文想从最小数原理出发,对它的第二种形式即第二数学归纳法进行粗略的探讨,旨在加深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
第二数学归纳法原理是设有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如果:
(1)当n=1时,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k∈N)时,命题成立,由此可推得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根据①②可得,命题对于一切正整数n来说都成立。
用反证法证明。
假设命题不是对一切自然数都成立。命N表示使命题不成立的自然数所成的集合,显然N非空,于是,由最小数原理N中必有最小数m,那么m≠1,否则将与(1)矛盾。所以m-1是一个自然数。但m是N中的最小数,所以m-1能使命题成立。这就是说,命题对于一切≤m-1自然数都成立,根据(2)可知,m也能使命题成立,这与m是使命题不成立的自然数集N中的最小数矛盾。因此定理获证。
当然,定理2中的(1),也可以换成n等于某一整数k。
对于证明过程的第一个步骤即n=1(或某个整数a)的情形无需多说,只需要用n=1(或某个整数a)直接验证一下,即可断定欲证之命题的真伪。所以关键在于第二个步骤,即由n≤k到n=k+1的验证过程。事实上,我们不难从例1的第二个步骤的论证过程中发现,证明等式在n=k+1时成立是利用了假设条件;等式在n=k及n=k-1时均需成立。同样地,例2也不例外,只是形式的把n=k及n=k-1分别代换成了n=k-1和n=k-2。然而例3就不同了,第二个步骤的论证过程,是把论证命题在n=k+1时的成立问题转化为验证命题在n=k-2+1时的成立问题。换言之,使命题在n=k+1成立的必要条件是命题在n=k-2+1时成立,根据1的取值范围,而命题在n=k-k+1互时成立的实质是命题对一切≤k的自然数n来说都成立。这个条件不是别的,正是第二个步骤中的归纳假设。以上分析表明,假如论证命在n=k+1时的真伪时,必须以n取不大于k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全部的自然数时命题的真伪为其论证的依据,则一般选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进行论证。之所以这样,其根本原则在于第二数学归纳法的归纳假设的要求较之第一数学归纳法更强,不仅要求命题在n=k时成立,而且还要求命题对于一切小于k的自然数来说都成立,反过来,能用第一数学归纳法来论证的数学命题,一定也能用第二数学归纳进行证明,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不过一般说来,没有任何必要这样做。
第二数学归纳法和第一数学归纳法一样,也是数学归纳法的一种表达形式,而且可以证明第二数学归纳法和第一数学归纳法是等价的,之所以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旨在更便于我们应用。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请归纳一下教学活动在“设计与实施”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