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作出回应,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B.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C.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A项,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并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B项,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C项,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提高的过程,强调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
D项,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该规律强调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正是通过交往和活动而形成的。学生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获得道德认识,调节道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
题干中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作出能动反应,是强调学生内化的作用。故此题选择A项。
2.在德育过程中,与德育要求构成基本矛盾的是受教育者已有的( )。
A.能力水平 B.知识水平 C.品德水平 D.年龄特征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德育过程中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是受教育者自身道德发展需求与当前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外部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个体道德发展需求与现有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AB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某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还鼓励学生通过我和爸爸比童年活动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该教师运用的德育原则是( )。
A.正面疏导 B.因材施教 C.长善救失 D.知行统一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
题干中该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知识,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的是知行统一的原则。故本题答案为D。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这些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
A选项,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B选项,长善救失原则又叫做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C选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D选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这两句话都是在说言和行的关系,即知与行的联系。体现了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故此题选A。
5.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文化体育,校园礼仪及班会、社团等各种活动,培养其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品德评价法 D.心理咨询法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
A项,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B项,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题干中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强调实际锻炼,所以选B。
C项,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D项,心理咨询是指咨询人员针对来访者遇到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等问题时,通过交谈、帮助、教育、引导,使来访者的认识、态度、情感有所变化,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健康等方面出现的心理负担,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活动。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A、C、D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B。
6.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个体主要通过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替代强化习得道德行为的模式为( )。
A.体谅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模式。
A项,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B项,价值澄清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教师德育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已有价值观,而非强加教师认可的观念。
C项,社会模仿模式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D项,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个体主要通过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替代强化习得道德行为的模式属于社会模仿模式的观点。故此题选择C项。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德育单选题分析】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