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 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
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
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补充说明: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了,说简单一点,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特征。
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目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
二、学生的特点。而作为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
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有成绩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
因此,教育心理学还必须了解教育过程的另一半参与者 三、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化学等操作性强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对于历史、语文等科目却可能没什么效果。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远。
例如,话剧文章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等等,而古诗、文言文却很难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同样,不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活泼的老师能够和学生达成一片,采用活动教学法时更自如;而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喜欢自己发现问题,因而探索性的方法更适合这些学生,而对于那些不爱动脑筋,喜欢老师告诉自己方法,以便按部就班的执行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作用
探明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表现出的记忆规律对普通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记忆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人类能够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主要是因为人们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缘故。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须不断去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学与教的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更重视研究并揭示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律,使其直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指导。
三、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
联结学习理论指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联结论又称刺激(S)—反应(R)学习理论,是由“教育心理学鼻祖”—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创立,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提出的行为学习论。
联结论对学习心理问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许多理论至今仍在指导教育、学习实践活动,但其根本缺陷就是忽视了对学习的内在心理过程的深入分析,比较适合于解释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低层次学习。
扩展资料: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
3、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百度百科——联结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机制的论述不包括练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机制的论述包括的内容:
1、联结: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联结概念,源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根据该学说提出的联结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
2、强化:强化理论认为,人们学习表现某个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令人愉快的,或者可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东西出现,这是一种正强化。
3、观察学习:观察理论认为,人们仅通过观察他人或模仿榜样,就可以学习某种社会态度和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
(一)桑代克(Thormdike,E.L.)的试误说。
1、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
所以在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2、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
3、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三)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
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
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
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
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斯金纳的强化论及程序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从重视“教”到重视“学”。
在教育技术史上,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使用媒体呈现刺激方面,而没有把心理学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对该领域的研究从仅仅重视媒体的使用,扩展到同时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研究,从注重“教学刺激物”的设计发展,到对“学”的强调。
2、媒体作用的改变。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的联系包括:接受学生作出反应。
控制学生的学习顺序、经常和即时性的强化、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媒体设备和教材只要发挥上述作用,就能强化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成功。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传统视听传播领域日益重视对“学”的研究,以及使用教学媒体促进对“学”的研究。
3、行为目标和标准参照评价。
程序教学理论要求首先要阐明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即明确行为目标,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角度看,行为目标的意义是强调学生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条件,即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化。明确化。根据行为目标进行测量,以了解学生能力所达到的程度。
这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量并不是以参照其他学生的能力差异为依据,而是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为依据。标准参照评价适于个别化学习的评价,可提供个人学习进步的情况,可使教师了解所设计教材的优缺点,并进行及时调整。
4、开展全面教学改革。
在以班级授课为教学单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开展自定学习步调的个别化教学显然是难以进行的。因此,要真正实现程序教学的目的,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5、程序教材的系统开发过程。
程序教学的独特之处是强调编制程序教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的观点。它提出的“过程论”使人们开始重视课件的开发过程:从教学目标(学习结果)的阐明开始,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顺序,进行实验性测试。编制课件,直至推广使用。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